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56例临床体会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l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急性阑尾炎患者应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的56例阑尾炎患者为观察组,另择该病同期入院并行开腹阑尾切除术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阑尾炎患者应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急性阑尾炎;腹腔镜;开腹;阑尾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574.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143-01
  阑尾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为阑尾切除术,但传统的开腹手术对患者身体伤害大,且预后效果欠佳[2]。为此,笔者对我院收治的56例阑尾炎患者应用腹腔镜下阑尾炎切除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到我院收治的98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按照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6例与对照组42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17~61岁,平均年龄(39.2±2.6)岁;疾病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4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6例,急性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9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7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15~62岁,平均年龄(38.9±2.4)岁;疾病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9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2例,急性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7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所有患者术前排空膀胱,常规消毒后,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措施,取头低脚高(15°~20°)位,头偏向左侧约30°。于脐部下缘1cm处取8~10mm的切口建立人工CO2气腹,腹内压保持在8~12 mmHg范围。于脐部上缘1cm处穿刺放入Trocar(10mm)作为操作孔,并置入腹腔镜。在腹腔镜探视下分别于腹部的麦氏点以及左、右下部位分别放入穿刺套管针(5mm)作为手术操作孔。在腹腔镜下探查腹腔内部情况,使回盲部位充分暴露。将腹腔内的积液吸尽,再沿着结肠带寻觅至阑尾根部,钝性分离阑尾周围的粘连组织,通过抓钳器的作用将阑尾提起,于阑尾系膜游离缘结扎阑尾血管,血管根部用7号丝线重合结扎,在结扎线外5mm处切除阑尾并取出,电刀止血。若阑尾周围出现脓肿现象,则需放置引流管。反复清洗腹腔后,将CO2气体放空,退出套管针并将穿刺孔缝合。对照组患者则应用传统的开腹阑尾炎切除术,主要操作方法为:术前为患者留置导尿管,常规持续硬膜外麻醉后取切口,切口方法采取麦氏切口或右下腹探查切口均可,切口长度4~7cm,阑尾充分暴露后将其切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及住院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发生率为3.57%;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3例,肠粘连1例,肠梗阻2例,肺部感染1例,发生率为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阑尾炎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等特点。阑尾切除术是目前常用的阑尾炎治疗方法,其中以开腹阑尾切除术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最为常见。开腹阑尾切除术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案,临床应用历史较久,治疗效果较佳,但也存在诸多缺陷性,如术野小、创伤大、恢复慢等,导致该术式在临床发展中受限[3]。腹腔镜是一种微创技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的阑尾切除术具有如下优势[4]:①手术切口小、创伤小、疼痛轻。由于是微创技术,腹腔镜下手术仅需在患者腹部进行穿刺取操作孔,操作孔长度一般在5~10mm左右,因而有效减小了患者身体所受的创伤,减轻疼痛感。②术野清晰,对周围组织、器官影响小。在腹腔镜下探查,可使术野清晰、开阔,帮助术者了解整个腹腔内部情况,因而避免或较少影响到周围的组织及重要器官。③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腹腔镜下手术因切口小、术野清晰等,因而减少了感染、腹腔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因创伤小,可加快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康复速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急性阑尾炎患者应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勇.腹腔镜阑尾切除术36例治疗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3):70-71.
  [2]何修林,章刚江,蒲拉林,等.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与传统阑尾切除术对比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9):217.
  [3]钱科洪,余德芋,李光学,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458例治疗体会[J].工企医刊,2014,27(4):881-882.
  [4]史文献,韩殿冰.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与传统阑尾炎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0(3):92-93.
  (收稿日期:2015.02.04)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模拟案例分析考核对提高护士急救技能的效果。方法:选取急诊科护士的急救基本操作评分和综合能力评分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培训前相比,培训后护士的急救综合能力评分
【摘 要】 目的:观察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小儿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例心力衰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9.1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7.57%;观察组的啰音消失时间与心衰纠正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差均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异位妊娠主要是血瘀少腹之实证,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褚玉霞教授强调在祛邪的同时勿忘扶正,即“寓补于攻”之意。采用自拟杀胚消癥汤治疗本病,疗效较好。
【摘 要】 目的:观察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下鼻甲粘黏部分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鼻甲萎缩发生率、复发率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通过鼻内镜显
【摘要】目的:观察双吻合器法与免吻合器法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甲组和乙组,每组各50例。甲组为双吻合器法,乙组为免吻合器法。对比两组并发症、一年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和复发转移情况、治疗费用。结果:两组都无转移和复发病例,且并发症发生率和肛门恢复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乙组治疗费用明显较低(P0.05),具有可比
【摘 要】 目的:观察肝胃不和型急性胃炎患者应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胃炎(肝胃不和型)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
目的:探讨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预后。方法:对子宫PEComa 3例病例,进行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回顾。结果:5例PEComa病例(包括子宫3例、阴道2例),均表
【摘要】目的:分析在普外科护理工作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将90例普外科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护理结果。结果:经护理,观察组获得的患者满意度为95.56%,对照组为75.5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服务,其中包括实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
【摘要】目的:观察舒适护理在剖宫产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64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接受舒适护理。结果:观察组产妇抑郁自评、焦虑自评及疾病不确定感自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为产妇提供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