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见到如约前来的徐峥。他快步走向座位,带进一股屋外的寒气。当天上午,徐峥还在外地参加宣传活动,下午坐飞机赶回北京,又接着参加活动,连续10多个小时的马不停蹄,让他看起来一脸倦容。和记者寒暄着,他的眼睛已经在认真研究菜单——近晚上9点,他还没吃上一口饭。
这是电影《人再途之泰》(以下简称《泰》)上映的第五天。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这部由徐峥首次担任导演并担纲主演的小成本喜剧电影,以破竹之势在2012年贺岁档中独占鳌头:首日票房过千万,3天过亿,首周突破3亿大关。中国电影的“亿元俱乐部”多了一位新成员。
面临如此成绩,徐峥却显得很淡定。点完餐,他摘下帽子,露出标志性的光头:“我的确对喜剧来电,但这无关幽默感,我在生活中反而是个很闷的人,所以喜剧其实是我的宣泄方式。”
很长时间没有类型明确的喜剧片了
“做导演是因为心里有个故事一定要表达出来。”徐峥说。
《泰》的灵感来源于一次赴泰国旅行的经历。大街上熙熙攘攘的游客,让一个“中国人在泰国”的故事在徐峥头脑里发酵:“一位聪明的成功商务男,遭遇卖油饼的缺心眼青年,这样的碰撞,本身就有喜感。另一个疯狂商业对手的出现让故事更丰满,再借由商战悬念支撑剧情,用一路上的笑料延续整个故事的发展。”徐峥把这种结构称为经典喜剧模式:一個聪明人、一个傻子、一个疯子,3人各司其职。
有观众在影院看《泰》时记下了这样的数字:整场看下来,全场哄笑的次数有80余次,爆笑则不少于25次。也有不少人在头次观影后不忍“独乐乐”,再二、再三地力邀亲朋好友“众乐乐”。这样的“笑果”,让人们公认,徐峥真是个会讲故事的导演,殊不知,一个个包袱和段子的背后,是他长达两年的精心调试。
“为了看别人是否喜欢,我做了很多实验。一个故事,我会先给一个人讲一遍,观察他的反应:在哪里聚精会神,到哪里发笑;然后同一个故事,我会微调一下再跟另一个人讲。这样一来,节奏就不一样了,再看这个人的反应,最后根据听者的认同度修改剧本。”
本子完成后,徐峥跑到光线传媒老总那里,给他讲了一遍故事。不到半小时,光线便做出了投资的决定。据院线方面透露,《泰》的投资成本估计在3000万元之内,如此算来,这或许是2012年光线传媒收益最大的一个投资了。
“有人说,能有这么高的票房,是因为《一九四二》、《王的盛宴》等之前几部电影题材沉重,我倒不认同这个观点。《泰》被热捧体现的是电影市场的整体饥渴,可能观众很长时间没有看过类型比较明确的喜剧片了。你想想看,难道不是吗?异国旅行,现实主义题材,又是喜剧,节奏控制得比较好,音乐好听,观赏感也不差的戏,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了。”
徐峥几次提起法国电影《虎口脱险》。“它的每一分钟都很精彩,让人可以一口气看到底,并且百看不厌。我其实就是想拍一部那样的电影:回到一个很传统的套路上来,老老实实讲一个完整的好故事,里面有一点小情怀。这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梦想吗?我觉得不是。”
“有人透露,《泰》申报立项的出品方最早并不是光线传媒,后来又频频更改片名:一开始叫《泰》,看之前的制作方没反应,就把名字换成《人再途》,投资方换成光线传媒后又改成现在的名字:《人再途之泰》。你首执导筒,遇到过很多困难吧?”
面对记者的追问,徐峥不愿多谈细节,他承认经历过不顺,却只用“到死去活来”一笔带过。“都扛过来了,而且恰恰是在到不能再的过程中,我越发坚定了信念:一定要把这个故事拍出来。”
徐峥更愿意谈他当导演时每天所做的工作。“我很享受那个过程。我之前看过《社交网络》的拍摄花絮,导演大卫·芬奇和编剧艾伦·索金把演员带到一个小屋里,一讨论就是半天。这句话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说,怎么说,一定要讲得清清楚楚。”徐峥学到的也是那份一丝不苟,“我会先跟演员讲戏,一个字一个字过,然后演一遍,有什么问题立马改。到现场拍摄时,我要保证剧本是好的。”
现在回过头看,徐峥说他是“”极泰来,“之前所有的‘’,其实都是为今天的‘泰’所做的铺垫,挺值得回味的。”
话剧仍是内心最深的情怀
从演员到导演,十几年过去,已经没几个人记得,徐峥曾是话剧圈中的翘楚。
徐峥1972年出生在上海。小学时,他就在学校的话剧表演中挑大梁。他的中学紧挨着上海人艺,他屡屡逃课看戏,慢慢地,与剧组混熟,有了登台表演的机会。
1991年,徐峥如愿考上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他进入上海人艺。当时,有好几部剧都是徐峥自导自演的,并获得过不少奖。圈内甚至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不看徐峥的话剧,就算白去上海了。
多年的舞台经历,给徐峥积攒下了扎实的演技和情感基础,他借此有了更大的舞台。1999年,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筹拍,在这部戏说猪八戒的魔幻喜剧中,徐峥获邀出演主角猪八戒。他最初颇有些不悦:“就算我长得不够帅,可远没有丑到让人联想到猪八戒的份儿上啊!”考虑到角色的挑战性,他最终决定参演。作品出炉,徐峥活泼精湛的演技让人捧腹。
这个角色,让徐峥获得了金马奖提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猪八戒”也成了他甩不开的标签。“有一次去逛街,走着走着,一个女孩突然跳到我面前,兴奋地大叫一声:‘猪八戒!’我当时愣了几秒钟,什么也没说,绕开她走掉了。”他不愿意观众这样为他定型。
2000年,凭借主演古装喜剧《李卫当官》,徐峥总算打了翻身仗。草根人物李卫靠智慧惩治贪官污吏,剧中,焦晃饰演的康熙、唐国强饰演的雍正,都成了给徐峥配戏的二线。
有人说,徐峥的幽默不靠单薄的插科打诨,而是透着认真和执着,笑料十足却稳扎稳打,少有轻浮腻味之感,实属“肥而不腻”型。2006年,徐峥在宁浩导演的电影《疯狂的石头》中客串演出,和主角黄渤一样惊艳银幕。在次年的电影《爱情呼叫转移》中,他独挑大梁,与11位国内一线女明星同台飙戏,更加明确了徐峥的喜剧风格。
这是电影《人再途之泰》(以下简称《泰》)上映的第五天。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这部由徐峥首次担任导演并担纲主演的小成本喜剧电影,以破竹之势在2012年贺岁档中独占鳌头:首日票房过千万,3天过亿,首周突破3亿大关。中国电影的“亿元俱乐部”多了一位新成员。
面临如此成绩,徐峥却显得很淡定。点完餐,他摘下帽子,露出标志性的光头:“我的确对喜剧来电,但这无关幽默感,我在生活中反而是个很闷的人,所以喜剧其实是我的宣泄方式。”
很长时间没有类型明确的喜剧片了
“做导演是因为心里有个故事一定要表达出来。”徐峥说。
《泰》的灵感来源于一次赴泰国旅行的经历。大街上熙熙攘攘的游客,让一个“中国人在泰国”的故事在徐峥头脑里发酵:“一位聪明的成功商务男,遭遇卖油饼的缺心眼青年,这样的碰撞,本身就有喜感。另一个疯狂商业对手的出现让故事更丰满,再借由商战悬念支撑剧情,用一路上的笑料延续整个故事的发展。”徐峥把这种结构称为经典喜剧模式:一個聪明人、一个傻子、一个疯子,3人各司其职。
有观众在影院看《泰》时记下了这样的数字:整场看下来,全场哄笑的次数有80余次,爆笑则不少于25次。也有不少人在头次观影后不忍“独乐乐”,再二、再三地力邀亲朋好友“众乐乐”。这样的“笑果”,让人们公认,徐峥真是个会讲故事的导演,殊不知,一个个包袱和段子的背后,是他长达两年的精心调试。
“为了看别人是否喜欢,我做了很多实验。一个故事,我会先给一个人讲一遍,观察他的反应:在哪里聚精会神,到哪里发笑;然后同一个故事,我会微调一下再跟另一个人讲。这样一来,节奏就不一样了,再看这个人的反应,最后根据听者的认同度修改剧本。”
本子完成后,徐峥跑到光线传媒老总那里,给他讲了一遍故事。不到半小时,光线便做出了投资的决定。据院线方面透露,《泰》的投资成本估计在3000万元之内,如此算来,这或许是2012年光线传媒收益最大的一个投资了。
“有人说,能有这么高的票房,是因为《一九四二》、《王的盛宴》等之前几部电影题材沉重,我倒不认同这个观点。《泰》被热捧体现的是电影市场的整体饥渴,可能观众很长时间没有看过类型比较明确的喜剧片了。你想想看,难道不是吗?异国旅行,现实主义题材,又是喜剧,节奏控制得比较好,音乐好听,观赏感也不差的戏,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了。”
徐峥几次提起法国电影《虎口脱险》。“它的每一分钟都很精彩,让人可以一口气看到底,并且百看不厌。我其实就是想拍一部那样的电影:回到一个很传统的套路上来,老老实实讲一个完整的好故事,里面有一点小情怀。这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梦想吗?我觉得不是。”
“有人透露,《泰》申报立项的出品方最早并不是光线传媒,后来又频频更改片名:一开始叫《泰》,看之前的制作方没反应,就把名字换成《人再途》,投资方换成光线传媒后又改成现在的名字:《人再途之泰》。你首执导筒,遇到过很多困难吧?”
面对记者的追问,徐峥不愿多谈细节,他承认经历过不顺,却只用“到死去活来”一笔带过。“都扛过来了,而且恰恰是在到不能再的过程中,我越发坚定了信念:一定要把这个故事拍出来。”
徐峥更愿意谈他当导演时每天所做的工作。“我很享受那个过程。我之前看过《社交网络》的拍摄花絮,导演大卫·芬奇和编剧艾伦·索金把演员带到一个小屋里,一讨论就是半天。这句话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说,怎么说,一定要讲得清清楚楚。”徐峥学到的也是那份一丝不苟,“我会先跟演员讲戏,一个字一个字过,然后演一遍,有什么问题立马改。到现场拍摄时,我要保证剧本是好的。”
现在回过头看,徐峥说他是“”极泰来,“之前所有的‘’,其实都是为今天的‘泰’所做的铺垫,挺值得回味的。”
话剧仍是内心最深的情怀
从演员到导演,十几年过去,已经没几个人记得,徐峥曾是话剧圈中的翘楚。
徐峥1972年出生在上海。小学时,他就在学校的话剧表演中挑大梁。他的中学紧挨着上海人艺,他屡屡逃课看戏,慢慢地,与剧组混熟,有了登台表演的机会。
1991年,徐峥如愿考上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他进入上海人艺。当时,有好几部剧都是徐峥自导自演的,并获得过不少奖。圈内甚至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不看徐峥的话剧,就算白去上海了。
多年的舞台经历,给徐峥积攒下了扎实的演技和情感基础,他借此有了更大的舞台。1999年,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筹拍,在这部戏说猪八戒的魔幻喜剧中,徐峥获邀出演主角猪八戒。他最初颇有些不悦:“就算我长得不够帅,可远没有丑到让人联想到猪八戒的份儿上啊!”考虑到角色的挑战性,他最终决定参演。作品出炉,徐峥活泼精湛的演技让人捧腹。
这个角色,让徐峥获得了金马奖提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猪八戒”也成了他甩不开的标签。“有一次去逛街,走着走着,一个女孩突然跳到我面前,兴奋地大叫一声:‘猪八戒!’我当时愣了几秒钟,什么也没说,绕开她走掉了。”他不愿意观众这样为他定型。
2000年,凭借主演古装喜剧《李卫当官》,徐峥总算打了翻身仗。草根人物李卫靠智慧惩治贪官污吏,剧中,焦晃饰演的康熙、唐国强饰演的雍正,都成了给徐峥配戏的二线。
有人说,徐峥的幽默不靠单薄的插科打诨,而是透着认真和执着,笑料十足却稳扎稳打,少有轻浮腻味之感,实属“肥而不腻”型。2006年,徐峥在宁浩导演的电影《疯狂的石头》中客串演出,和主角黄渤一样惊艳银幕。在次年的电影《爱情呼叫转移》中,他独挑大梁,与11位国内一线女明星同台飙戏,更加明确了徐峥的喜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