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grmls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就业形势日趋紧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就成为了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实际具备的就业能力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本文在浅析企业对学生就业能力需求的同时,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寻求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91-01
  
  大学生作为实现就业的主体,其本身所具有的就业能力是实现就业的必要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及企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及要求。不再只是关注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而注重其是否具有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就业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同时,要根据社会的要求,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具有良好的硬件能力及软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机会,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顺利发展。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如果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能够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那么大学生求职时更有机会获得工作,能暂时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此外只有就业主体的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我们在讨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大体包括哪些内容。综合当前文献,我们得知,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经引起了广大高校以及研究者的注意,国内很多学者致力于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分析,但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内涵,目前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及见解。但无论是郑晓明(2002)认为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谢志远(2005)提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就业能力是综合能力的理念。还是陶爱祥(2005)的“就业力”是指“一个人能够寻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能适应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己从而胜任工作的能力”以及刘学林(2005)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能够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应聘求职而获取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并胜任工作的能力或者自主创业、满足社会需要、实现人生理想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具有发展变化的能力的理念,结合我们对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所得的经验和体会,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看作是大学生在不同工作场所就业需要的一般能力或基础能力。
  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
  在与企业沟通中,我们发现在专业技术能力方面企业希望大学生具有能够基本掌握并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持续自我学习的能力。
  在沟通能力包含的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中,企业更为重视的是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效的沟通技巧,不但能够解决冲突,同时获得有益的反馈,而且能促进企业的改进。因此,企业希望大学生能清晰而有条理地陈述观点或想法,传达相关讯息。同时也希望他们是聪明、敏捷、耐心的倾听者,能快速而精准的捕捉谈话的重要或核心信息。对于解决问题能力,企业比较看重大学生的大局观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计划组织能力的看法,企业认为对待工作能够有清晰的目标定位最为重要。在个人管理层面下,企业十分看重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弹性,期望大学生既能独立承担一定的工作,又能积极地参与团队合作,能够乐于接受不同的工作形式。同时也比较希望大学生能够灵活应变,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适应新的环境,也能胜任不同的工作,表现出一定的适应变迁能力。在团队合作能力层面,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是否具有责任感和为团队服务与奉献的意识十分重要。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举措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需要政府、学校、大学生、企业共同的努力。因为笔者是一名高校学生工作者,因此,着重从学校的层面分析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1.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上,我们应丰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实行教学互动,以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方式应当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我发展的意识。这都为培养大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打下了基础。
  2.加强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以及封闭的校园环境与社会的脱节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为了提高大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环境适应、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适应社会角色的变化,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同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在参观了解企业的同时将遇到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咨询,使学生把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提高实践能力,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另外,学校也可以利用暑期向企业推荐有工作潜能的大学生,既可以使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也给企业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3.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目标定位的情况,在职业指导过程中,高校应以多种途径来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引导学生尽早开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涯规划从本质上可以说是学生以职业和社会要求为目标责任制的目标管理,通过让每一位学生明确预期的目标和台阶,不断学习,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入校之后就置于有目标、有计划、有阶段的学习之中。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这种形势下来研究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及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之一。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高校和学生应共同努力完成的任务。高校只有重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合格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经济更快发展,稳定社会形势。
  参考文献
  1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2 刘宏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 葛 晶.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 程志玲.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模式,与互联网金融一样是由近些年以网络为媒介创造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然而以传统金融监管措施为主的法律法规不能再短时间内推陈出新,将实物回报类众筹与股权众筹的监管一并囊括,因而目前我国国内的众筹,特别是实物回报类众筹,在发展的同时也有很多具体的法律风险令我们分析与解决。本文从互联网金融入手,剖析在此环境下的实物回报类众筹的法律风险。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众筹;法律风
【摘 要】笔者对平成二十年六月六日的日本商法,对日本商法词汇,语法中的句型,句式结构以及句子的逻辑进行总结。同时,从日本商法作为法律的特征形成的原因。笔者发现日本商法中存在大量的音读汉字词汇,但是外来语和混合语却很少。日本商法中的语言具有很高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体现其作为行为规范的工具语言的要求——明确具体而又不失高度的概括性。法律,尤其是成文法,都程度不一会有一定的落后于时代要求性,因此法律制定者
混凝土是目前建筑产业应用中最广泛的一种建筑材料,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建筑产业的高速发展,提高了对建筑的整体质量要求,特别是大型的建造设施,例如钢铁产业中的转炉基础,铸锻
摘 要:中小企业贷款难,是近年来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主要的瓶颈。文章尝试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路径问题,运用社会网络3个测量维度,提出8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了社会网络视角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路径调查问卷,为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路径问题提供了一个研究思路。  关键词:金融支持路径;关系融资;社会网络;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近年来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主要的瓶颈。而
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飞速发展,在建筑水暖管道安装施工中,对于工程建设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整个建筑施工中,管道卡架安装与施工是整个工程建设项目重要内容.在建筑管道水暖卡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产业也不断优化,在过去十多年间,房地产行业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当前,为妥善应对“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努力完善房地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房地产行业具有较高风险性、投资回报期较长和开发成本高等特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尤为重要。本文就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结合笔者自身长期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 会计核算 问题一、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宫颈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但不是独立致癌因子。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后可能引起信号转导途径异常而促使宫颈癌发生。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
选用抗寒品种为提高苗木的抗寒能力,应选用抗寒品种,正确掌握播种期,入秋后应及早停止灌水,并追施氮肥,加施磷、钾肥,加强松土、除草、通风透光等管理,使幼苗在入冬前能充分
元认知策略提出到广泛应用,其中不乏在元认知的听、说、读、写等方面都有应用,但对少数民族众多地区的大学生的元认知预审技能的调查更少之又少.本文以城乡二元的调查角度,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