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的统治”到“法律人的统治”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6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逐渐进入法治社会。法律与人的关系分为法治与人治两种。法律人观念不仅包含法律与人的关系,同时还有对法律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间的对立关系以及中国人生存的秩序观念。文章以法律职业论与法律普遍主义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探讨中国法律人观念的反思。
  关键词:法律职业论;法律普遍主义;法律人观念;反思
  中图分类号:D9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1-0146-01
  作者简介:黄婧(1984-),女,湖北襄阳人,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一、法律职业论及法律人观念
  法律职业论与法律人观念出现于我国构建法治国家与法律自由性确立的过程中,因此两者对于法治国家的建立与法律自由性具有一定的影响。法律职业论提出的目的是相对于政治而言,更好的实现法律的独立。法律独立性是中国法律人反思的效应结果。中国法学随着社会进步基本处于法治现代化话语繁荣阶段,不仅有效的融入了现代人的现代化诉求,同时也体现了对以往中国法学的否定。因此,现代法学的思想性质与精神是建立在对阶级斗争法学的否定、反思与批判基础上的。法律与政治的关系在中国的法学思想变化中是一条主要的线索,法律与道德问题是属于法律的实证主义立场,而以法律与政治的角度来说,就是在法律的构建过程中将其作为凌驾于人意志之上的,用来反抗国家政治法律化的工具。
  法律职业论在现代的兴起过程中,首先是以紧密联系现实为主,将其运用于现实的政治政策中,其次就是建立在有效回应“程序路向”理论被批判与被批评的基础上。总的来说,法律职业论的实质就是将法律本身存在的自由性质转化为实施法律的人的自主。在两者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种理论与现实的观念:1)法律应被具有专业性的人们所掌握;2)具有专业性人的思维应有别于平常人的法律思想,即具有相应的技能性质与伦理性质;3)存在专业机构能够进行相应的法学教育,有效培养法律人才;4)拥有独立的法律执业的资格认证标准。以上四种观念中,最主要表明的就是法律人与其教育。法律人的培养适应了当代社会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发展趋向。
  二、法律普遍主义
  法律人的观念是我国法学思想的最主要特征。法律人观念不仅表现为法律与人生活的关系,还有就是法律普遍与特殊注意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重要的是,深入理解法律自由性到法律人的自由性的转变过程。在法律职业论中,法律人的自由性是通过将法律思维不断区别平常思维实现的。所以,法律思维与平常思维的区分便成为最重要的探讨重点。两者间的区别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西方的理性与情感,或者说是法律与道德。理性与情感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有效的区别。很多人认为,理性只是为达到目的采取的被动能力,而最终实现目的的本身是由于情感决定的。由此可以看出,法律人的自主性是以法律自身的自主性为前提的。
  法律的目的不是人的生活,而是法律逐渐成为了生活的目的。对于法律职业论以及法律人与日常人,实质上都有共同的目的,就是使用法律统治,而不是人来统治。因此,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逻辑便不再处于领先地位,而更换为法律的思维逻辑。这种地位的转变也联系到了法律与人的关系,在我国的现代社会中变转化成为从人情到法理的转变,也就是形式化与普世化,同时也就涉及到了法律普遍主义与法律特殊主义。
  法律人的观念的变化也代表着中国的法学思想状态,由人的法律化转变成法律的形式化,再转变成人的形式化。
  三、法律人观念的反思
  对于当代的法律人来说,法学教育是专业化的教育,是培养特殊法律人才的教育。在人们进行社会秩序基本性质的反思时,涉及人们生存秩序的法律问题就不是法律自身所特有的,也不是其可以独自垄断的。所以,人们被迫进行了法律人观念的反思。人们认为,整个社会整合的基本形式就是形式化与理性化的法律,一定程度上高于道德与政治的矛盾。虽然人们生活的圈子不大,但都是以法律平台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现代世界在根本上转变了人们的道德、法律与政治的思考方式。任何道德与政治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质疑与否定,但是任何法律在规定期间同样以正义为主,而这种理念是无法存在在抽象的法律理念中的。这种正义的理念更多的体现在实际的生活中,无法用法律自身的抽象逻辑来控制生活的逻辑。所以,在开始质疑法律普遍主义的同时也结合自身的实际处境,最终发现,不仅要找回政治意志与生活法理,更需要道德法律与政治的共同体理念。因此,对于法律、政治与道德三者间的关系是当下中国法律人观念反思的重点内容。
  四、结语
  在当代法治社会的背景下,法律、政治与道德三者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复杂与深奥,很多人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通过本文的讲解,以法律职业论为理论依据,对法律的普遍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最终针对当下中国法律人观念的反思证实了法律、政治与道德三者间关系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彦从“法律的统治”到“法律人的统治”——对当下中国法律人观念的反思[J]云南社会科学,2013(4)
  [2]陈金钊把法律作为修辞——法治时代的思维特征[J]求是学刊,2012,39(3)
  [3]程呈法律中的政治——从法律与政治关系契入分析三种学说[J]活力,2013(14)
其他文献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从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到瘦肉精事件再到福喜事件,无一不挑战着中国政府和民众的神经,政府大力彻查整顿,然却仍有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政府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是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根本原因,基于此有人提出引入美国的“吹哨人制度”从内部攻破食品安全问题的堡垒,但一个新制度的引入并不容易。本文试探讨如何在
摘要:涉外航空运输中关于旅客人身伤害的侵权法律适用问题较为复杂,同时存在统一实体法和冲突规范,因此首先需要对两者之间的界限进行一个明确的划分。在适用冲突规范方面,意思自治原则正逐渐从合同领域走向侵权领域,而涉外航空侵权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关系,其适用意思自治原则的实质是对弱者进行保护,换言之,传统的意思自治原则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弱者保护原则的限制。  关键词:涉外航空侵权;意思自治;弱者保护  中
摘要:法律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研究。本文将以人性冲突作为视角去分析和研究法律起源方面的人性分析内容。  关键词:法律起源;人性分析;人性冲突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2-0248-01  作者简介:史贞雯(1998-),女,汉族,河南安阳人,河南省安阳正一中学学生。  一、引言  人性的矛盾本源破坏着人类所存在的社会的正常秩序,在人类的发
摘 要: 在Edwards诉Honeywell一案中,如何判定被告的主观过错,成为案件审理的关键。主审法官经过分析,最终判定被告不存在谨慎义务,从而认定被告的行为不构成过失侵权。“谨慎义务”的存在已成为美国过失侵权责任成立的必备要件之一,因其相对客观的标准,而在责任认定中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反观我国“主观过错”标准则过于宽松,过错认定不是十分科学合理。我国在过错责任“过错”要素的认定上有必要借鉴“谨
摘要:生命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具有与其他基本权利不同的特点,即一经侵犯永久丧失,无法恢复。这意味着,生命权丧失的同时,主体资格也随之丧失,那么,生命权的权利主体与权利内容融为一体共同消失,这便造成生命权无法被转让。生命权涉及人的尊严问题,是不可放弃的。当今社会,关乎生命权的问题数不胜数却又不可避免。本文就生命权的价值、是否可转让或放弃等问题作出了一定的分析判断。  关键词:生命权;特殊性;价
关键词:工亡事故;责任;追偿权  中图分类号:D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1-0156-02  作者简介:江献(1987-),男,汉族,浙江金华人,研究生,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案情】  原告:浙江某制造公司(以下简称“制造公司”)。被告:徐某。2013年7月,徐某以12元/m2的价格承揽了制造公司的钢棚拆除业务,又以10元/
摘要: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这一创新形式,对于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农民学习知识,更新观念,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促进乡风文明,推进新农村建设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农村;文化礼堂;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2-0295-02  作者简介:王由海(1993-),男,汉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养老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社区养老作为新兴养老方式,十分符合我国家庭结构特征。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分析百步亭优秀社区的养老体系模式,对武汉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引以借鉴。  关键词:社区养老;老龄化;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1-0286-02  作者简介:韩未雪(1992-),女,汉族,湖北京山
摘要:人才的价值在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专业领域备受关注,却在法律层面鲜有提及,对人才价值法律层面保护的缺失将直接导致人才价值难以实现其最大化,这不仅造成人才本身的浪费,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生产效率、阻碍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从《劳动合同法》和《公司法》角度给予人才的价值法律层面的保护,不仅可以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也有利于社会人才分配的公平。  关键词:人才的价值;人力资本;劳动合同法;公司
摘要: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相生的,是城市发展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伴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不同人群之间利益的相互交叉和碰撞,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社会、企业之间的矛盾也大量涌现,也增加了维护当地社会安定的压力。本文将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法(ADR)理论出发,结合南京江宁区法律援助实践经验和做法,分析非诉讼纠纷解决方法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