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系列报道之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化和服务业高技术化并存发展的新趋势,并产生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游戏等一些具有明显高技术特征的新型现代服务业态。新型现代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优化北京产业结构,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首都经济的增长质量和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积极推动由高新技术产业分蘖形成的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北京科技工作应对国际竞争,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优化北京产业结构、占领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制高点的又一重要战略选择。
新型业态融合发展的趋势凸现
目前,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出现了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带动使得这两个产业的表现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化、服务业高技术化和新型现代服务业态的出现。
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化
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价值形态,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拓展自身价值链条,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基于技术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延伸,包括软件开发、系统设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售后服务等多种价值形态,即出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服务化趋势。
近年来,国际跨国公司开始改变经营战略,积极拓展价值链,纷纷向服务型企业转型,例如IBM、惠普、思科等均以IT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身份出现,其中IBM自从收购普华永道的咨询部门以后,更是大力进军服务业,努力向服务业型企业转型。在跨国公司的带动下,国内一些著名高技术企业也积极进行产业链的后向拓展,不断延长价值链。联想从PC厂商向以服务为核心的Lenovo的转变,是高技术制造企业向高技术型服务业转型的典型代表;方正也于2003年正式打出向高技术型服务业转型的旗帜。据统计,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08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28.2亿元,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79.8亿元,同比增长51.1%,占园区增加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5.7%上升到2003年的46%。
服务业高技术化
伴随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高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变革,服务业高技术化趋势日渐明显,极大地扩大了服务业的规模,提升了原有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网络的普及使得商业、金融、旅游、餐饮、咨询、教育等较传统的服务业突破了时空限制,服务范围更加广阔。截至2003年11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7800万,居世界第二位,参与网上购物的网民比例已经上升到了40.7%;2003年4月份全国银行卡跨行交易金额同比增长102.67%。现在,我国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现代物流、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基于网络技术的服务业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创造了巨大商业价值。据IDC预测,2005年,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的营业额将超过160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业分蘖出多种新业态
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产业,依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分蘖出许多带有服务业性质的新业态。
软件产业。伴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大规模应用,软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2003年,我国认定的软件企业总数达8582家,软件产品登记1.8万个,完成软件与系统集成收入1600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软件出口额20亿美元,增长33%,创历史最好水平。北京是我国软件产业重要基地,截至2003年底,北京累计认定软件企业1749家,累计登记软件产品达到4820个,所开发的自主软件产品约占全国的70%;软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占全国的34%;出口达1.38亿美元,较2002年增长48.2%。2004年上半年,北京市软件产业表现出更加强劲的增长势头,1~5月全市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同比增长39.1%。
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现代服务业态。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服务业态,如网络服务业(ISP、ICP)、门户网站、网络游戏等。截至2003年11月底,我国共有网站50万个,IPv4地址使用量达到4000万个,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约28.6万个,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达到20G;2003年,我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17.8亿元,比2002年增长74.5%,三年增长46.8倍。
基于通信技术的新型现代服务业态。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短信服务、移动网络服务、信息台服务等许多新兴业态。截至2003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量达2.68亿户,短信发送量已经超过1700亿条,市场规模达到170亿元人民币。
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但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而且又分孽出新的产业形态,新型现代服务业就是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高级阶段之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业态;而这一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这是我们在新的阶段认识高新技术产业存在形式、战略地位与重要作用的关键。
发展新型现代服务业优势明显
科技人才是关键
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是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科研、教育机构众多,科技人才拥有量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03年底,北京地区拥有科技人员27.1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2.6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83.4%;科技活动单位3813个,建立的国家工程技术中心41个,占全国工程中心总数的36%,国家重点实验室48个,占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的29.3%。众多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为北京发展新型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能力是保障
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创新能力是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原动力。北京的研发投入强度大,创新能力强,为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据统计,2003年北京的科技经费支出总额为4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56.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0%,这一比重世界罕见。北京每年承担科研项目(课题)4万余项,其中国家973、863和攻关计划占到全国同类项目和课题的近50%。2003年,北京科技活动单位申请专利6607件,发表科技论文88470篇,出版科技著作7416种,均位居全国第一。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首都优势是条件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具有独特的首都综合优势,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组织和全球跨国公司密集,信息化程度高。独特的首都优势,不仅便于吸引各类高素质人才,而且便于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国际最新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动态;北京是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是北方交通枢纽,对东北、华北、西北有重要的连接作用,是我国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基地或中转城市;北京市场容量大、辐射性强,交易活动活跃,其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对内陆省市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首都的这些优势,为北京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和发展空间。
积极发展首都新型现代服务业
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切实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首都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北京科技未来的发展,要及时调整科技计划,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力度,促进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高首
都经济的增长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促进首都经济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突破若干关键技术
利用北京科技资源优势,积极组织科研力量突破制约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关键技术,如TD—SCDMA关键技术、SCDMA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无线局域网(WLAN)的应用研究、无线通信芯片关键技术研究、下一代互联网(IPV6)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积极推进软件产业“长风计划”的实施,重点突破自主基础软件平台、软件外包出口和数字内容软件等三个优先发展领域的相关技术,确立北京软件企业在重点发展领域的竞争优势地位。
扩张新型现代服务业总量
密切关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趋势,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改造和拓展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扩张新型现代服务业总量;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进一步落实远程设计、远程制造、虚拟制造技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提升物流、商业和政府的服务水平。
促进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
发挥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将新型现代服务业纳入科技计划优先支持的领域范围;加大科技政策、科技经费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现代服务业务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新型现代服务业新业态的分蘖演进进程;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税收、人才政策,营造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培育新型科技中介服务业
总结推广“中科前方”等单位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科技文化,积极倡导和发展新型科技中介服务业,促进技术和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设市场化的科技条件平台,通过开放实验室平台、系统测试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及新型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升科技中介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法律、会计、专利、人才培训、融资等专业服务体系,促进新型现代服务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服务业专业孵化器建设,促进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改进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
目前,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分蘖形成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北京市科委会同统计局正在着手修订统计制度、统计口径、统计范围,以知识、技术含量为核算依据,围绕知识和技术的投入产出改进统计指标体系,将软件等新型现代服务业新业态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更加全面、客观、准确的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北京经济社会的贡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化和服务业高技术化并存发展的新趋势,并产生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游戏等一些具有明显高技术特征的新型现代服务业态。新型现代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优化北京产业结构,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首都经济的增长质量和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积极推动由高新技术产业分蘖形成的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北京科技工作应对国际竞争,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优化北京产业结构、占领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制高点的又一重要战略选择。
新型业态融合发展的趋势凸现
目前,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出现了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带动使得这两个产业的表现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化、服务业高技术化和新型现代服务业态的出现。
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化
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价值形态,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拓展自身价值链条,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基于技术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延伸,包括软件开发、系统设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售后服务等多种价值形态,即出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服务化趋势。
近年来,国际跨国公司开始改变经营战略,积极拓展价值链,纷纷向服务型企业转型,例如IBM、惠普、思科等均以IT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身份出现,其中IBM自从收购普华永道的咨询部门以后,更是大力进军服务业,努力向服务业型企业转型。在跨国公司的带动下,国内一些著名高技术企业也积极进行产业链的后向拓展,不断延长价值链。联想从PC厂商向以服务为核心的Lenovo的转变,是高技术制造企业向高技术型服务业转型的典型代表;方正也于2003年正式打出向高技术型服务业转型的旗帜。据统计,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08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28.2亿元,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79.8亿元,同比增长51.1%,占园区增加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5.7%上升到2003年的46%。
服务业高技术化
伴随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高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变革,服务业高技术化趋势日渐明显,极大地扩大了服务业的规模,提升了原有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网络的普及使得商业、金融、旅游、餐饮、咨询、教育等较传统的服务业突破了时空限制,服务范围更加广阔。截至2003年11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7800万,居世界第二位,参与网上购物的网民比例已经上升到了40.7%;2003年4月份全国银行卡跨行交易金额同比增长102.67%。现在,我国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现代物流、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基于网络技术的服务业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创造了巨大商业价值。据IDC预测,2005年,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的营业额将超过160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业分蘖出多种新业态
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产业,依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分蘖出许多带有服务业性质的新业态。
软件产业。伴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大规模应用,软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2003年,我国认定的软件企业总数达8582家,软件产品登记1.8万个,完成软件与系统集成收入1600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软件出口额20亿美元,增长33%,创历史最好水平。北京是我国软件产业重要基地,截至2003年底,北京累计认定软件企业1749家,累计登记软件产品达到4820个,所开发的自主软件产品约占全国的70%;软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占全国的34%;出口达1.38亿美元,较2002年增长48.2%。2004年上半年,北京市软件产业表现出更加强劲的增长势头,1~5月全市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同比增长39.1%。
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现代服务业态。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服务业态,如网络服务业(ISP、ICP)、门户网站、网络游戏等。截至2003年11月底,我国共有网站50万个,IPv4地址使用量达到4000万个,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约28.6万个,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达到20G;2003年,我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17.8亿元,比2002年增长74.5%,三年增长46.8倍。
基于通信技术的新型现代服务业态。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短信服务、移动网络服务、信息台服务等许多新兴业态。截至2003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量达2.68亿户,短信发送量已经超过1700亿条,市场规模达到170亿元人民币。
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但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而且又分孽出新的产业形态,新型现代服务业就是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高级阶段之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业态;而这一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这是我们在新的阶段认识高新技术产业存在形式、战略地位与重要作用的关键。
发展新型现代服务业优势明显
科技人才是关键
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是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科研、教育机构众多,科技人才拥有量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03年底,北京地区拥有科技人员27.1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2.6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83.4%;科技活动单位3813个,建立的国家工程技术中心41个,占全国工程中心总数的36%,国家重点实验室48个,占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的29.3%。众多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为北京发展新型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能力是保障
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创新能力是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原动力。北京的研发投入强度大,创新能力强,为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据统计,2003年北京的科技经费支出总额为4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56.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0%,这一比重世界罕见。北京每年承担科研项目(课题)4万余项,其中国家973、863和攻关计划占到全国同类项目和课题的近50%。2003年,北京科技活动单位申请专利6607件,发表科技论文88470篇,出版科技著作7416种,均位居全国第一。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首都优势是条件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具有独特的首都综合优势,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组织和全球跨国公司密集,信息化程度高。独特的首都优势,不仅便于吸引各类高素质人才,而且便于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国际最新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动态;北京是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是北方交通枢纽,对东北、华北、西北有重要的连接作用,是我国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基地或中转城市;北京市场容量大、辐射性强,交易活动活跃,其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对内陆省市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首都的这些优势,为北京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和发展空间。
积极发展首都新型现代服务业
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切实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首都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北京科技未来的发展,要及时调整科技计划,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力度,促进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高首
都经济的增长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促进首都经济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突破若干关键技术
利用北京科技资源优势,积极组织科研力量突破制约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关键技术,如TD—SCDMA关键技术、SCDMA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无线局域网(WLAN)的应用研究、无线通信芯片关键技术研究、下一代互联网(IPV6)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积极推进软件产业“长风计划”的实施,重点突破自主基础软件平台、软件外包出口和数字内容软件等三个优先发展领域的相关技术,确立北京软件企业在重点发展领域的竞争优势地位。
扩张新型现代服务业总量
密切关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趋势,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改造和拓展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扩张新型现代服务业总量;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进一步落实远程设计、远程制造、虚拟制造技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提升物流、商业和政府的服务水平。
促进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
发挥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将新型现代服务业纳入科技计划优先支持的领域范围;加大科技政策、科技经费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现代服务业务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新型现代服务业新业态的分蘖演进进程;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税收、人才政策,营造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培育新型科技中介服务业
总结推广“中科前方”等单位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科技文化,积极倡导和发展新型科技中介服务业,促进技术和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设市场化的科技条件平台,通过开放实验室平台、系统测试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及新型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升科技中介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法律、会计、专利、人才培训、融资等专业服务体系,促进新型现代服务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服务业专业孵化器建设,促进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改进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
目前,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分蘖形成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北京市科委会同统计局正在着手修订统计制度、统计口径、统计范围,以知识、技术含量为核算依据,围绕知识和技术的投入产出改进统计指标体系,将软件等新型现代服务业新业态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更加全面、客观、准确的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北京经济社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