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饮”应为何解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张岱写的一篇小品,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有人说它是“诗的小品,小品的诗”(吴战垒《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实为公允。这篇文章写了在连续下了三天大雪后。作者晚上独自到西湖湖心亭看雪及在湖心亭与客饮酒的经过,重点描绘了西湖的雪景,把白雪笼罩下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静中有动,寂中有声,生动活泼,清新简洁,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西湖雪景图。结尾的“痴”字,写尽了作者及二客对西湖雪景的痴迷。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关于本文作者在亭中“强饮三大白”的“强饮”,不同的教辅资料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译为“痛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D224),一种翻译为“勉强喝了”(《中学文言文详解与赏析》合订本088,主编李灿,陕西人民出版社)。我认为,两种解释的出现,意味着对课文内容理解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又牵涉到对作者的不同认识。因此有必要分清谁对谁错,否则容易出现误导学生的情况。
  论文先知人,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自其高祖起,四世为高官,且为累世书香门第,代有文名。作者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等。在其自撰的墓志铭中,他曾说:少为纨绔子弟,极为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蠡诗魔(《自为墓志铭》)。可谓纨绔子弟的豪奢享乐习气和晚明名士文人纵欲玩世颓放作风兼而有之。张岱博洽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猎。虽无缘功名,却有志撰述。一生笔耕不辍,老而不衰,所著除《自为墓志铭》中所列15种之外,还有《夜航船》等共30余种。张岱涉猎之广泛,著述之宏有,用力之勤奋,于此可见。而他与一般纨绔子弟、玩世名士的畛域,也于此分界。张岱对于自己的才高命蹇,是不胜其愤的。并将其愤世嫉俗之情寓于山水。与前辈的小品文作家不同,年届知命的张岱经历了天老地荒的巨变:社稷倾覆,民生涂炭,家道破败。他坦言自己“学节义不成”(《自为墓志铭》),“忠臣邪,怕痛”。(《自题小像》)只能“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自为墓志铭》)今昔生活对比,不啻霄壤,真如隔世!
  了解了作者的身世经历,我们再来看开头的问题,便好说多了。
  先看第一种解释“痛饮”。这里“痛饮”显然是“痛快地喝了三大杯”。联系全文及作者为人,我以为这种解释是确切的。因为,前文有“独往湖心亭看雪”,在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形下,又在夜晚,“是日更定矣”,冰天雪地,万籁无声,湖山封冻,寒意森森。此时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一个“独”字,可见作者孤高自赏的情调,独抱冰雪的操守。高人必有雅趣,这和苏轼月夜寻张怀民的那种闲情逸致何其相似。所不同者,前者有意寻友分享,后者无心邀友共观,否则,何以夜深独往,无非是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崇祯五年,正是明末乱世,政治黑暗,吏治腐败。所以作者一腔孤寂,寄情山水,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在描写的西湖湖山夜景图中,从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梯米”的深沉情怀。“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有人先我而至,正所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我们不难想象作者那种意外的巨大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反客为主。“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不只二客如此想,作者何尝不作如是观?此时“拉余同饮”,岂不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何况“三大杯”!岂能不与之“痛饮”?一者酒酬意外相逢的知己,二者酒可驱寒,何况此时酒已烧得滚沸!三者同为“痴人”,不忸怩作态,只有“痛饮”才显由衷的喜悦,才合彼时彼景彼情。也只有“痛饮”,才是作者个性的最好体现。再从别时相间来看,不难看出作者有意再见知己。然而同是他乡游子,却有后约难期之慨。人生无常,世事茫茫,好不容易偶遇知己,却难再逢!文章由此给人一种苍凉之感。“痛饮”时的豪情,与此时无言的苍凉,给读者带来荡气回肠的巨大冲击,让人一读三叹!
  如果解释为“勉强”,与全文内容则极不协调,也不合作者性情。
  “勉强”可作两种理解:一是能喝没兴致,应付而已;二是没酒量,迫于外在情势,不得已而喝。作者从小就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弹琴吟诗的富足生活,又是情趣高雅的文人墨客,酒肆茶楼、声色犬马,岂有不能饮之理?如果是不想饮,面对湖山美景、情投意合的难得知己,不饮又怎是张岱之所为呢?
  看似简单的一个解释,不同的理解却使文本有了雅俗、深浅之分。由此可见,在有些教学的关键处,有时教师的粗略或疏忽会给学生带来迥乎不同的影响。
  (作者单位:深圳光明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何阅读文本一直是语文老师们研究探讨的话题。小说是多方面、细致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且具有丰富意蕴和价值。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三个要素。小说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就是指学生在教
古诗词鉴赏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其中写景状物类诗词鉴赏总是倍受命题者的青睐,可谓是重中之重。我们只要查看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便能发现,在各省命题中此类诗词出现的频率最高。以2011年为例,全国17套高考试题中考查写景状物类诗词的就多达11首。  笔者以为,如果掌握了此类诗词的鉴赏要领,那么对试题中古诗词鉴赏便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那么这类诗词在解读时重点应关注哪些方面呢?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找准鉴赏
很多人都知道压力大、心情长期烦躁会长皱纹。中医认为,烦心事太多会导致肝气郁结、血行不畅、经脉受阻,不能滋养全身,这时肌肤也会得不到营养,容易出现皱纹。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脉交会之处,重点点揉此穴可通畅三经、益气养颜。  取穴 三阴交位于小腿脚踝内侧突出的骨头尖上方四横指处,被称为女人的“不老穴”。  具体方法 用力点揉三阴交穴,点按1分钟后可略微放松,然后改为点揉,1分钟后再换回点按法,如此反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频繁出现,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故乡》一文深刻地概括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更不是件易事。如何引领学生
数十年的写作生涯极少遇到这样的事情:采访期间,竟然遇到领导班子的重大调整:2016年底,佳木斯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安庆华奉命调往大庆市任职;从黑河市调来的李晓龙出任副市长、公安局局长。  不过,这也让我领略了一种中国特色:忠诚、坚守与创新,让警服的深蓝迸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手记一、中国警察的“三无服务”  刚写完长篇报告文学《国之盾》——那是我一生中流泪最多的一次写作,又来写佳木斯公安
新课程要求更多关注学习方法的转变。当前语文教学研究中,对学生课堂学法涉及较多,而对课外学习方法关注不足,即使谈及也只囿于课外“阅读”。下面笔者略谈课外转变学生学法的实践和感受,抛砖引玉。  一、以“专题学习”化解课外学习的无序  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多得益于课外学习。这个现象揭示了一个反向事实:大部分学生课外学习效果不佳,处于盲目和随意的无序状态以及教师导学的“失控”状态。课外学习只在少数学生身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论述中指出,“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  文化是一个民族强盛的根脉,更是一支军队强大的灵魂,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必须勇于担负起强军文化使命,让“军营文化”为战斗力提供不竭的思想精神动力。新的历史时期,打造具有军味的军营文化是实现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更是部队不断提高战
我国古代诗坛上的闺怨诗就如诗中那一个个多情哀怨的女子一样让人怜爱、让人回味。诗中的闺妇或是寂寞怀春的少女,或是饱受离别相思之苦的少妇,或是被无情的丈夫抛弃的弃妇。诗歌一般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展现女子们在特定生活境遇下复杂的情感世界。每当读其诗,总能见其人,总能被其哀怨的情感触动和震撼。下面就来剖析一下永远让人追忆的闺妇的情感世界。    一、居于深闺的寂寞、冷清    闺怨诗表现闺中女子的寂寞之情最
一旦孩子患上肺炎,如果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则有可能造成病情反复或加剧,甚至诱发其他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脓胸、肺脓肿、心肌炎或中毒性脑炎等,有一些进展较快的肺炎甚至可威胁生命。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李增清指出,对小儿肺炎,家长须弄清楚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一:是不是没有咳嗽、发热症状,就不用担心宝宝患肺炎?  李增清说,小儿肺炎大多伴有发热,这种发热通常会反复,不易降下来,持续的时间也比较
他对她说:“有吃的吗?我饿了。”  “方便面可以吗?”她找来找去,家里只有方便面。  他说:“好。”  锅里的水开了,她撕开一包方便面倒入沸腾的水里,问他:“你喜欢吃硬一点儿的还是软一点儿的?”  坐在沙发上的他心头一热,因为好久没有人这么在乎他了。他站起身走到厨房门口说:“你看着做吧,你做成什么样儿我都喜欢吃。”  一会儿,她把煮好的方便面放在他面前的茶几上:“吃吧,尝尝合口味不?”方便面热气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