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有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之分,有细雨、暴雨、雷雨、骤雨之别,又有落在平原的雨、山区的雨与江河湖海的雨之异。雨景,既是自然的,又往往是奇异的。有着不同经历和心境的人,在不同的季节和环境里,观雨景,听雨声,悟雨情,他们的心灵感受一定是各不相同的。
请以“听雨”为话题写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写景状物,议论抒情。③不写成诗歌,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本身没有特别之处。可是在
不同人的眼中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失意人那里,雨平添了惆怅;在得意人那里,雨别具一番情趣。这些不同都是由人的心情引起的,所谓“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我们用心与自然交流,就会发现自然的精彩。要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情心。
1.写出特点。不同季节的雨有各自的特点,春雨滋润柔软、夏雨猛烈刚性、秋雨缠绵清冷,即使同一季节的雨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在写作时要加以注意,切忌模糊不清。这就要求作者观察细致,用心体会。
2.情景交融。对雨的描写要和个人的情感抒发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一加一的加法,最好不要写成一段描写加上一段抒情的粘贴形式;要在字里行间渗透情感,使每一处文字都打上情感的烙印,让雨“活”起来。
3.真情实感。文章中的情感要发自内心、发自真心,自然而然,不要无欢而喜、无忧而戚。避免要么平铺直叙,感情苍白,要么用语气词来凑,矫揉造作;要么口号不断,套话连篇;要么政论文章,临高训人。如果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一般不要轻易“抒情”。真正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对客观事物反复认识、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文章要想打动人,首先必须打动自己。
[病文展示]
听雨
胡晓玲
也许是和雨相遇太多的缘故吧!每当我看到“雨”这个字眼儿,总会浮想联翩,笔前似乎飘来了雨的影儿,脸上似乎扑来了雨的清新气息……的确,雨带给我太多的感觉,尤其是那听雨的感觉令我难忘!(入题不够快捷,语言不够简洁。)
我喜欢听雨,胜过喜欢听一场著名演奏家的音乐会。我想,那单调的“浙浙沥沥、咚咚啪啪、嘀嘀嗒嗒”的雨声一定是世界上最朴实、最活泼、最悦耳的音乐吧?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雨,似乎并没有季节之分,顶多只有节奏快慢、音调高低之别。后来逐渐长大了,每当我听雨时,就用心地分辨,竟然给雨奏下的音乐分出了层次呢!譬如,记忆里的春雨给我的印象是最美好的:她往往下得小而密,声音细而轻,宛如江南女子的温柔细语。夏雨是最刺激的:她常常下得凶而猛,声音大而粗,就像一颗颗大的金豆豆从天上甩到地上一样,先是“咚——啪”几声,然后就是“咚咚啪啪”地响成一片了,就像西方的“摇滚乐”,有很强的节奏感。而秋雨呢,则是“叮叮咚咚”,不紧不慢的节奏,仿佛东方温文尔雅的“交谊舞”曲。冬日的雨似乎是灰色忧郁的,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霭,它通常来得不急不躁、不愠不火;它随意飘洒,坐卧无心,它落下寒冷的碎屑到你我的脸上,等你还未反应过来,它又悄悄地收敛了,真让你爱也不是恨也不是。(作者描写春雨、夏雨、秋雨和冬雨,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出它们不同的声音和情态。问题是小作者在描写眼前之景时,没有充分地融入自己的内心情感,即“以物传情”不够明显。)
我喜欢听雨,尤其喜欢用心去听。因为只有用心,你才能听到雨的“弦外之音”,从而体验到自己听雨时的那份心境。雨不是年幼无知的孩子,也不是老练持重的成人,她是个情感丰富、温柔敏感的少女。你只要稍微一碰她,她就会做出反应。你看,浓密的乌云在天上滚动着,阴郁的天空就像个随时要发怒的凶汉,那雨恐怕是不喜欢这种沉闷吧?她用柔和的姿态抚慰大地,用清凉的甘露滋润万物,轰隆隆的雷声大约是太吵闹、太恐怖了吧?雨便不惜用自己灵浩的圣体与大地轻吻,用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来欢庆自由。聆听着这雨声,我似乎听到了她在欢唱,以一名青春歌者的身份。(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摹写自己对听雨的感受,赞美雨的奉献精神。但“观物思理”的成分较为单薄。)
雨有时又是悲伤的,就如同我失落的心情。每当这时,我和雨总能产生共鸣,我们互吐愁肠,她一直不停地向我诉说,她的语速时快时慢,而我却不语,我只是静静地倾听,心中的烦恼不知何时已烟消云散。我喜欢听雨,以一个知音的身份。(写“我”以“知音”的身份和雨互诉衷肠,由于缺乏必要的事理交代,所以此处的抒情显得有些无忧而戚。)
又一个雨季来临,雨,你一定还会与我相遇吧!若相遇,‘又在何时?我真想看见你,真想听你那唯美的天籁之音和真心的话语!
(结尾扣题,但缺少余韵。)
[病理剖析]
本文通过描写“我”记忆里听雨的不同感受,表达了对雨的喜爱以及对雨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写景能够抓住特征,且富有层次。作者写春雨、夏雨、秋雨和冬雨,主要从声音和情态等方面来描摹,通过对比的方法,表现了它们的不同特点和神韵。
二、小作者基本上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出了自己对听雨的感受,抒发了对雨的奉献精神的赞美。
文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对于主题的挖掘缺乏深度。“雨”作为本文的一个主要抒情意象,还应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赋予它更为深沉的意蕴。
二、本文侧重于写景状物,但议论抒情的成分略显单薄。作者虽然抒发了自己的一些真实感受,但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成功升格]
聆听雨的诉说
胡晓玲
听,下雨了。
蒙陇中迎面扑来的清香,是雨带来的吗?不一会儿,耳边传来“淅淅沥沥”的声响,似很轻,又有节奏,我不禁放下手中的书,认真倾听雨演奏的乐章。(开篇入题,写“我”对“听雨”情有独钟,要言不烦。)
我和雨也算是老相识了吧?对于她的声音我很熟悉,可当我每次倾听时,又总有不同的感受。听雨,如同听一场音乐会。“簌簌、叮叮、咚咚、嗒嗒……”却又如此朴实、简单,以至于连我这个不懂音乐的人也能为它分出层次。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春雨是最美妙的,也是我最喜欢聆听的雨声。当她伴着和风,在空中连成一丝丝的针线,密密地飘洒到大地时,便会发出细微而灵动的声响,宛如江南女子的温声细语。每当这时,我便会趴在窗前,痴痴地望着那如烟似雾、细细柔柔的雨丝,听着那淅浙沥沥的雨声,就仿佛聆听妈妈关怀我的温婉絮语,任她穿越我的灵魂,点点滴滴地落在我的心上。(写“我”童年记忆中美妙的春雨,用“江南女子的温声细语”和“妈妈的温婉絮 语”比喻春雨声响及情韵的柔媚,精妙贴切,真实生动。)
大约是忍受悲伤的日子总会在雨天吧?小时候我就听伙伴们说,只要一下雨,那定是老天爷在哭泣。那“咚咚啪啪”的夏雨声真的是老天爷在抽泣吗?望着近处被雨打得颤抖的绿叶,我的思绪不知不觉飘到了不久前的回忆。记得母亲去世的那几天,大雨纷纷,连绵不断,我蹲在窗下,只专心地听着雨声,雨水从屋檐滴下,击打着冰冷的水泥地面,生硬得刺耳。那声音先是“咚”地一声,接着又是“啪”地一声,依次交错,节奏加快,不一会便成了“咚咚啪啪”的了。后来雨的节奏越来越快,我的心情也随着越来越坏;最后这雨声已变得杂乱无章,就像个庞大的交响乐队没有了音乐指挥一样,“噼里啪啦”地乱奏一气,我的泪水也禁不住“稀里哗啦”!妈妈呀,我可就您一个亲人!您的女儿还没成年,可您为什么就这样离我而去了呢?
(写回忆中的一次夏天听雨,引用“下雨是老天爷在哭泣”的传说以及夏雨的凶悍刺耳,来衬托母亲去世后的悲伤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今,秋季已经来临。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场秋雨,雨声不大,不紧不慢,能听到“嘀嘀嗒嗒”
清脆的响声,显得冷静而深沉。听着这雨声,我仿佛听到了妈妈的叮嘱:人生一世,总要面临许多的挫折和不幸。厄运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它,就一定能战胜它!是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我想:这秋雨肯定是不惜一切下来陪我的吧?你看她痛痛快快地与世间万物相拥,以最壮美的音乐来净化人们的听觉,冲走人们内心的阴霾,使得人们如被催眠般地去聆听她的诉说,遵从她的劝解,领悟她的深邃。此时此刻,我感觉听雨,就是在听一场人生经历的诉说,在听一位智者的生存慧语……我内心久久环绕的悲伤随着雨声的稀疏渐渐释放,一切都回到了原点。(写现实中的“我”在聆听秋雨的诉说中,联想到妈妈的告诫,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从而产生了战胜挫折的勇气,释放了内心的悲伤和阴霾。)
时间流走了。雨停了,只剩下屋顶瓦片的积水“嗒嗒”滴下,这大约是雨临走时的“留言”吧?我深深地吸了口气,恍惚间如同过了半个世纪,只有那雨的声音还“余音缭绕”。
听雨,就是听雨的心声!(结尾扣题,照应开头;揭示主旨,意蕴隽永。)
[特色剖析]
升格文与原文比较,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小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饱含感情的笔触写景状物,并把“听雨”的感受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及其真实的心境结合起来,用心聆听,借雨景,抒雨情,言雨志。真正达到了古人说的“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艺术效果。
二、写景生动,情感真实。写景层次清晰,主要摹写了三个不同季节的雨:一是童年记忆中美妙的“春雨”;二是回忆中母亲去世时晦暗的“夏雨”,三是现实中释放内心阴霾的“秋雨”。作者借景抒情,情由景生,以“我手写我心”,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朴实的文风难能可贵。
三、语言优美,手法灵活。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叙写心中故事、描绘雨中景致、抒发内心真情、阐述鲜明观点等。作者把这一切巧妙地融于自己的笔下,兼以生动的联想,贴切的比喻,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感悟。让人以为这雨不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分明像从作者的心底流淌出来的,与其说作者聆听雨的诉说,毋宁说作者是在聆听妈妈的诉说。
总之,本文写“雨”由外而内,由形而神的行文,既体现了小作者观察之细,又显出小作者感悟之深。文章意旨鲜明而深邃,结构合理而清晰;语言洗练而优美,情感充沛而真实。‘的确是一篇佳作。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有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之分,有细雨、暴雨、雷雨、骤雨之别,又有落在平原的雨、山区的雨与江河湖海的雨之异。雨景,既是自然的,又往往是奇异的。有着不同经历和心境的人,在不同的季节和环境里,观雨景,听雨声,悟雨情,他们的心灵感受一定是各不相同的。
请以“听雨”为话题写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写景状物,议论抒情。③不写成诗歌,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本身没有特别之处。可是在
不同人的眼中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失意人那里,雨平添了惆怅;在得意人那里,雨别具一番情趣。这些不同都是由人的心情引起的,所谓“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我们用心与自然交流,就会发现自然的精彩。要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情心。
1.写出特点。不同季节的雨有各自的特点,春雨滋润柔软、夏雨猛烈刚性、秋雨缠绵清冷,即使同一季节的雨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在写作时要加以注意,切忌模糊不清。这就要求作者观察细致,用心体会。
2.情景交融。对雨的描写要和个人的情感抒发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一加一的加法,最好不要写成一段描写加上一段抒情的粘贴形式;要在字里行间渗透情感,使每一处文字都打上情感的烙印,让雨“活”起来。
3.真情实感。文章中的情感要发自内心、发自真心,自然而然,不要无欢而喜、无忧而戚。避免要么平铺直叙,感情苍白,要么用语气词来凑,矫揉造作;要么口号不断,套话连篇;要么政论文章,临高训人。如果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一般不要轻易“抒情”。真正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对客观事物反复认识、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文章要想打动人,首先必须打动自己。
[病文展示]
听雨
胡晓玲
也许是和雨相遇太多的缘故吧!每当我看到“雨”这个字眼儿,总会浮想联翩,笔前似乎飘来了雨的影儿,脸上似乎扑来了雨的清新气息……的确,雨带给我太多的感觉,尤其是那听雨的感觉令我难忘!(入题不够快捷,语言不够简洁。)
我喜欢听雨,胜过喜欢听一场著名演奏家的音乐会。我想,那单调的“浙浙沥沥、咚咚啪啪、嘀嘀嗒嗒”的雨声一定是世界上最朴实、最活泼、最悦耳的音乐吧?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雨,似乎并没有季节之分,顶多只有节奏快慢、音调高低之别。后来逐渐长大了,每当我听雨时,就用心地分辨,竟然给雨奏下的音乐分出了层次呢!譬如,记忆里的春雨给我的印象是最美好的:她往往下得小而密,声音细而轻,宛如江南女子的温柔细语。夏雨是最刺激的:她常常下得凶而猛,声音大而粗,就像一颗颗大的金豆豆从天上甩到地上一样,先是“咚——啪”几声,然后就是“咚咚啪啪”地响成一片了,就像西方的“摇滚乐”,有很强的节奏感。而秋雨呢,则是“叮叮咚咚”,不紧不慢的节奏,仿佛东方温文尔雅的“交谊舞”曲。冬日的雨似乎是灰色忧郁的,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霭,它通常来得不急不躁、不愠不火;它随意飘洒,坐卧无心,它落下寒冷的碎屑到你我的脸上,等你还未反应过来,它又悄悄地收敛了,真让你爱也不是恨也不是。(作者描写春雨、夏雨、秋雨和冬雨,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出它们不同的声音和情态。问题是小作者在描写眼前之景时,没有充分地融入自己的内心情感,即“以物传情”不够明显。)
我喜欢听雨,尤其喜欢用心去听。因为只有用心,你才能听到雨的“弦外之音”,从而体验到自己听雨时的那份心境。雨不是年幼无知的孩子,也不是老练持重的成人,她是个情感丰富、温柔敏感的少女。你只要稍微一碰她,她就会做出反应。你看,浓密的乌云在天上滚动着,阴郁的天空就像个随时要发怒的凶汉,那雨恐怕是不喜欢这种沉闷吧?她用柔和的姿态抚慰大地,用清凉的甘露滋润万物,轰隆隆的雷声大约是太吵闹、太恐怖了吧?雨便不惜用自己灵浩的圣体与大地轻吻,用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来欢庆自由。聆听着这雨声,我似乎听到了她在欢唱,以一名青春歌者的身份。(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摹写自己对听雨的感受,赞美雨的奉献精神。但“观物思理”的成分较为单薄。)
雨有时又是悲伤的,就如同我失落的心情。每当这时,我和雨总能产生共鸣,我们互吐愁肠,她一直不停地向我诉说,她的语速时快时慢,而我却不语,我只是静静地倾听,心中的烦恼不知何时已烟消云散。我喜欢听雨,以一个知音的身份。(写“我”以“知音”的身份和雨互诉衷肠,由于缺乏必要的事理交代,所以此处的抒情显得有些无忧而戚。)
又一个雨季来临,雨,你一定还会与我相遇吧!若相遇,‘又在何时?我真想看见你,真想听你那唯美的天籁之音和真心的话语!
(结尾扣题,但缺少余韵。)
[病理剖析]
本文通过描写“我”记忆里听雨的不同感受,表达了对雨的喜爱以及对雨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写景能够抓住特征,且富有层次。作者写春雨、夏雨、秋雨和冬雨,主要从声音和情态等方面来描摹,通过对比的方法,表现了它们的不同特点和神韵。
二、小作者基本上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出了自己对听雨的感受,抒发了对雨的奉献精神的赞美。
文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对于主题的挖掘缺乏深度。“雨”作为本文的一个主要抒情意象,还应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赋予它更为深沉的意蕴。
二、本文侧重于写景状物,但议论抒情的成分略显单薄。作者虽然抒发了自己的一些真实感受,但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成功升格]
聆听雨的诉说
胡晓玲
听,下雨了。
蒙陇中迎面扑来的清香,是雨带来的吗?不一会儿,耳边传来“淅淅沥沥”的声响,似很轻,又有节奏,我不禁放下手中的书,认真倾听雨演奏的乐章。(开篇入题,写“我”对“听雨”情有独钟,要言不烦。)
我和雨也算是老相识了吧?对于她的声音我很熟悉,可当我每次倾听时,又总有不同的感受。听雨,如同听一场音乐会。“簌簌、叮叮、咚咚、嗒嗒……”却又如此朴实、简单,以至于连我这个不懂音乐的人也能为它分出层次。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春雨是最美妙的,也是我最喜欢聆听的雨声。当她伴着和风,在空中连成一丝丝的针线,密密地飘洒到大地时,便会发出细微而灵动的声响,宛如江南女子的温声细语。每当这时,我便会趴在窗前,痴痴地望着那如烟似雾、细细柔柔的雨丝,听着那淅浙沥沥的雨声,就仿佛聆听妈妈关怀我的温婉絮语,任她穿越我的灵魂,点点滴滴地落在我的心上。(写“我”童年记忆中美妙的春雨,用“江南女子的温声细语”和“妈妈的温婉絮 语”比喻春雨声响及情韵的柔媚,精妙贴切,真实生动。)
大约是忍受悲伤的日子总会在雨天吧?小时候我就听伙伴们说,只要一下雨,那定是老天爷在哭泣。那“咚咚啪啪”的夏雨声真的是老天爷在抽泣吗?望着近处被雨打得颤抖的绿叶,我的思绪不知不觉飘到了不久前的回忆。记得母亲去世的那几天,大雨纷纷,连绵不断,我蹲在窗下,只专心地听着雨声,雨水从屋檐滴下,击打着冰冷的水泥地面,生硬得刺耳。那声音先是“咚”地一声,接着又是“啪”地一声,依次交错,节奏加快,不一会便成了“咚咚啪啪”的了。后来雨的节奏越来越快,我的心情也随着越来越坏;最后这雨声已变得杂乱无章,就像个庞大的交响乐队没有了音乐指挥一样,“噼里啪啦”地乱奏一气,我的泪水也禁不住“稀里哗啦”!妈妈呀,我可就您一个亲人!您的女儿还没成年,可您为什么就这样离我而去了呢?
(写回忆中的一次夏天听雨,引用“下雨是老天爷在哭泣”的传说以及夏雨的凶悍刺耳,来衬托母亲去世后的悲伤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今,秋季已经来临。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场秋雨,雨声不大,不紧不慢,能听到“嘀嘀嗒嗒”
清脆的响声,显得冷静而深沉。听着这雨声,我仿佛听到了妈妈的叮嘱:人生一世,总要面临许多的挫折和不幸。厄运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它,就一定能战胜它!是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我想:这秋雨肯定是不惜一切下来陪我的吧?你看她痛痛快快地与世间万物相拥,以最壮美的音乐来净化人们的听觉,冲走人们内心的阴霾,使得人们如被催眠般地去聆听她的诉说,遵从她的劝解,领悟她的深邃。此时此刻,我感觉听雨,就是在听一场人生经历的诉说,在听一位智者的生存慧语……我内心久久环绕的悲伤随着雨声的稀疏渐渐释放,一切都回到了原点。(写现实中的“我”在聆听秋雨的诉说中,联想到妈妈的告诫,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从而产生了战胜挫折的勇气,释放了内心的悲伤和阴霾。)
时间流走了。雨停了,只剩下屋顶瓦片的积水“嗒嗒”滴下,这大约是雨临走时的“留言”吧?我深深地吸了口气,恍惚间如同过了半个世纪,只有那雨的声音还“余音缭绕”。
听雨,就是听雨的心声!(结尾扣题,照应开头;揭示主旨,意蕴隽永。)
[特色剖析]
升格文与原文比较,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小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饱含感情的笔触写景状物,并把“听雨”的感受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及其真实的心境结合起来,用心聆听,借雨景,抒雨情,言雨志。真正达到了古人说的“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艺术效果。
二、写景生动,情感真实。写景层次清晰,主要摹写了三个不同季节的雨:一是童年记忆中美妙的“春雨”;二是回忆中母亲去世时晦暗的“夏雨”,三是现实中释放内心阴霾的“秋雨”。作者借景抒情,情由景生,以“我手写我心”,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朴实的文风难能可贵。
三、语言优美,手法灵活。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叙写心中故事、描绘雨中景致、抒发内心真情、阐述鲜明观点等。作者把这一切巧妙地融于自己的笔下,兼以生动的联想,贴切的比喻,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感悟。让人以为这雨不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分明像从作者的心底流淌出来的,与其说作者聆听雨的诉说,毋宁说作者是在聆听妈妈的诉说。
总之,本文写“雨”由外而内,由形而神的行文,既体现了小作者观察之细,又显出小作者感悟之深。文章意旨鲜明而深邃,结构合理而清晰;语言洗练而优美,情感充沛而真实。‘的确是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