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四种习惯提高作文能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19900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写作文时,不管自己是否感觉到,其所做的一切都在表现着某种习惯。习惯是客观存在的,它随时都在学生的作文活动中起着作用。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对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当务之急。如果一个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作文习惯,那他写作就会事半功倍了。在本文中,笔者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习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48
  一、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积累素材的习惯
  常常有一些学生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
  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我们知道写文章必须“言之有物”,这“物”就是人、事、景、物。而这一些无不来自生活。观察搜集积累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永远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尽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虽然阅历少些,生活圈子狭窄些,但只要处处留心还是学有所获。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留心碎事、关注时代焦点、观察自然万物,并且同时运用独特敏锐的思想、洞察细微的眼光,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材料是多么丰富,从而掌握了解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并且要随时做好观察笔记,有了一定的生活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就不会无病呻吟、空洞无物了。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联想即从眼前看到的事物、出现的景象,想到曾经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另一个事物,取其相似点或相同点,由此及彼,生发开去,进行想象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燕子》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一句话后,笔者启发学生说: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曲谱呀?如果让你去演奏,这时你会演奏什么曲子呢?有的学生说会演奏《小燕子》,有的说会演奏《春天在哪里》,在学生们的想象中,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春天的美,发展了思维,陶冶了情操,丰富了学生写作的空间。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想象。比如,看到园丁在修枝剪叶,就联想到教师的教书育人;由蜜蜂采蜜联想到农民的辛勤劳动……细心观察,善于联想,就会有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
  小学作文教学,应当摈弃好高骛远、拔苗助长的训练,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多写观察日记,多写生活作文,这样做,既可培养学生的搜集素材的习惯,又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二、培养参与实践活动的习惯
  学生作文必须写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人、事、景、物,凭借生活中的见闻,才可能做到言之有物,事实具体。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生活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丰富材料,激发灵感,就得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参与其中,把作文指导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教师则可以经常组织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去领略家乡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建设成就,这样学生能亲自体验,不仅能获取写作材料,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比如春回大地,把学生带到广阔的田野,观察遍野的油菜花、缤纷的桃花,回来之后让学生写关于春天的文章,这时就觉得有内容可写,就能把家乡的美丽景像展品一样在作文中展现出来。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厂矿和了解生产程序,开展社会调查,这样学生就会有素材可写,写出来的作文就不至于空洞无物,从而一些优秀的小文章也就应运而生,这些小文章可以在班级中交流,评比竞赛,还可推荐给报刊杂志上发表。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影响,还可以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多练笔、多修改的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修改无方,谈何提高?虽然教师们也采取了个别面批的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与程度的局限,往往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也不可能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这些情况都表明:教师们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终身需要。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很难说就不与写作打交道,那个时候,学生们就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拿着文章回去求教于教师,而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
  四、培养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我有烦心事,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目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这样写作不但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才能绽放光彩,作文教学效率才能提高。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们都懂,但更要让学生们明白: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同样是终身受用的。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要设法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这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循循善诱。“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山西省柳林县李家湾乡上白霜学校033399)
其他文献
摘要:农业旅游是我国新兴的一种旅游方式,本文首先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当前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农业旅游;发展问题;对策  农业旅游又称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或乡村旅游, 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农业, 是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物, 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 以满足旅游者观
为满足人们亲水的心理需求,在城市绿地和公园修建人工湖等景观水体,不仅能美化环境,提供水上娱乐项目场地,让城市变得灵动起来,还能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在夏季降低气温,改
为了解决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单纯硬件实验存在的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虚拟实验平台开发方案.利用Matlab/Simscape软件提供的相应组件搭建了针对各个实验内容的实验
这里,我想就“建设浙江文化大省”问题提出两点粗浅看法:第一,建设浙江文化大省的指导思想,应该包括四个坚持,即:坚持特色理论,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多元发展。邓
文章介绍了云南民间工艺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其问题的方法即在艺术院校开设民间工艺课程,同时还阐述了民间工艺资源引进课堂的策略,艺术院校开设民间工艺教学承载着传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高师院校学生的学习观现状存在着学习动机较弱、学习积极性较差、文化基础薄弱等问题.解决的对策主要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树立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通地位日益显现。农产品流通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通过阐述山西省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农产品流通体系;农村经济农业分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流通已由国民经济末端产业发展为先导产业。但由于传统“重生产,轻流通”,“重城市,轻农村”思想观念的束缚,造成农产品流通严重滞后于农业生产。自发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水利水电工程至关重要,不仅具有防洪抗洪作用,而且在农田灌溉以及河运与发电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本文先对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项目
浙江省要把自己建设成为文化大省,不再满足于经济大省的形象,这是件好事。不过,建什么文化大省,还需要研究。让人稍觉尴尬的是,学者好辩,在学术界要给文化下一个简洁、无可挑
摘要:随着我国步入高速城市化阶段,征收农村土地成为新增建设用地、扩大城市规模的主要途径,然而,这场大规模的“新圈地运动”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在土地征收中,突出问题之一为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由于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被征地农民未能得到充分的补偿。因此有必要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探讨。本文从法律角度分析中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中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