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瓷都”景德镇市东北61公里处的瑶里古镇,置于群山环抱之中。此地现存大量清代民居,与郁郁幽深的原始森林,禽鸟啼鸣飞瀑流泉杂陈一处,别有一番韵味。瑶里,古称“窑里”,是瓷都景德镇的主要发祥地,有着几千年的点火烧窑史,又是皖、浙、赣边境的大米、木柴、茶叶、茶油的集散地,乃为景德镇通往浙江和安徽各地的古道所在。
瑶里古称“窑里”,是景德镇陶瓷的主要发祥地。
据说,此地从战国时期开始点火烧窑,长盛不衰,直至明初,景德镇兴建官窑,瑶里瓷窑外迁,才慢慢沉寂下来。然而,作为制陶重要原料高岭土和釉果的主要供应基地,瑶里无法任人遗忘。加之作为“浮梁茶”的主产地,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介绍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出处,小小的瑶里自古至今,索有“摘叶为茗,坯土为器,富则为商,巧则为工”的史载。
瑶里地处举世闻名的瓷都东北端,置身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目前,古镇规划面积195平方公里,景区四季气候宜人,森林茂密,覆盖率达94%以上。区内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树、香榧树、金钱豹、娃娃鱼等国家珍稀动植物180多种。境内最高峰五华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镇昌江的东河源头。
三月浮梁买茶去
春回大地,三月的瑶里,是一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江南水墨画。它的美丽无法用笔去描绘,全凭游人用心去打湿,用情去触摸与感受。老屋堂前试新茶,则是至美的一件雅事。瑶里是浮梁茶的主产地,浮梁茶分春、夏、秋茶,以春茶为最佳,其中春茶中的“明前茶”为最上品。
瑶里,古属浮梁县,制茶历史悠久,浮梁茶在茶叶历史几度盛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写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由此可见,早在唐朝,浮梁就已形成了热闹的茶叶集市,云集南北的茶叶商人。宋代时期,浮梁茶开始成为供奉朝庭的贡茶,元、明时期浮梁茶声名尤为卓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记载:“饶,池州,盛产仙芝、嫩蕊”。明汤显祖《浮梁县新作讲堂赋》载:“今夫浮梁之茗,冠于天下,帷清帷馨。”明朝张谦《茶经》中也有“饶池之仙芝”的记载。也许有人会问浮梁茶在历史上如此有名,为什么瑶里茶叶却鲜为人知呢,其实宋代以来,浮梁“仙芝”贡茶主要来源于瑶里。供奉朝庭的贡茶,大多就是瑶里的茶叶,另外由于买卖茶叶集市主要集中于古浮梁县城,而不在瑶里的原因。
1991年,浮梁恢复制作浮梁“贡茶”,并成功投产面市。因主产地在浮梁瑶里,故今名为“浮瑶仙芝”。“浮瑶仙芝”,采摘细嫩,制作精良,品质优异。1991年,在江西省全省名优绿茶评比就获得第一名和江西省农牧渔业厅名茶评比总分第一名两项桂冠,同年,在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又荣获“文化名茶”称号。与此同时,瑶里镇也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推进名牌战略,于1991年自行开发创制了“崖玉”品牌仙芝茶,1994年,在中国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97年,在中国国际博览会上又获金奖,1998年和2002年接连被农业部评定为AA级绿色食品,是省内四个通过AA级绿色食品论证的品牌之一,另外,以瑶里茶为加工原料制作的“得雨活茶”还被冠名为全国唯一的“人民大会堂特供茶”。
现在,瑶里境内有茶园6038亩,年均总产量在6.8万斤左右,其中海拔在800米以上的茶园2590亩,占总数的42%,产量1.8万斤,占总数的28%。
瑶里有山名高岭
瑶里有座东西走向的青山,名叫高岭。山下有个村庄,叫高岭村。相传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一户姓高的人家,夫妇二人租种当地财主几分簿田,一年忙到头,辛辛苦苦收下一点粮食,除了交田租外,所剩无几,主要靠瓜、薯、菜充饥,日子过得非常艰苦。高家夫妇虽然很穷,却很善良,乐意帮助别人。平日,只要听说谁家揭不开锅,他俩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省下口粮给人送去。乡里乡亲都夸赞他俩是好人。
有一年隆冬腊月,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这天,高老汉清早起来,打开大门,远望满山遍野一片洁白,近看屋檐下躺着一个衣服破旧,几乎冻僵的白发老人。他叹了一口气,走上前,弯下腰,用手探探其鼻孔,尚存一丝气息,急忙叫老伴一起将老人抬到自己的床上,为他盖好被条,并将自己身上穿着的破棉袄脱下来盖了上去,自己却披件蓑衣守候在旁。一会儿,他老伴端来热腾腾的姜汤,高老汉扶起白发老人躺在自己怀里,高太娘细心地一匙一匙地将姜汤喂进白发老人嘴里,老人终于苏醒了。睁开眼睛望望他俩,尚不能说话,用手指指嘴巴,意思是他想吃点东西。高家夫妇心想,老人初愈,不能吃玉米、红薯之类的瓜果菜,最好是用大米煮粥。哪里去弄大米呢?想想只好到当地财主家去借一升还两升的高利大米。借到米以后,高大娘煮好稀稠合适的粥,端到老人面前,一勺一勺地喂他吃。老人吃了一碗粥,精神好多了。下得床来,突然一下子站起来,激动地说:“你夫妇俩确实是好人,果然名不虚传,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说完,就从衣服口袋中掏出一颗洁白晶莹的小石子,递给了高老汉说:“我无以回报,这里有颗小石子,你将它种到山里去,过七七四十九天,再去那里挖,一定有取不尽的白玉土,它是制瓷器的上等原料,运到昌南镇(景德镇的原名)去卖,会卖好价钱。日后,你们就吃穿不愁了。”说完化作一阵清风,不见人影。高氏夫妇被眼前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心想:“是不是遇到了神仙?”
夫妇俩遵照老人的嘱咐,冒着严寒到山中挖了一个深坑,将小石子种了下去。过了七七四十九日,他俩来到原址,挥动锄头一挖,果然出现了奇迹,只见原本是黄色的泥土,居然变成了白白嫩嫩的玉色土。心中非常高兴,双双跪在地上叩谢神灵。他俩想,一家有不算有,只要大家都有,才能过好日子。于是,跑回村中,走家串户,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大家,并且动员乡亲们一同上山去挖玉土。大家齐动手将玉土挖出来用船运到昌南镇,卖到了好价钱。从此,这一带村民改行挖玉土卖,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昌南镇自从用这种玉土作坯烧瓷,烧出来的瓷器更加精美,被称作“假玉器”。于是做瓷器的人都把这种玉土叫做“高岭土”。高岭土虽经数百年采掘,至今仍蕴藏丰富。宋元之际,由于高岭土使用价值的发现,导致了景德镇瓷业“二元配方”制胎法的产生,使景德镇瓷器由低火度的软质瓷转变为高火度的硬质瓷,极大地提高了景德镇瓷器的质量,开创了景德镇瓷业的新纪元,从而确立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清康熙年间,有位名叫昂特雷柯莱的外国人到景德镇,系统地研究了制瓷原料,又到高岭土的产地考察,并写了一篇文章,向全世界介绍制瓷原料高岭土。自此,高岭土举世闻名。
目前,高岭土矿遗址园区由高岭和东 埠两个景区构成,是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其中,东埠是明清之际高岭土、釉果等景德镇制瓷原料的集散地,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哪里现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街巷、古店铺、古码头。
徽派古建筑群
始建于西汉末年的瑶里古镇,群峰环抱,如画如屏,南踞象山,北卧狮山,瑶河穿镇而过。数百幢明清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一律的徽派建筑风格,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古镇河走西东、人居南北,只有寻食的群鱼在不经意间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在保存完好的明清商业街,古门洞、古窗棂、古货台一字排开,信步间,地面上一块块青石板上一条条深深陷下去的独轮车印。
瑶里最有名的建筑应该算始建于明代中叶的程氏宗祠,它背靠狮山,面临瑶河。步入程氏宗祠,宽敞的庭院,环立的廊柱,精致的木雕、高高的戏台,展示着程氏家族的繁荣。程氏宗祠的戏台也是当年陈毅召开抗日动员大会的地方。祠堂中的屋梁上有很多关于程咬金的木雕图案。据说,这里的程姓人家都是程咬金的后裔,所以他们对程咬金推崇备至。
狮冈胜览则是瑶里的另一处风景。该楼是中国现存的珍贵欧式建筑风格的民居,外形为西欧风格,内部结构趋势徽派传统建筑。因从对面的是山上观看这座建筑灵秀而不失气势,遇事元助将此屋取名为“狮冈胜览”。整座建筑为两堂八房的楼房结构,分为前堂、正堂和后堂,正堂和前堂边有正房、厢房,后有一个后堂。后堂墙上书有“狮冈胜览”四个大字,字上方为两个狮子的,意在压制住对面的狮山。建筑内门窗、房梁上有近百幅木雕,生动逼真,精雕细琢,未施油漆,充分显现了木板纹理的天然美。
瑶里特产
崖玉
瑶里镇茶叶产于高山,多为云雾茶,不施用化肥,属纯天然绿色食品。瑶里崖玉绿茶均采摘于瑶里海拔600米以上的汪湖仰天台、五谷尖、白石塔、郑家山四处有机茶园的野生古茶树嫩芽,经手艺精湛的能工巧匠采用历史相传的贡茶制作工艺,小灶柴火,细心烘培,精心制作而成。产品具有三太特色:一是外型紧、直、匀、绿;二是具有浓郁的兰花清香;三是色泽通透似玉,栩栩如生。
茶油
从茶树上采下的茶籽进行加工而成食用油。其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要成分,比橄榄油中油酸的含量还要高。目前,瑶里镇每年的茶油产量达三万余斤。油茶树的整个生长过程中不施农药、化肥等。因此本地的茶油不含芥酸、胆固醇、黄曲霉素等对人体有害物质。色泽金黄或浅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
苦槠豆腐
据说,这是“最像肉的豆腐”。苦槠原本是江西、安徽一带特有的食物。虽然叫做豆腐,但苦槠豆腐并不是豆制品,而是取材自当地苦槠树的果实:苦槠子,经过暴晒(晒裂壳取果肉)、浸泡(12小时)、磨浆(当地人称苦豆浆)、过滤、加热、冷固成块、切割、清漂等繁杂工序之后才得到最后的成品。炒熟的苦槠豆腐的形态与肉类十分相像,几乎能以假乱真。
柿果
色泽艳丽,汁多味甜,富有营养。据测定,每100g鲜柿含糖14-17g,蛋白质0.4-0.6g,脂肪0.1g,维生素C7-11mg,维生素B10.1mg,维生素B20.02mg。此外,柿果还含有钙、铁、磷等微量元素,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食品。
香榧果
香榧为常绿乔木,属紫杉科榧属,是世界稀有干果之一。江西是香榧的原产地之一,瑶里山高岭峻,云雾缭绕,温湿凉爽,适宜香榧树生长,是江西香榧的主产区,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瑶里香榧,品质上乘,壳皮特薄,仁肉清香浓郁,誉满中外。香榧经炒制食用,清香浓开果壳,只要用拇指和食指安着“眼睛”一捺,硬壳便开裂。香榧也可加工成多种食品,还可炸油。香榧又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清肺、润肠、化痰、止咳、消痔等功能。
瑶里古称“窑里”,是景德镇陶瓷的主要发祥地。
据说,此地从战国时期开始点火烧窑,长盛不衰,直至明初,景德镇兴建官窑,瑶里瓷窑外迁,才慢慢沉寂下来。然而,作为制陶重要原料高岭土和釉果的主要供应基地,瑶里无法任人遗忘。加之作为“浮梁茶”的主产地,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介绍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出处,小小的瑶里自古至今,索有“摘叶为茗,坯土为器,富则为商,巧则为工”的史载。
瑶里地处举世闻名的瓷都东北端,置身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目前,古镇规划面积195平方公里,景区四季气候宜人,森林茂密,覆盖率达94%以上。区内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树、香榧树、金钱豹、娃娃鱼等国家珍稀动植物180多种。境内最高峰五华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镇昌江的东河源头。
三月浮梁买茶去
春回大地,三月的瑶里,是一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江南水墨画。它的美丽无法用笔去描绘,全凭游人用心去打湿,用情去触摸与感受。老屋堂前试新茶,则是至美的一件雅事。瑶里是浮梁茶的主产地,浮梁茶分春、夏、秋茶,以春茶为最佳,其中春茶中的“明前茶”为最上品。
瑶里,古属浮梁县,制茶历史悠久,浮梁茶在茶叶历史几度盛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写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由此可见,早在唐朝,浮梁就已形成了热闹的茶叶集市,云集南北的茶叶商人。宋代时期,浮梁茶开始成为供奉朝庭的贡茶,元、明时期浮梁茶声名尤为卓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记载:“饶,池州,盛产仙芝、嫩蕊”。明汤显祖《浮梁县新作讲堂赋》载:“今夫浮梁之茗,冠于天下,帷清帷馨。”明朝张谦《茶经》中也有“饶池之仙芝”的记载。也许有人会问浮梁茶在历史上如此有名,为什么瑶里茶叶却鲜为人知呢,其实宋代以来,浮梁“仙芝”贡茶主要来源于瑶里。供奉朝庭的贡茶,大多就是瑶里的茶叶,另外由于买卖茶叶集市主要集中于古浮梁县城,而不在瑶里的原因。
1991年,浮梁恢复制作浮梁“贡茶”,并成功投产面市。因主产地在浮梁瑶里,故今名为“浮瑶仙芝”。“浮瑶仙芝”,采摘细嫩,制作精良,品质优异。1991年,在江西省全省名优绿茶评比就获得第一名和江西省农牧渔业厅名茶评比总分第一名两项桂冠,同年,在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又荣获“文化名茶”称号。与此同时,瑶里镇也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推进名牌战略,于1991年自行开发创制了“崖玉”品牌仙芝茶,1994年,在中国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97年,在中国国际博览会上又获金奖,1998年和2002年接连被农业部评定为AA级绿色食品,是省内四个通过AA级绿色食品论证的品牌之一,另外,以瑶里茶为加工原料制作的“得雨活茶”还被冠名为全国唯一的“人民大会堂特供茶”。
现在,瑶里境内有茶园6038亩,年均总产量在6.8万斤左右,其中海拔在800米以上的茶园2590亩,占总数的42%,产量1.8万斤,占总数的28%。
瑶里有山名高岭
瑶里有座东西走向的青山,名叫高岭。山下有个村庄,叫高岭村。相传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一户姓高的人家,夫妇二人租种当地财主几分簿田,一年忙到头,辛辛苦苦收下一点粮食,除了交田租外,所剩无几,主要靠瓜、薯、菜充饥,日子过得非常艰苦。高家夫妇虽然很穷,却很善良,乐意帮助别人。平日,只要听说谁家揭不开锅,他俩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省下口粮给人送去。乡里乡亲都夸赞他俩是好人。
有一年隆冬腊月,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这天,高老汉清早起来,打开大门,远望满山遍野一片洁白,近看屋檐下躺着一个衣服破旧,几乎冻僵的白发老人。他叹了一口气,走上前,弯下腰,用手探探其鼻孔,尚存一丝气息,急忙叫老伴一起将老人抬到自己的床上,为他盖好被条,并将自己身上穿着的破棉袄脱下来盖了上去,自己却披件蓑衣守候在旁。一会儿,他老伴端来热腾腾的姜汤,高老汉扶起白发老人躺在自己怀里,高太娘细心地一匙一匙地将姜汤喂进白发老人嘴里,老人终于苏醒了。睁开眼睛望望他俩,尚不能说话,用手指指嘴巴,意思是他想吃点东西。高家夫妇心想,老人初愈,不能吃玉米、红薯之类的瓜果菜,最好是用大米煮粥。哪里去弄大米呢?想想只好到当地财主家去借一升还两升的高利大米。借到米以后,高大娘煮好稀稠合适的粥,端到老人面前,一勺一勺地喂他吃。老人吃了一碗粥,精神好多了。下得床来,突然一下子站起来,激动地说:“你夫妇俩确实是好人,果然名不虚传,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说完,就从衣服口袋中掏出一颗洁白晶莹的小石子,递给了高老汉说:“我无以回报,这里有颗小石子,你将它种到山里去,过七七四十九天,再去那里挖,一定有取不尽的白玉土,它是制瓷器的上等原料,运到昌南镇(景德镇的原名)去卖,会卖好价钱。日后,你们就吃穿不愁了。”说完化作一阵清风,不见人影。高氏夫妇被眼前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心想:“是不是遇到了神仙?”
夫妇俩遵照老人的嘱咐,冒着严寒到山中挖了一个深坑,将小石子种了下去。过了七七四十九日,他俩来到原址,挥动锄头一挖,果然出现了奇迹,只见原本是黄色的泥土,居然变成了白白嫩嫩的玉色土。心中非常高兴,双双跪在地上叩谢神灵。他俩想,一家有不算有,只要大家都有,才能过好日子。于是,跑回村中,走家串户,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大家,并且动员乡亲们一同上山去挖玉土。大家齐动手将玉土挖出来用船运到昌南镇,卖到了好价钱。从此,这一带村民改行挖玉土卖,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昌南镇自从用这种玉土作坯烧瓷,烧出来的瓷器更加精美,被称作“假玉器”。于是做瓷器的人都把这种玉土叫做“高岭土”。高岭土虽经数百年采掘,至今仍蕴藏丰富。宋元之际,由于高岭土使用价值的发现,导致了景德镇瓷业“二元配方”制胎法的产生,使景德镇瓷器由低火度的软质瓷转变为高火度的硬质瓷,极大地提高了景德镇瓷器的质量,开创了景德镇瓷业的新纪元,从而确立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清康熙年间,有位名叫昂特雷柯莱的外国人到景德镇,系统地研究了制瓷原料,又到高岭土的产地考察,并写了一篇文章,向全世界介绍制瓷原料高岭土。自此,高岭土举世闻名。
目前,高岭土矿遗址园区由高岭和东 埠两个景区构成,是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其中,东埠是明清之际高岭土、釉果等景德镇制瓷原料的集散地,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哪里现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街巷、古店铺、古码头。
徽派古建筑群
始建于西汉末年的瑶里古镇,群峰环抱,如画如屏,南踞象山,北卧狮山,瑶河穿镇而过。数百幢明清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一律的徽派建筑风格,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古镇河走西东、人居南北,只有寻食的群鱼在不经意间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在保存完好的明清商业街,古门洞、古窗棂、古货台一字排开,信步间,地面上一块块青石板上一条条深深陷下去的独轮车印。
瑶里最有名的建筑应该算始建于明代中叶的程氏宗祠,它背靠狮山,面临瑶河。步入程氏宗祠,宽敞的庭院,环立的廊柱,精致的木雕、高高的戏台,展示着程氏家族的繁荣。程氏宗祠的戏台也是当年陈毅召开抗日动员大会的地方。祠堂中的屋梁上有很多关于程咬金的木雕图案。据说,这里的程姓人家都是程咬金的后裔,所以他们对程咬金推崇备至。
狮冈胜览则是瑶里的另一处风景。该楼是中国现存的珍贵欧式建筑风格的民居,外形为西欧风格,内部结构趋势徽派传统建筑。因从对面的是山上观看这座建筑灵秀而不失气势,遇事元助将此屋取名为“狮冈胜览”。整座建筑为两堂八房的楼房结构,分为前堂、正堂和后堂,正堂和前堂边有正房、厢房,后有一个后堂。后堂墙上书有“狮冈胜览”四个大字,字上方为两个狮子的,意在压制住对面的狮山。建筑内门窗、房梁上有近百幅木雕,生动逼真,精雕细琢,未施油漆,充分显现了木板纹理的天然美。
瑶里特产
崖玉
瑶里镇茶叶产于高山,多为云雾茶,不施用化肥,属纯天然绿色食品。瑶里崖玉绿茶均采摘于瑶里海拔600米以上的汪湖仰天台、五谷尖、白石塔、郑家山四处有机茶园的野生古茶树嫩芽,经手艺精湛的能工巧匠采用历史相传的贡茶制作工艺,小灶柴火,细心烘培,精心制作而成。产品具有三太特色:一是外型紧、直、匀、绿;二是具有浓郁的兰花清香;三是色泽通透似玉,栩栩如生。
茶油
从茶树上采下的茶籽进行加工而成食用油。其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要成分,比橄榄油中油酸的含量还要高。目前,瑶里镇每年的茶油产量达三万余斤。油茶树的整个生长过程中不施农药、化肥等。因此本地的茶油不含芥酸、胆固醇、黄曲霉素等对人体有害物质。色泽金黄或浅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
苦槠豆腐
据说,这是“最像肉的豆腐”。苦槠原本是江西、安徽一带特有的食物。虽然叫做豆腐,但苦槠豆腐并不是豆制品,而是取材自当地苦槠树的果实:苦槠子,经过暴晒(晒裂壳取果肉)、浸泡(12小时)、磨浆(当地人称苦豆浆)、过滤、加热、冷固成块、切割、清漂等繁杂工序之后才得到最后的成品。炒熟的苦槠豆腐的形态与肉类十分相像,几乎能以假乱真。
柿果
色泽艳丽,汁多味甜,富有营养。据测定,每100g鲜柿含糖14-17g,蛋白质0.4-0.6g,脂肪0.1g,维生素C7-11mg,维生素B10.1mg,维生素B20.02mg。此外,柿果还含有钙、铁、磷等微量元素,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食品。
香榧果
香榧为常绿乔木,属紫杉科榧属,是世界稀有干果之一。江西是香榧的原产地之一,瑶里山高岭峻,云雾缭绕,温湿凉爽,适宜香榧树生长,是江西香榧的主产区,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瑶里香榧,品质上乘,壳皮特薄,仁肉清香浓郁,誉满中外。香榧经炒制食用,清香浓开果壳,只要用拇指和食指安着“眼睛”一捺,硬壳便开裂。香榧也可加工成多种食品,还可炸油。香榧又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清肺、润肠、化痰、止咳、消痔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