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中学化学教育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探讨了在新形势下构建中学化学教育的探究性的若干意见,旨在丰富与发展中学化学教育探究式学习实践理论,不断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中学化学 建议
目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将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为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使素质教育在初中得以落实。同时,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将使创新教育在初中能够真正付诸于现实。不仅能够丰富化学教学方法,而且为中学化学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
一、中学化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学习内容上,有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只有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中学学生记忆性的作业偏多,占84.3%,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比例极少,不足5%,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获取与记忆。
2.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即接受式学习。“讲记背练、精讲多练”把学生限制在教室和习题中,学生无暇进行自主学习、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繁重枯燥的习题演练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习兴趣下降乃至丧失。
3.教师与学生的定位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知识的权威人士,教师在教学中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教学,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很难产生同样的感受,这种师生之间不同的心态往往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忽视了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的统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困难的学生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中学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1.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
(1)对于教师。教师应与学生有同样的渴求知识的心理,和学生一起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另外,教师也是探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教师不仅仅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教师要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路的构思,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学生得到结论后,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和总结。
(2)对于学生。学生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学习社会中的主体。探究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和建构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展现学习者的主体力量和理性作用。另外,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重在参与。探究课堂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正常的心态,把自己的认识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
2.鼓励学生进行自学探究
自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自行探索,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尝试活动。这是化学课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例如,在学习氨气的化学性质时,我特意设计了“空瓶生烟”的实验,学生们立刻被这个生动、新颖、有趣的实验所吸引,学习兴趣大增,这种兴趣往往能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接着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两个空瓶口对口即产生大量的白烟?”“两个空瓶子里面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产生的大量白烟究竟是什么物质?”“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大量的白烟不见了而在瓶底有一层薄薄的白色固体物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注重合作交流
在探究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探究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构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各异,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合作学习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4.创新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的一些实验,有时我们可以把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增强实验效果,就要求我们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探究实验。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有目的、有计划的把它设计成探究性实验,以优化课堂教学。通过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创造问题情境
问题情景的创设,一要注重从学生们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中找寻与学习问题相关的现象或知识联系,转换为相关的探究学习课题,鼓励学生去探究解决。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引发学生的已有经验或相关知识。三是尽量发散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已有认识的正误,不立即给予评价反馈,只是作为一种观点。如探讨盐类水解时,教师可直接向学生提出盐溶液是否都显中性?或把光亮镁条插入氯化铵的溶液中观察现象等,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盐的水溶液不都显中性?使得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探索其中的原因。
三、结语
总之,在中学的化学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措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是有成效的。通过对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改善了学生学习方式,强化了学生的探索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中学的化学教学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中学化学 建议
目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将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为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使素质教育在初中得以落实。同时,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将使创新教育在初中能够真正付诸于现实。不仅能够丰富化学教学方法,而且为中学化学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
一、中学化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学习内容上,有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只有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中学学生记忆性的作业偏多,占84.3%,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比例极少,不足5%,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获取与记忆。
2.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即接受式学习。“讲记背练、精讲多练”把学生限制在教室和习题中,学生无暇进行自主学习、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繁重枯燥的习题演练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习兴趣下降乃至丧失。
3.教师与学生的定位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知识的权威人士,教师在教学中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教学,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很难产生同样的感受,这种师生之间不同的心态往往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忽视了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的统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困难的学生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中学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1.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
(1)对于教师。教师应与学生有同样的渴求知识的心理,和学生一起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另外,教师也是探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教师不仅仅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教师要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路的构思,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学生得到结论后,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和总结。
(2)对于学生。学生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学习社会中的主体。探究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和建构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展现学习者的主体力量和理性作用。另外,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重在参与。探究课堂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正常的心态,把自己的认识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
2.鼓励学生进行自学探究
自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自行探索,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尝试活动。这是化学课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例如,在学习氨气的化学性质时,我特意设计了“空瓶生烟”的实验,学生们立刻被这个生动、新颖、有趣的实验所吸引,学习兴趣大增,这种兴趣往往能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接着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两个空瓶口对口即产生大量的白烟?”“两个空瓶子里面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产生的大量白烟究竟是什么物质?”“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大量的白烟不见了而在瓶底有一层薄薄的白色固体物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注重合作交流
在探究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探究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构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各异,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合作学习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4.创新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的一些实验,有时我们可以把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增强实验效果,就要求我们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探究实验。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有目的、有计划的把它设计成探究性实验,以优化课堂教学。通过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创造问题情境
问题情景的创设,一要注重从学生们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中找寻与学习问题相关的现象或知识联系,转换为相关的探究学习课题,鼓励学生去探究解决。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引发学生的已有经验或相关知识。三是尽量发散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已有认识的正误,不立即给予评价反馈,只是作为一种观点。如探讨盐类水解时,教师可直接向学生提出盐溶液是否都显中性?或把光亮镁条插入氯化铵的溶液中观察现象等,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盐的水溶液不都显中性?使得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探索其中的原因。
三、结语
总之,在中学的化学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措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是有成效的。通过对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改善了学生学习方式,强化了学生的探索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中学的化学教学中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