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标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其他目标的动力,是学生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保障。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因此语文教学要担负起这神圣的使命。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呢?首先,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其次,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再次,教师要言传身教,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注重文本的朗读与感受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朗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所以,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除朗读外,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其他阅读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蕴。
  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首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而后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学生相互点评朗读。整整一堂课,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缅怀之情。在第二节文本阅读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独特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得到了培养。
  二、重视文本的阅读与体验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情趣。为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的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表情感染。小学生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小学生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用爱憎分明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身体动作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朗读时面部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手势中的握拳摆手等等。让学生在你的各种表情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中境界,身临其境般地去领悟文章内涵。
  2、语言感染。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信息,具有直接的感染性。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用爱憎分明、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3、画面渲染。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能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4、实物演示。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引导一年级学生阅读《看花灯》时,我问学生:“课文中都写了哪些灯?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把正月十五灯展的各种花灯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情境之中。
  5、表演体验。体验指的是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和句子所要表达的精神。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一个社会角色。如老人、妈妈、售票员、路灯管理员等等,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学生们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完成。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争相表演,表达了内心要讲的话,抒发了请求、抱歉、赞扬、悔恨等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片真情包围着。课后,他们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构思精巧,情节迭宕起伏,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总之,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但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说,一定要重视整体感知、感性体验和直觉感受,这样才能拨动学生阅读的情感之弦。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好好学习。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早读课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上好早读课堂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极大帮助,有效的早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早读提高效率方法  语文早读课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上好早读课堂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极大帮助,有效的早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
期刊
从语文科的性质来看,它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他反映着政治倾向与感情色彩,当学生接触课文时,接受的不仅是文章的形式,同时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与情感”。这句话指明了情感教育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常常过分侧重对文本遣词造句的辨析,内容的表述,以及写作手法的运用进行不厌其烦地推敲、挖掘与训练,而对其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却一笔带过,似蜻蜓点水,导致“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追求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协调就是和谐,和谐就是美。祥和、美满的社会就是社会和谐的美;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就构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团结、友谊,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语文教学的和谐美不仅是感性的美,而且是理性的美,是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共同合作、情感交流、教与学各环节协调一致,完美生成教学效果
期刊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讨的焦点,通过实践发现在具体的组织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合作只停留在形式上;合作时个体小组成员参与度不均衡;合作超时没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评价每小组的学习结果时忽略个体的发展等。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是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合作学习合作意识合作技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
期刊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性是教学开展的关键,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从而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活了。然而,冷静审视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还有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还像从前一样单调、枯燥,学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生本教育思想不断地深入到教师的观念中,在教学舞台上刮起了一股清新的风,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体现。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自主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关键。下面,就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
期刊
【摘要】“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为了响应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发生改变,改变传统一成不变的老师自己讲,同学无所事事的状态,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学习。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会喜欢去做。因此,语文课堂应该合作学习和兴趣培养双重应用,力求更好的让学生发展。  【关键词】合作兴趣
期刊
导语,即新课教学时的“开场白”,也叫课“引子”,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有人把导语设计艺术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精彩的导入语,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循“故”而知新;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到整个乐章的基本的旋律;是情感的起搏器,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设计精彩的导入语,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探究、去深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