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生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数学总复习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达到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目的,以使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由此导向辩证逻辑思维。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我总结出数学复习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知识合理整合,善于“四化”——一是知识口诀化。例如,⑴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将其解集归为: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⑵复习“直线、线段、射线”这一节内容,把主要知识口诀化。“一个基础、两个要点、三种延伸、四个异同点”。这种复习提纲一提出,学生思维立即活跃,有的在思维,有的在议论,有的在阅读课本,设法寻找提纲的答案,教师趁势把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点拨,其答案如下:一个基础:是指以直线为基本图形,线段和射线是直线上的一部分。两个要点: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②两条直线相交只有1个交点。三种延伸:三种图形的延伸。直线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线段不能延伸;射线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四个异同点:①端点个数不同;②图形特征不同;③表示方法不同;④描述的定义不同。⑶复习“因式分解“时,将解法概括为:一提,二套(套公式),三分组,四检验。事实证明,这种善于转化的复习确实能提高复习效率。二是例题讲解巧变化。例如,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0)与(-1,-1),开口向上,且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2。求它的解析式。因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由题意画图后,不难看出(-1,-1)是顶点,所以可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求得它的解析式(解法略)。在教学中我对例题作了变化,把题例中的条件“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2改成4”,求解析式。变化后,由题意画图可知(-1,-1)不再是抛物线的顶点,但从图中看出,图像除了经过已知条件的两个点外,还经过一点(-4,0),所以可用交点式y=a(x-x1)(x-x2)的形式求出它的解析式。再对例题进行变化,把题目中的“开口向上”这一条件去掉,求解析式。再次变化后,此题可有两种情况(i)开口向上;(ii)开口向下;所以有两个结论。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应能突出重点,反映大纲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的基础上作系列的变化,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实现复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三是解题思路创新化。教师在分析题目时,在常规思路和解法的基础上,要有意识的启发新思路,新解法,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化归的思想、抓不变量的思想、整体替换的思想等等。通过不同解法间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转变,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要点,判断解题方向,选择最佳解题方法,从而使学生达到准确、高效解题的水平。四是习题归类化。考查同一知识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作出多种不同的命题,教师在复习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习题归类,集中精力解决同类问题中的本质问题,总结出解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努力做到“四注意”——一是注意题目训练的检索能力。习题训练巩固是提高数学成绩的重要手段。现如今减负、素质教育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选择的题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且要由浅到深。同时,教師要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只有合理的、有目的的训练,才能使复习达到高质高效、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注意复习效果及时反馈。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师一定要通过检测及时掌握学生情况。就学生未掌握的或掌握的不够好的知识加强讲练,把复习的宝贵时间用在刀刃上,要尽可能的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三是注意反思。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反思解题的思路,解题的技巧等,并思考是否有其它的解题方法,有无规律,与其它类似题目间的联系,养成多思维角度、多思维方向思考问题,并寻求最优解法的习惯。四是注意交流共享。“众人拾柴火焰高”,复习也是如此。同学之间,有问题大家讨论,有好题大家分享;同事之间,有好的想法、例题大家也可以分享,一起进步,一起完善,一起上好复习课。教师还可以上网查询资料,通过网络交流讨论,分享经验,为学生的完善知识网络而努力。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指出“学习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从薄到厚”,前者是“量”的积累,后者则是质的飞跃,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不仅应该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典型的例题进行反思,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这一转化过程。从而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单位: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金桥管理区初级中学)
知识合理整合,善于“四化”——一是知识口诀化。例如,⑴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将其解集归为: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⑵复习“直线、线段、射线”这一节内容,把主要知识口诀化。“一个基础、两个要点、三种延伸、四个异同点”。这种复习提纲一提出,学生思维立即活跃,有的在思维,有的在议论,有的在阅读课本,设法寻找提纲的答案,教师趁势把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点拨,其答案如下:一个基础:是指以直线为基本图形,线段和射线是直线上的一部分。两个要点: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②两条直线相交只有1个交点。三种延伸:三种图形的延伸。直线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线段不能延伸;射线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四个异同点:①端点个数不同;②图形特征不同;③表示方法不同;④描述的定义不同。⑶复习“因式分解“时,将解法概括为:一提,二套(套公式),三分组,四检验。事实证明,这种善于转化的复习确实能提高复习效率。二是例题讲解巧变化。例如,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0)与(-1,-1),开口向上,且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2。求它的解析式。因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由题意画图后,不难看出(-1,-1)是顶点,所以可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求得它的解析式(解法略)。在教学中我对例题作了变化,把题例中的条件“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2改成4”,求解析式。变化后,由题意画图可知(-1,-1)不再是抛物线的顶点,但从图中看出,图像除了经过已知条件的两个点外,还经过一点(-4,0),所以可用交点式y=a(x-x1)(x-x2)的形式求出它的解析式。再对例题进行变化,把题目中的“开口向上”这一条件去掉,求解析式。再次变化后,此题可有两种情况(i)开口向上;(ii)开口向下;所以有两个结论。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应能突出重点,反映大纲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的基础上作系列的变化,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实现复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三是解题思路创新化。教师在分析题目时,在常规思路和解法的基础上,要有意识的启发新思路,新解法,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化归的思想、抓不变量的思想、整体替换的思想等等。通过不同解法间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转变,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要点,判断解题方向,选择最佳解题方法,从而使学生达到准确、高效解题的水平。四是习题归类化。考查同一知识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作出多种不同的命题,教师在复习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习题归类,集中精力解决同类问题中的本质问题,总结出解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努力做到“四注意”——一是注意题目训练的检索能力。习题训练巩固是提高数学成绩的重要手段。现如今减负、素质教育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选择的题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且要由浅到深。同时,教師要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只有合理的、有目的的训练,才能使复习达到高质高效、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注意复习效果及时反馈。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师一定要通过检测及时掌握学生情况。就学生未掌握的或掌握的不够好的知识加强讲练,把复习的宝贵时间用在刀刃上,要尽可能的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三是注意反思。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反思解题的思路,解题的技巧等,并思考是否有其它的解题方法,有无规律,与其它类似题目间的联系,养成多思维角度、多思维方向思考问题,并寻求最优解法的习惯。四是注意交流共享。“众人拾柴火焰高”,复习也是如此。同学之间,有问题大家讨论,有好题大家分享;同事之间,有好的想法、例题大家也可以分享,一起进步,一起完善,一起上好复习课。教师还可以上网查询资料,通过网络交流讨论,分享经验,为学生的完善知识网络而努力。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指出“学习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从薄到厚”,前者是“量”的积累,后者则是质的飞跃,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不仅应该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典型的例题进行反思,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这一转化过程。从而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单位: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金桥管理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