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蚊香草组培快繁技术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y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用带顶芽的幼嫩茎段作外植体,采用组织培养技术,筛选驱蚊香草的最佳快繁方案。试验表明:诱导分化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1.0mg/L+NAA0.1mg/L,继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0.5mg/L+NAA0.1mg/L,成苗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0.5mg/L+NAA0.2mg/L,生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2MS+IBA0.2mg/L+IAA0.2mg/L。
  关键词:驱蚊香草;组织培养;繁殖
  中图分类号 S56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8-25-02
  驱蚊香草,又名净蚊香草,属牻牛儿苗科天竺葵属的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最早是荷兰、法国的生物学家运用细胞融合技术,将香茅草中所产生香茅醛的基因转移到天竺葵中培育而成的新型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可散发驱蚊物质香茅醛,达到驱蚊效果,且具有柠檬香味,由此而得名。驱蚊香草株型优美,气味芳香,具有生态驱蚊、净化空气、提神醒脑、抗菌消毒等功效,在欧洲深受欢迎。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开始引进栽培驱蚊香草,需求量逐渐增大,但因其花不育,不能结实,传统的扦插繁殖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组织培养方法可短期内获得大量的再生植株,解决种苗的供求矛盾。为此,笔者采用组织培养技术,筛选驱蚊香草的最佳快繁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取材与处理 从植株上切下带顶芽的幼嫩茎段,用0.1%的洗衣粉水搅动漂洗10min,自来水冲洗20min,以除去外植体表面附着的灰尘和绝大部分杂菌。无菌条件下用70%的酒精溶液浸泡20s左右,再用0.1%的HgCl2消毒8~10min,无菌水冲洗4次。将消毒好的外植体切段,以带2个节间为宜,接种到制备好的培养基上。
  1.2 试验方法 外植体接种在附加不同浓度的6-BA、NAA和IAA等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中(食用糖3%、琼脂0.6%、pH值5.5~5.8),温度25±2℃,连续14h/d光照条件下培养,30d左右形成芽丛;将芽丛分别分割成含2~3个小芽的小块进行继代培养,20d左右形成新的芽丛,再继代;当群体达到所需要的数量时,将芽丛转接到成苗培养基上;20d左右,当苗高长1~2cm时,将无根苗接种到附加不同浓度NAA、IAA和IBA的1/2MS培养基上,15~20d,苗高达2~3cm,且根系发达时,即可进行炼苗定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丛生芽的诱导 以MS作为基础培养基,激素浓度配比见表1。外植体接种7d后,3、4、5、6号培养基上的茎段腋芽处出现许多绿点;1、2号培养基上的茎段切口处形成大量愈伤组织,腋芽膨大伸长;7号培养基上的茎段仅腋芽伸长。15d后,3、4、5、6号培养基上的外植体茎节处分化出大量小芽,形成芽丛;3号培养基上形成的幼芽最多(20个左右),其次为5号;1、2号培养基上外植体形成的愈伤组织逐渐老化,无幼芽分化,膨大伸长的腋芽也逐渐枯死;7号培养基上茎段的腋芽继续伸长,无新的幼芽产生。因此,3号培养基,即MS+6-BA1.0mg/L+NAA0.1mg/L为诱导分化的最佳培养基。
  2.2 继代培养 将诱导分化20d左右的芽丛分割成含2~3个幼芽的小块,接种到表1所示的各培养基上,20d后,3、4、5、6、7号培养基上均分化出新的芽丛,其中以5号培养基,即MS+6-BA0.5mg/L+NAA0.1mg/L的配比最佳,繁殖系数高,且芽体健壮;6、7号培养基上的芽丛繁殖系数偏低;3、4号培养基虽然也能分出大量芽丛,但芽体多为畸形,逐渐形成水渍状的玻璃化苗;1、2号培养基上的幼苗基部形成大量愈伤组织,并逐渐枯死。因此,继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5号,即MS+9-BA0.5mg/L+NAA0.1mg/L。
  2.3 成苗培养 当幼芽群体达到需要的数量时,将芽丛转接到仍以MS为基础培养基的成苗培养基(下转34页)(上接25页)上进行壮苗培养,激素配比见表2。7d以后,接种到各培养基上的幼芽均有不同程度的伸长生长,其中以10号培养基,即MS+6-BA0.5mg/L+NAA0.2mg/L的配比最为适宜,幼苗生长快而健壮,20d左右苗高达1~2cm,茎部有少量白根产生,并伴有新的幼芽分化,逐渐成苗。因此,成苗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10号,即MS+6-BA0.5mg/L+NAA0.2mg/L。
  表2 成苗培养基的激素配比(mg/L)
  [编号\&6-BA\&NAA\&8
  9
  10
  11
  12\&0.1
  0.05
  0.05
  0.01
  0.01\&0.2
  0.1
  0.2
  0.1
  0.2\&]
  2.4 生根培养 将2cm左右高,具有3~4片叶的无根苗转入生根培养,以1/2MS作为基础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见表3)。7d后,17号即1/2MS+IBA0.2mg/L+IAA0.2mg/L培养基上的幼苗长出大量白根,15d左右,每棵幼苗基部产生7~10条3cm左右长的根系;而其它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上,虽幼苗也能长出根系,但发根慢,数量少,苗和根的长势均不如17号培养基上的幼苗。因此,生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17号,即1/2MS+IBA0.2mg/L+IAA0.2mg/L。
  表3 生根培养的激素配比(mg/L)
  [编号\&NAA\&IBA\&IAA\&13
  14
  15
  16
  17
  18\&0
  0.2
  0
  0.2
  0
  0.2\&0
  0
  0.2
  0.2
  0.2
  0\&0
  0
  0
  0
  0.2
  0.2\&]
  3 炼苗及定植技术
  3.1 炼苗 将2~3cm高、根系发达的瓶苗取出,冲洗净根部琼脂,栽植于以纯蛭石为基质的炼苗盘中,浇透水后,用800~1 000倍的百菌清药液浇灌,放在遮光50%的阴棚内,加盖塑料薄膜保湿,温度控制在15~25℃,7d后逐渐去掉薄膜,成活率达90%以上,15d后即可定植。
  3.2 定植 驱蚊香草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只要温度适宜,一年四季均可定植,以春、秋两季最适。由于炼苗后的瓶苗仍较弱,应先定植于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基质中。本试验采用1∶1的腐殖土和蛭石作基质,生长过程中,定期喷施适量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溶液,苗长至20cm左右高时,再次换盒移栽,并作摘心整形处理。驱蚊香草最适生长温度15~25℃,0℃以上的可安全越冬,喜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pH值中性的土壤,喜光、喜温、怕积水。15℃以上即可正常散发柠檬香味,适当向植株喷雾,可使香芽醛物质源源不断地释放,30片叶以上的植株驱蚊效果明显。
  4 讨论
  (1)由于受时间和材料的限制,本试验的设计带有很强的经验性,范围窄,其结果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完善。
  (2)诱导分化过程中,一些断裂的叶柄处也能分化出幼芽,说明外植体的取材范围可扩大,应作更深入的试验研究。
  (3)继代培养基中的6-BA浓度须低于诱导分化的6-BA浓度,可能与材料体内6-BA的积累有关。
  (4)诱导分化培养及继代培养超过25d后,瓶苗叶片开始黄化;生根培养超过20d后,根尖开始变黑,可能与瓶口密闭、材料散发的醛类物质积累浓度过高有关。
  (5)生根培养过程中发现,幼苗的发根对温度非常敏感,同一培养架的上下层之间差异很大,应做更细的试验,探索其生根的最佳温度。
  (6)对驱蚊香草的驱蚊效果还应进行更科学、深入的试验研究,以便对其价值作更客观的评价。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铜陵县灰沙潮土上,通过“3414”试验,分析了本区域春小麦肥料效应,初步探讨了N、P、K肥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氮肥是春小麦产量增加和千粒重降低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氮磷钾间交互作用也有一定影响。综合考虑,每667m2小麦N、P、K肥最佳施用量分别为12kg、5kg、6kg。  关键词:小麦;“3414”试验;肥料效应;铜陵县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以中华水韭为试验材料,用200μmol·L-1的氯化镉溶液和2g·L-1的硝酸铅分别对其进行胁迫处理,采用cDNA-AFLP技术分离差异表达基因,通过Blast(The 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同源性比对分析基因功能,为寻找耐重金属胁迫相关基因和揭示水韭对环境变化响应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试验结果如下:共有15条差异条带被成功克隆和测序,其中13条
摘 要:为探索严重退化的涂园菜地的有效改良途径,选择极具代表性的涂厂村在主栽作物青皮葱上进行增施商品有机肥试验。试验研究表明,在涂园菜地上适量增施商品有机肥能显著提高青皮葱的产量,其中每hm2增施11.25t,增产最明显,增产率13.7%,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改良土壤的效果逐渐明显,但当季产出投入比以每1hm2增施7.5t最佳,达到1.68。  关键词:有机肥;涂园;青皮葱;应
摘 要:蝗总科特有前翅和后足股节间的摩擦发声机制,在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中,鸣声受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显著的功能性分化。通过对长白山露水河地区长须跃度蝗(Podismopsis dolichocerca)、土门岭跃度蝗(P. tumenlingeensis)、狭翅跃度蝗(P. angustipennis)的鸣声结构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这几种蝗虫鸣声和发声特点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通过分析发现,跃度
介绍了半地下式温室黄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用优良品种、培育健壮嫁接苗、消毒灭菌、定植等。
摘 要:以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选育的3个杉木优良无性系“洋6421#”、“洋062#”和“洋243#”为材料,研究其组培苗瓶内瓶外生根技术。结果显示:杉木3个优良无性系组培苗的最佳瓶内生根培养基为:1/4改良MS+IBA(0.3mg/L)+NAA(0.2mg/L)+蔗糖(2%),接种30d后生根率都可达91%以上;瓶外扦插生根需要的最佳激素及其浓度为0.3mg/L的IBA,扦插45d后生根率都可达8
摘 要: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Y两优2号,于2012年和2013年在国家优质杂交水稻新成果蕲春展示基地连片示范栽培66.7hm2。Y两优2号上部3片功能叶具有长、直、窄、凹、厚的特点,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禾下穗,米质优,产量高,抗稻瘟病、白叶枯病。高产栽培要求稀播壮秧,秧龄控制在20~25d。栽培技术:插足基本苗,增施磷钾肥,适时适度晒田,看苗巧施穗粒肥,间隙灌溉至成熟
摘要:于2012年在池州市贵池区进行了长效硅钾肥在水稻上应用的肥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长效硅钾肥能增强水稻分蘖势,分蘖率提高94%,延长有效分蘖期2d,有效穗增加1.67万/667m2,并能促水稻大穗、多粒,增加千粒重;与习惯施肥相比,每667m2施用长效硅钾肥32.6kg,水稻可增产2.6%,增收25.5元。  关键词:硅钾肥;水稻;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摘 要:通过2a定位对比试验,探索施用山西紫光钾硅肥对水稻、小麦增产、增效及改善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山西紫光钾硅肥,可以有效增加有效穗数、总粒数、实粒数,提高产量。从经济效益角度,水稻、小麦每667m2施用钾硅肥15kg,总增收效果最明显,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较,每667m2总新增产值254.3元,扣除钾肥成本,增纯收益173.3元,增值产投比2.14,经济效益较明显。且连续施用2a的效
摘 要:在福建闽北山丘盆地(浦城县)、闽西低山丘陵(连城县)、闽东滨海平原(福鼎市)3个典型双季稻区开展适宜紫云英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区闽紫5号和余江大叶生育期均表现较皖江大叶青和弋江种长。同一试验点紫云英品种鲜草产量存在差异,在浦城以闽紫5号最高,达41.68t/hm2;连城以余江大叶最高,达28.82t/hm2;福鼎以皖江大叶青最高,达29.85t/hm2;同试验点紫云英品种植株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