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以“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新知,以“生活经验”的借助,解决数学问题,以“生活实践”的回归,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关键词 生活实践 数学思维 科学设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书本的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使书本与生活脱节,这样即使学生感觉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乐趣,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怎样把数学学习和学生的生活有效地整合到一起?怎样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实践中形成?怎样通过平时的生活实践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这是值得许多数学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以“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新知
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学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我在教学《射线、线段、直线和角》这一节课时,用的就是生活情境导入,我先告诉学生我前几天在香港旅游了,这样学生都对我的旅游很感兴趣,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香港”。于是我说:“我带来了香港的照片,你们想看吗?”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很高了,我趁机拿出了香港夜景图的照片。这样就在这种热烈的氛围中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样我就把教材中有生活气息的题材变得更加生活化,使学生感更兴趣了。把所学的抽象概念联系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使其更有趣味性,使数学概念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延伸。我们的学生肯定会有这样的感受: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久而久之,他们对数学就会有亲切感,就会喜欢数学。当我们的学生持有了积极和主动的学习状态,那么就会全面调动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以“生活经验”的借助,解决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找方向》时,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方向来教学。如果只是在课堂上空洞洞地讲解,那么学生会觉得很抽象;如果利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那么学生也并不会更好地理解,只有把书中的方向与现实的东、西、南、北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去思考数学,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些实践活动,都可能联系数学思维来进行观察和思考,教师必须及时正确引导,让学生将他们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数学思维有效地串联到一起,积极地思考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在数学中运用已有的经验。教师让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机并且紧密联系起来是关键,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体会到用数学思维可以去思考自己的任何活动。当老师和学生习惯于把生活中的一些正常现象用数学的思维和眼光来思考的时候,才能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真正的融合到一起,学生就会逐渐养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生活的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磨炼中提高、发展,从而达到比较高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三、以“生活实践”的回归,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实践活动的内容应结合这些生活经验。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要遵循同样的过程。
将长方形改成成正方形,为了让学生理解周长不变,而面积变大还是变小的问题时,我先让他们每人准备一节绳子,取一定的长度来做一个长方形,分别量出它的长和宽,并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把它改成正方形,再分别量出它的长和宽,并算出它的面积,最后把他们的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这样,多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老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来,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小学数学中,老师要充分营造平等、和谐、快乐、轻松的气氛,把数学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喜欢数学。
关键词 生活实践 数学思维 科学设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书本的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使书本与生活脱节,这样即使学生感觉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乐趣,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怎样把数学学习和学生的生活有效地整合到一起?怎样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实践中形成?怎样通过平时的生活实践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这是值得许多数学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以“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新知
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学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我在教学《射线、线段、直线和角》这一节课时,用的就是生活情境导入,我先告诉学生我前几天在香港旅游了,这样学生都对我的旅游很感兴趣,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香港”。于是我说:“我带来了香港的照片,你们想看吗?”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很高了,我趁机拿出了香港夜景图的照片。这样就在这种热烈的氛围中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样我就把教材中有生活气息的题材变得更加生活化,使学生感更兴趣了。把所学的抽象概念联系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使其更有趣味性,使数学概念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延伸。我们的学生肯定会有这样的感受: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久而久之,他们对数学就会有亲切感,就会喜欢数学。当我们的学生持有了积极和主动的学习状态,那么就会全面调动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以“生活经验”的借助,解决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找方向》时,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方向来教学。如果只是在课堂上空洞洞地讲解,那么学生会觉得很抽象;如果利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那么学生也并不会更好地理解,只有把书中的方向与现实的东、西、南、北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去思考数学,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些实践活动,都可能联系数学思维来进行观察和思考,教师必须及时正确引导,让学生将他们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数学思维有效地串联到一起,积极地思考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在数学中运用已有的经验。教师让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机并且紧密联系起来是关键,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体会到用数学思维可以去思考自己的任何活动。当老师和学生习惯于把生活中的一些正常现象用数学的思维和眼光来思考的时候,才能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真正的融合到一起,学生就会逐渐养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生活的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磨炼中提高、发展,从而达到比较高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三、以“生活实践”的回归,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实践活动的内容应结合这些生活经验。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要遵循同样的过程。
将长方形改成成正方形,为了让学生理解周长不变,而面积变大还是变小的问题时,我先让他们每人准备一节绳子,取一定的长度来做一个长方形,分别量出它的长和宽,并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把它改成正方形,再分别量出它的长和宽,并算出它的面积,最后把他们的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这样,多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老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来,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小学数学中,老师要充分营造平等、和谐、快乐、轻松的气氛,把数学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喜欢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