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探讨如何解决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摆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途径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 高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必须发现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为此,探讨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可忽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映和适应障碍。一些高校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心理问题发生率有一定比例且呈上升趋势。我校对3个年级的学生采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测验,结果发现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1998年诸杰等学者对全国十所院校的2086名大学生测试结果(26.99%)有显著的差异。我校有21.6%的学生心理异常,主要表现为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症状等。这表明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稍优于全国大学生总体。为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是摆在包括体育教师在内的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校体育心理健状况的测验结果分析及对全校体育教师的访谈,发现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校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上课讲解动作、示范动作、评价学生动作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常常认为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对人来说仅仅是为了增强体质和促进身体健康,重视的是教给学生运动知识和方法,强调的是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从根本上忽视了体育教学对人的心理素质所发挥的作用。
2.體育教师对学生了解和鼓励不够,造成学生心理负担加重
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些运动项目与人的自身素质有一定关系,一些影响体育运动效果的缺陷不是靠后天努力能改变的,而部分体育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不体谅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目标和方法安排过死,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压力加大。
三、解决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途径——保护和激励相结合,强化健康心理训练
为解决体育教师对学生了解和鼓励不够,造成学生心理负担加重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必须保护和激励相结合,强化健康心理训练。体育教师在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运动负荷量时,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教育和活动的情境,使学生愉快并自主地参与运动,让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的选择运动项目,使其爱好得到加强和提高。一些素质较差的学生对学习技术性较强的项目不易掌握其动作要领和技术,会形成自卑心理,导致怕上体育课,结果不但身体得不到锻炼,心理上也蒙上了阴影。为了防止或减少直至杜绝这种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素质,而后逐步提高其对运动的兴趣或对某项目的爱好,消除不良的消极的心理素质,使其融入学生群体活动中。对一些竞技素质较好的同学,要积极鼓励其参与更高层次的训练,使其在高层次的竞技中体会到学无止境的内涵,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高校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为此,对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必须持之以恒,方能见效。
参考文献
[1]朱施成,周国仿.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
[2]谭小丰.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5).
[3]李瑜.浅议高校体育教育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 高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必须发现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为此,探讨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可忽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映和适应障碍。一些高校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心理问题发生率有一定比例且呈上升趋势。我校对3个年级的学生采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测验,结果发现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1998年诸杰等学者对全国十所院校的2086名大学生测试结果(26.99%)有显著的差异。我校有21.6%的学生心理异常,主要表现为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症状等。这表明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稍优于全国大学生总体。为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是摆在包括体育教师在内的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校体育心理健状况的测验结果分析及对全校体育教师的访谈,发现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校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上课讲解动作、示范动作、评价学生动作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常常认为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对人来说仅仅是为了增强体质和促进身体健康,重视的是教给学生运动知识和方法,强调的是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从根本上忽视了体育教学对人的心理素质所发挥的作用。
2.體育教师对学生了解和鼓励不够,造成学生心理负担加重
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些运动项目与人的自身素质有一定关系,一些影响体育运动效果的缺陷不是靠后天努力能改变的,而部分体育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不体谅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目标和方法安排过死,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压力加大。
三、解决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途径——保护和激励相结合,强化健康心理训练
为解决体育教师对学生了解和鼓励不够,造成学生心理负担加重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必须保护和激励相结合,强化健康心理训练。体育教师在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运动负荷量时,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教育和活动的情境,使学生愉快并自主地参与运动,让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的选择运动项目,使其爱好得到加强和提高。一些素质较差的学生对学习技术性较强的项目不易掌握其动作要领和技术,会形成自卑心理,导致怕上体育课,结果不但身体得不到锻炼,心理上也蒙上了阴影。为了防止或减少直至杜绝这种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素质,而后逐步提高其对运动的兴趣或对某项目的爱好,消除不良的消极的心理素质,使其融入学生群体活动中。对一些竞技素质较好的同学,要积极鼓励其参与更高层次的训练,使其在高层次的竞技中体会到学无止境的内涵,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高校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为此,对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必须持之以恒,方能见效。
参考文献
[1]朱施成,周国仿.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
[2]谭小丰.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5).
[3]李瑜.浅议高校体育教育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