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给孩子们创造有价值的体验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94795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以前的学生助理秋彬,来面试的时候不仅吐字不清,而且严重口吃。我说:“这怎么行?给你个任务,每天面对墙角朗诵诗歌并演讲半小时。”他很认真地接受了任务。过了一个学期,奇迹发生了:他说话不仅字正腔圆,而且十分流利。现在他在南方一家培训公司做培训师,经常发一些格言警句之类短信给我,其中最打动我的一条短信是:“教育,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们制造有益的经历和体验。”
  在本栏目之前的点评中,我曾对改变孩子的教育行为做过系统行为分析。要点是要从孩子的情绪着手,首先达成理解和认同,再从引导入手解决具体问题。对于问题孩子的很多行为,我们仍然可以从更为基本的传统行为科学角度来加以解读,因为孩子的行为基本还受制于情绪、习惯和环境的影响。从经典的行为分析来看,人的行为,一方面是受环境的诱发,另一方面受后果的影响。如果一个行为导致奖励性后果,将来在同样或相近的场合,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果导致惩罚,可能性就会降低。因此,要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除了直接抑制负面行为,还可以间接培养正面行为来取代和抑制负面行为。
  然而,由于人类行为通常都比简单动物的被动反应丰富和复杂得多,很多时候,直接的奖罚会失灵。比如直接抑制人的负面行为,通常会引起反弹和抵制,即便他服从也常常是在应付。这也是人比动物难于驯服的原因之一。更有意思的是,由于人类心灵的复杂性,有时候我们认为的惩罚却是孩子心中的奖励。比如很多时候对调皮学生的批评就会让这些孩子很兴奋甚至变本加厉。为什么?因为这些孩子觉得老师和同学比较关注成绩好的同学而忽略他们,于是就通过调皮捣蛋来获得大家的关注。那些在被批评时还嘻嘻笑的学生,大多是此类情况。
  因此,对于人类来说,简单奖惩为主的行为分析方法通常会失灵。这就是我们提倡从情绪开始着手的“阳光五部曲”的思想基础。从行为分析的基本思路出发,我们会看到抑制负面行为有两条途径:一是可以改变外在诱发负面行为的环境,二是可以改变内在的认知,即帮助孩子看清和认识负面行为的不良后果。在一些情况下,认识负面结果的最好方法就是直接体验。本期案例中董老师走的就是第二条途径。
  惩罚性的不良后果,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直接的就是立即能感受到的明显负面结果,比如别人的报复和惩罚。而间接的负面后果是不能直接和立即感知的,比如长此以往对自己前途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别人心灵造成的伤害。间接的负面后果常常是尚未成熟的孩子考虑不到的,需要家长、老师给予引导和启发。
  在这个案例中,董老师帮助孩子看到并且体验到他的调皮行为有可能导致的痛苦,让孩子在负面的体验中否定自己的任性、调皮行为,这样真切的体验,会减少和消除孩子对任性、调皮行为的倾向性。当然,董老师陪同他一起体验也是为了避免他对这个方法产生抵触情绪。而文中谈到的那位校长让孩子们切身体验盲者等的生活,则是帮助孩子们学会体谅他人处境和由此产生同情心、爱心。
  人类为了生活,需要从周围环境中不断获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资源,于是产生出各种相应的活动。这些活动按对象来分大体可分为与物质、自然打交道和与人打交道两种,而在这两种活动中大脑会启动不同的运转机制。与物质、自然打交道,比较需要科学和技术的知识;而与人打交道,则比较需要对人的了解和理解,对人的了解和理解也包括对自己的了解和理解。
  在对人的了解中,对别人处境的了解和对别人心情的体察,是一种基本的了解。对别人心情的体察和认同,就是同情心。同情心是比较高等的动物智能发育到一定阶段才具备的认知功能,是人类善心和善行的认知基础,也是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美丽纽带。因此,佛家有云:“因为了解,所以慈悲。”同情心是道德的心理基础。没有同情心的善行,一定是做表面文章。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应该从培养同情同理的认知能力开始,也就是从培养同情心开始。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一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缺乏体察,就会对人冷漠,不善沟通,很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的问题。缺乏同情心的孩子通常在缺乏关爱和关注的心理环境中长大。他们的心理聚焦点通常都在自己身上,不善于关注他人、体谅他人和关爱他人。这样的孩子不仅待人冷漠、做事“自行其是”,而且由于缺少同情心、良心自责这样的心理机制,他们的行为会相对缺乏一道天然的道德屏障,在自己不开心的时候或者是为了自己开心的时候,就会做出骚扰或伤害别人的事情。
  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还偏执于第一种与物质、自然打交道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而对与人打交道,特别是与自己打交道的能力培养,则几乎是空白。而后者,是成功人生的重要基础。
  不久前我看过一篇报道,说某名校同学在社会上工作20年后聚会,大家谈到如果重上大学应该关注什么的时候,几乎一致表示要提高搞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可见我们教育的基本取向和需求的脱节。
  我们频频听到的中学生在高考或被激怒后集体烧书的事件,充分反映出学习和生命成长需求的分离。学习,已经成了被动和被迫的功利行为,而不是一种宝贵体验和成长需求。江苏启东市汇龙中学学生江成博在学校的升旗仪式演讲中说:“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校方认为他言论过激。如果我们用正面的眼光来看,他是在呼唤有理想、有朝气的健康的学习生活,代表着年轻生命的觉醒,这多么美好!而很多成年人,包括许多教师,一辈子都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觉醒,实在是生命的遗憾。
  很多家长爱孩子,希望能给孩子舒适的生活,比如房子、车子、存款、人脉以及帮孩子进名校等。但是,即便你做到所有这些,你还是会对孩子不满意,孩子也不一定会成功和幸福。其实,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并不是你给了孩子什么东西,而是帮助孩子成长。而成长是生命的经历和体验的直接结果,和房子、车子等并没有直接关系。在孩子成长的早期,主要是环境(物质和精神的)带给他的经历和体验;而在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后,就主要是由他自己的行为带给他体验和经历。只有环境、行为和行为的后果给他们带来的体验和经历,才是孩子成长的本质。其他东西,都是表面的需求,可以给孩子满足和快感,但并不一定能让他们很好地成长。
  爱孩子,就给他们创造有助于成长的经历和体验吧!教育,就是要不断给孩子们创造有益的体验和经历。学习知识,只是这些宝贵的体验和经历之一。
  (本栏责编 卢丽君)
其他文献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实施课堂改革,优化教学效果,一定要合理转变学生的角色。教师要带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呢?在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的转型中,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尊重信任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最大的作用应该是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活
理想的课堂,是温度、宽度和深度的综合体。温度,有利于激活主动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奠定基础;宽度,使需要学习的知识发挥尽可能大的张力,最大幅度
日前,江苏省最后一批经省级检查通过的县级'三调'初步成果按时上报国务院三调办,该省'三调'初步成果上报工作顺利完成.截至29日,按照国家9月30日上报成果既
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总是片面追求教学目标的完成,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原本生动有趣的课文被词汇、语句、结构、主旨等搞得支离破碎。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不喜欢语文阅读,写作也常常是无病呻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难以得到发挥和提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构建一个新型、高效的生态化教学系统。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做到“四精”  教
在寄生虫病现场调查中,常需将原虫、蠕虫和昆虫标本收集、固定和保存起来,以备培训或鉴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