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着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现象,这就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一、创设情景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气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1.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能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下坦诚交流,发表不同见解,积极寻找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师设计了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到的山水景象,接着让学生欣赏课件中的山水景象,学生被那美丽的桂林山水吸引住了,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激起了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
二、鼓励质疑
“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
1.鼓励大胆质疑问题。要使学生大胆质疑,必须树立起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只有充满信心,才能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无论是成功或是失败,都能精神振奋,勇往直前,不断克服障碍,取得成功。对于质疑者,哪怕问题很简单,或者根本没有意义,教师都必须给予充分肯定,并抓住时机相机引导,教育学生如何质疑才有意义,鼓励他们多提问题。
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题目、重点句、关键词等入手,进行质疑。一般来说,课文的题目、重点句、关键词等都是文章的“文眼”。学生若能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质疑,无疑是抓住了课文的脉络。
三、引导想象
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的思考。
1.抓住课文的略写部分,进行想象。文章有详写也有略写,详写部分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而略写部分也是一个训练想象的好机会。如《精彩的马戏》一文,详写了猴子爬竿、黑熊踩木球和山羊走钢丝几部分,而猴子骑车、马钻火圈、小狗做算术只是一笔带过。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想象猴子骑车、马钻火圈和小狗做算术是怎样表演的。当时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各抒己见,把动物的表演描绘得淋漓尽致。
2.抓住课文的空白,进行想象。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意犹未尽,我们可以抓住这个空白,让学生进行想象。如《穷人》一文,桑娜知道邻居西蒙死去的消息后,就主动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抚养。渔夫回家后,桑娜就试探他的态度。善良的渔夫怎样做?他们以后的生活又是如何?这些作者都没有写,这就留下想象的空间。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大胆地想象“拉开帐子以后”的情景和“西蒙的孩子在桑娜家”的情景,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桑娜夫妇善良的理解。
3.抓住文章的结尾,进行想象。有些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结尾,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小女孩真的到了一个没有饥饿、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吗?如果小女孩来到你的身边,你将会怎样做?
四、注重实践
注重实践,归根到底就是尽量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在教学《卜算子·咏梅》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画面。有的文章还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编成课本剧、快板、相声等,让学生进行表演。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有一个实践锻炼的机会,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创设情景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气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1.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能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下坦诚交流,发表不同见解,积极寻找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师设计了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到的山水景象,接着让学生欣赏课件中的山水景象,学生被那美丽的桂林山水吸引住了,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激起了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
二、鼓励质疑
“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
1.鼓励大胆质疑问题。要使学生大胆质疑,必须树立起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只有充满信心,才能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无论是成功或是失败,都能精神振奋,勇往直前,不断克服障碍,取得成功。对于质疑者,哪怕问题很简单,或者根本没有意义,教师都必须给予充分肯定,并抓住时机相机引导,教育学生如何质疑才有意义,鼓励他们多提问题。
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题目、重点句、关键词等入手,进行质疑。一般来说,课文的题目、重点句、关键词等都是文章的“文眼”。学生若能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质疑,无疑是抓住了课文的脉络。
三、引导想象
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的思考。
1.抓住课文的略写部分,进行想象。文章有详写也有略写,详写部分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而略写部分也是一个训练想象的好机会。如《精彩的马戏》一文,详写了猴子爬竿、黑熊踩木球和山羊走钢丝几部分,而猴子骑车、马钻火圈、小狗做算术只是一笔带过。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想象猴子骑车、马钻火圈和小狗做算术是怎样表演的。当时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各抒己见,把动物的表演描绘得淋漓尽致。
2.抓住课文的空白,进行想象。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意犹未尽,我们可以抓住这个空白,让学生进行想象。如《穷人》一文,桑娜知道邻居西蒙死去的消息后,就主动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抚养。渔夫回家后,桑娜就试探他的态度。善良的渔夫怎样做?他们以后的生活又是如何?这些作者都没有写,这就留下想象的空间。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大胆地想象“拉开帐子以后”的情景和“西蒙的孩子在桑娜家”的情景,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桑娜夫妇善良的理解。
3.抓住文章的结尾,进行想象。有些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结尾,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小女孩真的到了一个没有饥饿、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吗?如果小女孩来到你的身边,你将会怎样做?
四、注重实践
注重实践,归根到底就是尽量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在教学《卜算子·咏梅》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画面。有的文章还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编成课本剧、快板、相声等,让学生进行表演。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有一个实践锻炼的机会,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