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来以枯燥乏味、缺乏实效而备受诟病,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之路势在必行。本文结合京剧进校园活动的良好契机,提出将博大精深的京剧作为高校以艺术为载体的德育新途径,实现了艺术传播和思想教育的双丰收。
关键词:高校教学 政治教育 京剧艺术
京剧艺术作为我国的国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又不乏与时俱进,是美育与德育的理想载体,如能以京剧进校园活动为契机,以京剧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定能实现艺术传播和思想教育的双丰收。
一、将京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优势
1、内涵丰富,形式灵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单调僵化,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实效很难保证。京剧经过二百余年的积淀,具有广博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弘扬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更是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海量资源库。如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岳母刺字》、《文天祥》等,以宣扬清正廉洁、为民做主为主题的《海瑞罢官》、《铡美案》等,颂扬革命英雄主义的《江姐》、《智取威虎山》等,名段如云、不胜枚举,稍加挖掘遍地是金。不仅如此,京剧所具有的丰富、灵活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满足青年学生追求复合感官刺激的需要。
2、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提到学校思政政治教育往往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以灌输为主、以说教的形式示人,照本宣科,缺乏互动,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恹恹欲睡,教师耐着性子讲、学生硬着头皮听。将京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对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尴尬现状无疑是一剂良药。京剧削弱了传统德育教育的鲜明教化意图,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尚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依托,以娱乐为表现载体,寓理于景,自然、生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避免了传统教育形式功利色彩浓厚的弊端,不但不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相反这种形式不但能够潜移默化中传播道德理念,而且能够调动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热情,避免德育教育的短期效应,使学生受益终身,这无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3、源远流长,与时俱进
京剧这一古老剧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道德教育的鲜活榜样不胜枚举;同时,京剧艺术并未原地踏步、固步自封,而是在对优秀传统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融入时代精神和主旋律。在艺术手法上也广纳百川,借鉴和吸取多种艺术门类和当代科技手段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带有强烈时代气息和时代新风尚的优秀新作层出不穷,其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好教材,格调欢快明朗,形式上也更易于学生接受。
二、京剧辅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把握的问题
京剧辅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要将优势转化为实效,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推广普及,至关重要
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于京剧了解知之甚少,因此,将京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首先必须抓好京剧的普及推广。
第一,通过将京剧列为公共欣赏课,推动京剧在高校落地生根。向学生系统传授京剧在表演和欣赏方面的相关知识,将课堂与舞台融为一体,从学会欣赏京剧的外在美,逐渐提高到欣赏京剧的内涵和精髓,从看热闹提高到“看门道”。
第二,以社团为牵引,推动京剧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发芽。组建校园京剧社团,可以培养和吸纳更多志同道合的京剧爱好者,通过业余时间来欣赏京剧、学习京剧表演、排练京剧剧目,来感受京剧、欣赏京剧、融入京剧。
第三,邀请专家和京剧专业团体,通过欣赏高水平的演出,来激发学生兴趣,融入其中。通过创造更多的欣赏、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来提高京剧素养。
第四,通过组织校园京剧大赛等活动,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校级剧团的交流、互访活动来更广泛的参与艺术实践。
2、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不可否认,随着中国社会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当代大学生对于流行元素的追捧、对于快餐式文化的痴迷使他们远离了京剧艺术,对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知之甚少。但认为当代青年学生与京剧艺术格格不入显然是大错特错。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只要能够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大学生对京剧艺术认识上的误区,循循善诱,帮助其走近京剧、了解京剧、融入京剧,引导其认识回归精神家园之路,民族先天遗传的文化基因就会唤起大学生的民族亲切感和认同感。并逐步由自发到自觉地将深厚的国粹文化作为情操陶冶和灵魂塑造的理想载体。
3、传承精华,剔除糟粕
京剧艺术在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虽然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与许多事物一样难免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从现在的视角来看,虽然以精华为主,但也不乏糟粕。比如:封建礼教思想、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等。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学会对古老国粹批判的继承和发扬,传承精华,剔除糟粕。并以京剧为点,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面,通过对京剧的传承和发扬,培养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4、鼓励创新,重在参与
对京剧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经典名段范畴,要想让京剧在思想教育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尝试结合思想教育内容以京剧的形式“量身定制”曲段。比如,让学生在具备一定京剧知识后集体创作京剧曲段,形式不必过于复杂,比如可以类似于小品那样的小短剧,要求也不必过于苛刻,刚开始創作难免生疏,重在参与,逐渐提高。通过自编京剧活动既可提高京剧素养,更烘托了思想主题,一举两得。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来以枯燥乏味、缺乏实效而备受诟病,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之路势在必行。京剧艺术作为国粹,贯穿古今,不但文化艺术积淀深厚,而且“舞台方寸悬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如将京剧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对接、有机融合,不但能使京剧艺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且能使学生在美育中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目标,互利双赢,共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政尧.清代戏剧文化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吴江.中国京剧文化[M].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2005.
[3]熊伟.谈高校校园戏曲艺术欣赏与德育渗透[J].湖北社会科学,2004,(3).
[4]袁野.高校弘扬京剧艺术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
[5]祖嘉合,论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
关键词:高校教学 政治教育 京剧艺术
京剧艺术作为我国的国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又不乏与时俱进,是美育与德育的理想载体,如能以京剧进校园活动为契机,以京剧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定能实现艺术传播和思想教育的双丰收。
一、将京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优势
1、内涵丰富,形式灵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单调僵化,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实效很难保证。京剧经过二百余年的积淀,具有广博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弘扬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更是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海量资源库。如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岳母刺字》、《文天祥》等,以宣扬清正廉洁、为民做主为主题的《海瑞罢官》、《铡美案》等,颂扬革命英雄主义的《江姐》、《智取威虎山》等,名段如云、不胜枚举,稍加挖掘遍地是金。不仅如此,京剧所具有的丰富、灵活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满足青年学生追求复合感官刺激的需要。
2、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提到学校思政政治教育往往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以灌输为主、以说教的形式示人,照本宣科,缺乏互动,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恹恹欲睡,教师耐着性子讲、学生硬着头皮听。将京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对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尴尬现状无疑是一剂良药。京剧削弱了传统德育教育的鲜明教化意图,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尚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依托,以娱乐为表现载体,寓理于景,自然、生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避免了传统教育形式功利色彩浓厚的弊端,不但不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相反这种形式不但能够潜移默化中传播道德理念,而且能够调动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热情,避免德育教育的短期效应,使学生受益终身,这无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3、源远流长,与时俱进
京剧这一古老剧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道德教育的鲜活榜样不胜枚举;同时,京剧艺术并未原地踏步、固步自封,而是在对优秀传统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融入时代精神和主旋律。在艺术手法上也广纳百川,借鉴和吸取多种艺术门类和当代科技手段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带有强烈时代气息和时代新风尚的优秀新作层出不穷,其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好教材,格调欢快明朗,形式上也更易于学生接受。
二、京剧辅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把握的问题
京剧辅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要将优势转化为实效,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推广普及,至关重要
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于京剧了解知之甚少,因此,将京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首先必须抓好京剧的普及推广。
第一,通过将京剧列为公共欣赏课,推动京剧在高校落地生根。向学生系统传授京剧在表演和欣赏方面的相关知识,将课堂与舞台融为一体,从学会欣赏京剧的外在美,逐渐提高到欣赏京剧的内涵和精髓,从看热闹提高到“看门道”。
第二,以社团为牵引,推动京剧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发芽。组建校园京剧社团,可以培养和吸纳更多志同道合的京剧爱好者,通过业余时间来欣赏京剧、学习京剧表演、排练京剧剧目,来感受京剧、欣赏京剧、融入京剧。
第三,邀请专家和京剧专业团体,通过欣赏高水平的演出,来激发学生兴趣,融入其中。通过创造更多的欣赏、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来提高京剧素养。
第四,通过组织校园京剧大赛等活动,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校级剧团的交流、互访活动来更广泛的参与艺术实践。
2、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不可否认,随着中国社会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当代大学生对于流行元素的追捧、对于快餐式文化的痴迷使他们远离了京剧艺术,对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知之甚少。但认为当代青年学生与京剧艺术格格不入显然是大错特错。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只要能够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大学生对京剧艺术认识上的误区,循循善诱,帮助其走近京剧、了解京剧、融入京剧,引导其认识回归精神家园之路,民族先天遗传的文化基因就会唤起大学生的民族亲切感和认同感。并逐步由自发到自觉地将深厚的国粹文化作为情操陶冶和灵魂塑造的理想载体。
3、传承精华,剔除糟粕
京剧艺术在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虽然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与许多事物一样难免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从现在的视角来看,虽然以精华为主,但也不乏糟粕。比如:封建礼教思想、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等。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学会对古老国粹批判的继承和发扬,传承精华,剔除糟粕。并以京剧为点,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面,通过对京剧的传承和发扬,培养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4、鼓励创新,重在参与
对京剧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经典名段范畴,要想让京剧在思想教育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尝试结合思想教育内容以京剧的形式“量身定制”曲段。比如,让学生在具备一定京剧知识后集体创作京剧曲段,形式不必过于复杂,比如可以类似于小品那样的小短剧,要求也不必过于苛刻,刚开始創作难免生疏,重在参与,逐渐提高。通过自编京剧活动既可提高京剧素养,更烘托了思想主题,一举两得。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来以枯燥乏味、缺乏实效而备受诟病,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之路势在必行。京剧艺术作为国粹,贯穿古今,不但文化艺术积淀深厚,而且“舞台方寸悬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如将京剧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对接、有机融合,不但能使京剧艺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且能使学生在美育中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目标,互利双赢,共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政尧.清代戏剧文化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吴江.中国京剧文化[M].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2005.
[3]熊伟.谈高校校园戏曲艺术欣赏与德育渗透[J].湖北社会科学,2004,(3).
[4]袁野.高校弘扬京剧艺术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
[5]祖嘉合,论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