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探索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ruotr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探讨如何进一步改进新闻采访课的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闻采访 教学模式 改革
  
   在高校的新闻教育中,采、写、编、评是四大业务教学重点,从新闻业务流程来看,“采”处于第一位,从一般的业务规律上看,又有“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决定写作”等观点,可见对于新闻教育来说,新闻采访的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环。笔者在高校从事新闻采访课的教学已有5年多了,本文将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探索做一梳理和小结,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教和批评。
  一、利用现有条件,加大实践比重
  新闻教育历来强调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新闻采访课而言更是如此。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在校学习期间只能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对于实践则可施之法不多。笔者刚开始从事采访课教学时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当时采用的是以传统讲授为主,并辅以一些“课堂”作业,后来发现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总给人一种隔靴搔痒之感,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后来,笔者对这种传统的授课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由原来老师“独唱”改为师生“合唱”。现重点谈一下笔者是如何“改革”的。
  首先,在每学年的采访课开课之时,笔者就给同学们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学校里并不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新闻的眼睛。因为学校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勇于发现,就会找到真正的新闻线索。就拿笔者所在的兰州大学来说,从校长、书记,到修车匠、民工(学校里由于工程不断,民工的数量一直可观),中间还有众多的学者、教授、普通老师以及数万学生,这么多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怎么可能会没有新闻呢?
  在进行完学习动员之后,笔者就明确要求,本学期采访课的学习重点之一,就是同学们要在学校内外找合适的新闻线索,并按新闻采访的要求进行相应的采访,采访结束之后要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自己的采访心得和体会。
  一般来说,从学习动员到有第一个同学完成采访选题会有三周左右的时间,笔者刚好利用这段时间讲授一些与新闻采访有关的基础知识,为同学们的采访实践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
  笔者认为,如此安排采访课程可以很好地实现以下几个目的。
  1、积累采访经验
  获得经验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学习他人,二是自己探索。笔者在刚开始从事采访课教学时也曾大量讲授国内外名记者的采访案例,同时也夹杂一些本人的采访心得(笔者曾在北京、西安、兰州等地媒体从事过两年多的新闻实践),但后来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虽然很多记者在采访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技巧不可谓不高明。但由于每次采访的特殊性,学生们想在以后套用这些案例中的采访方法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这些案例的作用充其量只能是启发学生,而启发的激发点在哪里?笔者认为还在于学生们平时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碰到类似的情况了,他人的采访经验才能化为自己的体会,也才能有效地借鉴和利用。
  而且,同学们在做完选题之后还有一个汇报环节,通过这个环节不仅能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而且每个人的经验教训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被全班同学所汲取。
  2、培养采访兴趣
  新闻采访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兴趣,很容易打退堂鼓,从而完不成采访任务。那么,兴趣从哪里来?笔者认为,只有从平时一点一滴的成功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出台之后,学校周边的一些农村小学仍然收取学生的书本费,有一个同学就此采访相关人员,在刚开始采访学生家长时,家长认为这个学生记者帮不了他们什么忙,所以态度很冷淡,后来这位同学再次采访那位家长时,却受到了相当的礼遇。为什么?就是因为有人(学生记者)关注此事,当地小学把已收取的书本费退还给学生了。采访此事的那位同学也因此备受鼓舞,从此以后,采访的兴趣也大增。
  3、树立自信心
  采访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更是如此。通过一个一个的采访实践和一点一滴的成功,可以很好地树立他们的采访自信,从而能自如地与不同阶层的人沟通和交流。
  4、对将来工作的难度有个心理准备
  从事新闻工作会有很多的困难,新闻人必须具备一定的“韧性”。如果同学们在学校里就能深切地感知这些困难,这对培养他们的“韧性”很有帮助。比如,同学们在做采访选题时偶尔也会碰到相关人员“踢皮球”、相互推诿甚至是吃闭门羹的情况,早一点接触这些“负面情况”并不是坏事。
  5、便于灵活地学习理论知识
  对于新闻采访课而言,只注重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但是如何学习理论呢?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学习理论是最佳途径。举个例子,在新闻理论中“新闻真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同学们在做完选题后自然就会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如实转述采访对象的话是不是就做到了真实”、“采访对象如果说错了我该怎么办”等等,在同学们主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老师再讲述新闻的真实、客观、平衡等等理论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再比如,同学们会提到“关于这个选题,我是先采访学生好,还是先采访老师好”,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讲一下什么时候记者应该走“先民间后官方”的采访路线,什么时候应该走相反的采访路线等与理论有关的问题。总之,关于理论的学习,老师应做到寓讲授于点评之中。
  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克服的一些困难
  课堂教学如此改革,如果想取得预期的成效必须克服以下一些困难,否则仍然是事倍功半。
  1、改变学生固有的上课习惯
  很多学生已经养成了“老师讲,我来记”的学习习惯,甚至还有些同学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要这门课的学分,而根本不在乎获得什么知识和能力。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必须改变,否则就很难形成“合唱”。笔者通常的做法是给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人的成功经历,说明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能主动地学习,或者引用一些大家“语录”来“曲线救国”,如赵启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曾给学新闻的学生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叫讷于言而敏于行,叫少说多做,但一个人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是不行的。我的确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不能交流、不能表达,那有什么用呢。另外,我也的确看到过一些人,学历不是很高,但最后很成功,我觉得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在某些场合不愿说话是一大缺点。大家学新闻的,如果讷于言是不行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培养说话的本领。”①或者就是现身说法,通过自己曾走过的弯路来“刺激”同学们。一般来说,每次动员总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改变一种习惯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随时关注同学们的学习状态,适时给予恰当的批评和鼓励。
  2、防止出现“马太效应”
  由于学生们的已有基础差别很大,有些同学很活跃,有些同学总是想保持沉默。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提高,所以老师在平时应多关注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同学,让他们能真正参与到“合唱”中来。
  3、班级规模不宜过大
  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要点之一是需要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就决定了班级人数不能太多。根据笔者的经验,每个班的人数保持在30名左右为宜,如果过多就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同学了。
  4、加强学习,提升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无论怎么改变教学模式,老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掌舵者”。在这种模式下,老师除了认真备课,进一步熟悉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更多的相关知识。我们经常说记者应该既是专家又是杂家,其实老师也应该是这样。我们既要熟悉身边的各种情况,又要熟悉新闻业界的最新动态,还要关注国内外的各种热点问题等等。所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后,对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了。
  结 语
  去年教师节前夕,温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听课后表示“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等。温总理的这些指示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同样适用。
  可喜的是,我国的新闻教育改革已经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8年8月至11月,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8名师生组成的美国大选报道团,直接赴美采访报道美国的总统大选活动。这次活动被媒体称之为“一次颠覆中国新闻教育想象”的采访活动。
  笔者认为,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全国大多数新闻院校虽然不能复制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策划的“赴美报道活动”,但只要我们能利用好现有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同样会取得一些实实在在的成绩。■
  参考文献
   ①范敬宜、李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15
  (作者:阴雨永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安林瑞 甘肃行政学院讲师)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要】自一战成立了“公共信息委员会”,宣传便一直被美国延用至今,只不过代之以“公关”、“信息工作”等中性词。美国政府从不承认自己在进行宣传,但事实是,其对宣传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本文对美国的宣传史进行了简要梳理,并说明宣传在美国社会运作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国 宣传史 宣传    美国的宣传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娴熟,堪称一种统治艺术。出于宣传的需要,媒体操纵、信息控制、甚至“虚假事件
【关键词】广播电视报 生存空间    近年来,平面媒体发展迅速,已进入精英办报、品牌竞争阶段。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运作把平面媒体推向了“品牌生存”和“差异化生存”的商业时代。但像安徽蚌埠这样一个媒体市场发育不太成熟、市场竞争又相对激烈的中小城市来说,摆在报人面前的路只有:回归新闻本体,走差异化生存之路。  《蚌埠广播电视报》属城市生活服务类报纸,单位管理方式为自筹自治。创刊14年来,每年广告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