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1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这种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它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与提高,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直到最后“我爱学”。在此背景下,化学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从这个角度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课堂引导、提问的有效性以及教学评价的有效性等。下面笔者结合《盐类的水解》一节内容,具体探讨如何实现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备好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一是备教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千法万法,读懂教材是妙法。”要想备好课,教师首先必须与教材进行对话,备好教材。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当做桥梁,通过桥梁给学生传授知识。备教材主要包括几点内容:备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让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备教学的重点、难点,将重难点内容作为备课的重点;备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教材中例题的选择素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将提供的内容进一步生活化。教师依据自身的实践与研究,以课程、内容的创造性使用为前提,深度开发教材资源,把知识传授与育人功能结合在一起,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如《盐类的水解》一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盐溶液酸碱性本质的一节。它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因为盐类的水解和酸碱的电离共同构成电离平衡的整体,而成为整个一章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备教材时,应该尤为注意几点。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要让学生认识盐类水解的实质和意义;训练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理解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了解盐类水解原理的应用。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各类盐的水解规律分析、各类盐水解后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的分析,让学生判断盐类溶液酸碱性的规律和方法。最后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盐类水解规律的总结让学生体会事物变化的丰富多彩的内在美;通过盐类水解的学习,理解外因和内因对事物影响的辩证关系,建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观。
  二是备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备课时不容忽视的对象。通过备学生,教师要引导、启发、指导、帮助学生。如学生学习《盐类的水解》,在已学电离平衡及溶液酸碱性本质的基础上,他们将掌握分析酸碱性的方法。备课的时候,教师就要大胆设计让学生分组实验的环节,通过让学生亲手实验,使他们知道盐溶液不是都显中性,也显酸性、碱性。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纠正错误操作,加深印象,提高能力,纠正错误认识,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是备教法。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渗透到了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当化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化学才更富有生命力。化学课常用的方法有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各种教学方法巧妙融入到知识的讲解中,把研究性学习渗入课堂中。在选择教法的时候,教师可以按照这样的具体思路:教师引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果-分组讨论-学生小结-微观模拟(直观化)-教师小结-习题巩固。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维主线的教学原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中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积极思考的主动学习状态中。
  四是备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学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等各种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分析、归纳、总结等主动学习的习惯。如《盐类的水解》的学法,就可以综合利用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及溶液的PH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家庭常用的消毒剂“84”消毒液,其主要成分是NaClO,做馒头、面包用的小苏打,去除衣服油污的纯碱,其水溶液都是碱性。这种通过观察生活,了解化学知识的方法,降低了学习的难点,能够大大提高化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上好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即使是同一份教案,不同的教师上完课的效果很可能不一样,这是因为教师的个人素质不一样决定的。要使课堂效益达到最大化,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
  一是具备良好的设计问题情境的能力。教师围绕教学重点来设计问题,问题必须要嵌入教材内容,要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思考。如本节课学习,可以用铜表面的油污清洗为切入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二是具备扎实的实验能力。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离开了实验,化学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教师是学生的“偶像”,要使学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教师实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要特别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和优美性。多年来学生实验题的语言描述失分较多,教师不规范的操作和不准确的语言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如有教师“将样品配成溶液”这一基本的语言描述,说成含糊不清的“弄成溶液”,造成很大的误解。而在本节课实验中,教师对学生测定溶液的PH作了很好的规范:取样少许于试管中,不能将试纸直接伸入试剂瓶中,试纸不能用蒸馏水湿润,而是用玻璃棒蘸取溶液,半分钟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这种叙说语言规范,动作标准,扎实的实验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化学知识。
  三是具备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化学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回答问题时能做到言简意赅抓住要点,更要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片笑声中记住所学的知识。愉快的情绪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真正喜欢化学课,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如在分析盐的酸碱性时,教师打了个比方“好像打架一样”,酸性与碱性谁赢了,谁就能呈现出那一“性”,这种形象地描述为小结盐类水解的规律作了铺垫。
  四是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变不可见为可见、静态为动态、抽象为形象、复杂为简洁,学生已知各类盐的酸碱性后,可放一些盐水解的flash动画,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让他们理解多元弱酸根离子分步水解。另外,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功能,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口答和书写的正误,调整教学的进度,保证学生获得知识的完整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为了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材中具有探究价值的知识点的挖掘,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备好化学课,挖掘所有教学力量,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多地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勇于动手,大胆实践,把枯燥的化学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感受到化学课五彩斑斓的魅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实习编辑 黄蜀红)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建设的重点已经由追求规模和硬件的发展转变为追求内涵的发展。多年来,江苏省吴江市七都中学秉承“学生快乐地学,教师幸福地教”的办学理念,以“一举一动当体现七中学子形象,一言一语当珍惜七中学子名誉”为校训,以“团结协作,敬业奉献,尊师爱生,校荣我荣”为教风,以“严谨求实,勤学进取”为学风。坚守“对每一个家庭负责,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信念,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取得了
【关键词】 语文教学;生本教育;内涵;表现;举措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1—0071—01  理念制约、引导行动,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支配、控制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具备以学生为本(简称“生本”)的教育理念。在中学语文学科中学到的知识,是人一生发展的地基,更是学生成长的生命底色,更需要教师时刻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55—01  优化阅读教学,教师应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对要领进行高度提炼,对问题进行适度遴选,删繁就简,去伪存真。要突出语文特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一、教师要善于解读文本  教师要“潜心会文本”(叶圣陶),将文本烂熟于心,苦思精研,理
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创办于1928年,占地11022.7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1956人,教职工106人,是一所办学理念先进、校园环境幽雅、教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太原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市初中教育工作会议,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