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男班”,跳“另类”芭蕾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dgv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最幽默的舞台表演。”《纽约时报》如是说。“对芭蕾敬意和调侃的完美平衡。”《华盛顿邮报》如是说。“如果你喜欢芭蕾,你会爱托卡黛罗;如果你不喜欢芭蕾,你会更爱托卡黛罗。”澳大利亚国家电台如是说。在芭蕾舞界,托卡黛罗这个“全男班”的舞团每去一地,必能引发一场赞扬的风暴。如今它即将奔赴中国大陆。2011年9月17日,在纽约,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托卡黛罗的艺术总监托利·多布林先生。
  一副蓝黑色细框眼镜顶在高鼻梁上,眼神沉稳,眉毛浓长,指导演员排练时不苟言笑,多布林看上去一点也不像曾经跳芭蕾的演员,倒像个学者。
  环球人物杂志:您加入托卡黛罗前,是怎么知道这个舞团的?
  托利·多布林:托卡黛罗成立于1974年,我是6年后加入的,那时它已经很有名了。一天,有个朋友告诉我托卡黛罗要去南美洲巡演,我就报了名,本来只想参加那次巡演,后来却舍不得离开。
  托卡黛罗的出名先是从戏剧和喜剧圈开始的。在那个年代,它所带来的全新戏剧理念是震撼性的,这种创意非常有意思。即使你是一个最传统的芭蕾拥护者,你也不会介意这些男演员打断你怀旧的情绪,因为他们忠实地反映了经典和传统的美。同时,它又是一种喜剧,是一种现代对传统的调侃,同好莱坞主流电影一样,它是一种努力考虑观众体会的大众文化。
  环球人物杂志:为什么要建立一个“男扮女装”的芭蕾舞团?
  托利·多布林:上世纪70年代是美国各种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民权、女权等思潮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其影响渗透到各个层面。纽约当时有很多剧团尝试用异性服装演出,托卡黛罗就是在这个运动中诞生的,也是唯一存活下来的“变装”演出团体。因为我们的表演有多重追求:优秀的喜剧演出,优秀的芭蕾演出。我们展现了芭蕾和芭蕾舞演员让人身心愉悦的特质。从哲学意义而言,换一种方法去观察,会看到事物全新的一面。这也是“变装”演出的意义所在。
  环球人物杂志:在西方,公众是否接受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托利·多布林:“变装”演出作为喜剧的表演方式历史悠久,已被大众广泛接受,诞生过众多明星。
  环球人物杂志:托卡黛罗最早演出时是什么状况?
  托利·多布林:托卡黛罗的首次公演是在1974年9月9日,在纽约14街外百老汇由仓库改成的剧院里。演出票很早就销售一空,因为只有100把折叠椅,很多人不得不站在过道中。演出一结束,就引起《纽约时报》、《纽约客》、《时尚》和《英国每日电讯》等的关注,在美国和欧洲声名鹊起,甚至吸引了顶尖的芭蕾舞演员来看。
  环球人物杂志:以前也有人说过,加入托卡黛罗会毁了一个芭蕾舞演员的前程,您在刚进入舞团时,也面对了这样的压力吧?
  托利·多布林:我入团时,人们不认为托卡黛罗是一个好的职业选择。但对我而言,这是有趣的想法,我不抗拒托卡黛罗的理念。30年过去了,一切已不是问题——这是非常好的职业,太多芭蕾舞校的毕业生憧憬加入托卡黛罗。
  环球人物杂志:有因为面对压力而放弃的演员吗?
  托利·多布林:你是说不被接受的压力吗?从没有演员因为这种压力离开。首先,如果他们觉得有压力就不会加入托卡黛罗。入团是他们的选择,而他们的巨大努力和刻苦工作也成就了今天的托卡黛罗。托卡黛罗的成长经历说明,人生幸福和艺术追求无需建立在社会认同的基础上,人可以不屈从于社会而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环球人物杂志:据说托卡黛罗现在是世界上最忙碌的芭蕾舞团?
  托利·多布林:是的。在美国国家艺术巡演计划基金的支持下,我们开始在全美和世界各地奔波。装卸道具、打包芭蕾舞裙和特大号的舞鞋,从一个机场赶往另一个机场。现在,我们平均每年有35周都在巡演,年均演出125—140场。
  环球人物杂志:在您看来,托卡黛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托利·多布林:没有一个艺术团体是无缘无故成功的,托卡黛罗所坚持的戏谑和娱乐精神后面,是扎实的芭蕾功底和对古典芭蕾的狂热崇拜。托卡黛罗芭蕾舞团的演员是非常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同时,他们也是喜剧演员。在芭蕾舞界,演员的喜剧天分没有太大发挥的空间,因为芭蕾是如此严肃。托卡黛罗则是芭蕾和喜剧的完美结合,这正是托卡黛罗如此成功的原因。
其他文献
金庸本是写大侠的,但如今自己也被人称为“大侠”,原因就在于,金庸一生的传奇程度,丝毫不逊于他笔下的人物。不同时期的金庸,演绎着不同的传奇。    叛逆性格让他两度退学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县袁花镇赫山房(现海宁市袁花镇新伟村)一个文苑之家。父亲查枢卿,母亲徐禄。在香港报界,人们通常以“查先生”称呼他。“查”作为姓氏,普通话读作“楂”,但在粤语中仍念作“茶”。在文学
我的旗帜列成一队,相互没有纠缠  我的歌声列成一列  我正集合鲜花,动员松柏  把天空铺展为华盖  我爱,我生活  我在词语里诞生  在早晨的旌旗下召集蝴蝶  培育果实  我和雨滴  在云朵和它的摇铃里、在海洋过夜  我向星辰下令,我停泊瞩望  我让自己登基  做风的君王
[开开心心——阅读]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两个孩子猛追着在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筝……  “你俩要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快变成一只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  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竟哈哈大笑地挖苦这两个气喘吁吁的孩子。  “对,人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呢?”一个“飞”向天空的幻想在这两个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
乔治·格什温是世界著名作曲家,美国民族音乐奠基人。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凭借极高的天赋和刻苦的学习,在青少年时期就创作出了大量流行歌曲和音乐剧,赢得了众多歌迷的喜爱。26岁前,格什温从未写过交响曲,可是斯坎德爵士乐团的指挥家保尔却十分赏识他的才华,屡次邀请他为乐团创作一部交响乐。格什温深知创作交响乐需要深厚的功底和长期的积淀,绝非自己所能掌控驾驭,所以一再推托。  一天,格什温意外地在《纽约
一、黑红的案板上,酣睡着雪白的面团。另一端,黄褐的瓷盆里,猫腰伏着半盆蓄势待发的酵面。光洁的竹质菜板上,堆着一颗圆头憨脑的西红柿,和半截桔黄色的胡萝卜。两个扭着腰身的尖嘴辣椒,撺掇着半块刻薄的洋葱,平白勾出两行热扑扑的泪。惊的一对未加提防的青皮鸡蛋,咕噜噜滚到一边。  一把腰腿细长的小菠菜,甩着绿茵茵儿地罗袖。在一束火苗的吹捧下,晕晕地、斜斜倚在一口浅锅里,闪悠悠打着转转。墙角,一把白裤绿衫的水葱
湖北地区湖泊多,刘姓两兄弟各承包了紧挨着的两片湖泊搞养殖,哥哥养虾弟弟养鳖。不过,哥哥养殖技术高超,赚的钱总比弟弟多。弟弟虽心里不服气,但还是尊重哥哥,兄弟俩相处还算和睦。  有一年,哥哥出远门,把养虾的事交给了儿子刘良明。走时,他反复叮嘱:“如果你在咱家湖里发现了鳖,别声张直接放回你叔家湖里,千万别让他知道。”劉良明性子直,不明白父亲的意思,只是心里嘀咕:“我实话实说不更好?”  过了半个月,刘
专家解读“个性官员”现象    “中国官员形象经历了一个从老黄牛式到个性多元的转变。”有关机构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官场文化”进行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仇和就是“个性多元”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行政管理学家们给仇和这样的“个性官员”总结了一个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在中国政坛上的个别官员,他(她)或者敢于挑战官场的所谓“显规则”或“潜规则”,立场鲜明,仗义执言,敢做敢当;或者敢于突破
经济学家科斯逝世,引发中国企业家和知识分子的怀念。多年来,中国改革者和民营企业家将科斯视作导师,并将他们的成功归于科斯理论的功劳。  信奉自由和高举中国共产党旗帜(张五常语)的特征,毫不矛盾地融合在科斯身上,同时具有经济学技术和温和的善意,使他有机会与中国的市场改革进程不断产生奇妙化学反应。  被当作改革“洋导师”的还有德国人格里希、美国人李敦白以及胡耀邦向高级干部推荐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  
老师们,同学们,“才艺展示台”是我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在欣赏别人的作品时,你可以把自己的书法、美术作品带到这里来。让我们共同欣赏,共同提高吧!  (开心果)
如果你错过了我坐的那班火车  你应明白我已离开  你可以听见  一百英里外飘来的汽笛  一百英里,一百英里  一百英里,一百英里  你可以听见一百英里外飘来的汽笛  多少年后,我才知道这是美国民谣《五百里》(500 Miles)的歌词。  青葱岁月,我和同学们乘着火车离开生活多年的京城时还不知道火车会把我们带到哪里。一百里,二百里,五百里,锃亮的铁轨永不交叉地铺展着,火车突突地冒着白烟,鸣着决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