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改革理论的先行探索者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bankco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十二届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被中组部、中宣部、国家人事部和国家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内多所重点大学的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等职。长期致力于中国改革政策研究,多次参与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代表作有《二次转型与改革战略》、《市场决定》等。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中国发展研究奖、全国优秀社会科学论文一等奖等。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
  20世纪80年代初,他从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起航,长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极大的热情和激情,围绕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政策需求,潜心研究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课题。
  迟福林研究员改革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前瞻性、战略性和对策性。90年代中期以来,他主笔提交的100多份改革政策建议报告,许多被直接采纳,有的被用作中央领导重要讲话和中央文件起草的重要参阅件。他以服务于改革的政策决策为己任,很多改革研究成果在改革决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91年,他提出社会主义需要市场,随后又提出从国有企业向国有资本过渡的改革思路;同年开始研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建立从“以公积金为主、个人账户为辅”逐步过渡到“以个人账户为主”的中国社会保障模式;1998年,他提交了以“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为题的改革政策建议报告,成为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起草的参阅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被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直接采用;在 2003年SARS危机中,针对突发性公共安全危机中政府角色的现状,他提出“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议;2003年以来,他致力于政府转型与政府作用的研究,先后提出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并完善公共服务体制”等重要理念,得到了高层领导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对改革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13年,他主持提交建议报告《改革跑赢危机的行动路线(30条建议)》,成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组的重要参阅件。
  与此同时,他身在海南,海南经济特区20多年改革发展的某些重大战略决策,都与他的研究密切相连。1988-1993年,他主持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和海南省体制改革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海南特区“企业股份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主持创立“个人账户与社会共济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海南模式,为海南特区率先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取得成就、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做出了贡献。随后又主持“海南特别关税区”课题,形成上、中、下三个总体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多方面的赞同。2001年,他主持海南经济特区通过产业开放拉动产业升级的研究,首次提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议,以及后续提交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总体方案设计,得到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誉为“海南国际旅游岛之父”。
  近5年来,他每年主编出版《中国改革年度研究报告》,并被翻译成英文向全球出版发行,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例如:《改革红利——2013’中国改革研究报告》,一年内共印刷10次,发行近5万册,被评为“2012-2013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市场决定——2014’中国改革研究报告》,入选参加2014年伦敦国际书展和2014年首季“大众好书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新阶段的经济社会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也有可能成为影响我国后转型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对话】
  民间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创新力量
  以直谏中国改革为己任
  人民论坛记者:现在很多声音认为当前改革不是缺理论,而是缺行动,那么从您研究改革、推动改革的亲身经历来看,改革理论的研究对推动改革实践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迟福林:改革开放离不开改革理论创新。正是因为突破了计划经济理论的旧框框,才有了过去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当前,深化全面改革,仍需要对改革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我所在的中改院作为改革研究的前沿阵地,始终坚持以直谏中国改革为己任,致力于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坚持研究紧密联系改革实际,是我们改革研究机构发挥作用的一条基本经验。
  建立独立性、网络型、国际化的民间智库
  人民论坛记者:您认为非官方智库在推动改革方面应如何发挥作用?
  迟福林:非官方智库,也就是民间智库,作为重要的智力生产机构,是反映社会需求,促进国家战略与政策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机构;是国家软实力的创新力量之一,对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创新具有獨特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服务改革发展需求,建立独立性、网络型、国际化的民间智库,越来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所在的中改院,就是立足这三大特色:
  第一,独立性。所谓“独立性”,是指机构独立、研究独立、人事独立,遵循中央对改革的总体部署,独立客观地开展改革研究。研究独立是研究成果客观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因为只有对问题进行客观深刻的研究,研究才有价值。
  第二,网络型。“小机构”的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大网络”来支持。中改院建立网络专家群体,对扩大中改院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网络”,就是广泛联络对改革研究有造诣的专家学者,直接或间接参与中改院的研究。“大网络”既解决了作为智库所需的高层次人才问题,也整合了多学科进行改革研究。
  第三,国际化。改革研究需要国际化视野,中改院十分重视改革研究的国际合作,已形成鲜明的“国际化”特色。“国际化”就是广泛开辟国际合作项目与学术交流,打开研究的国际视野。建院20年来,中改院的国际合作项目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中改院执行的国际合作项目均为多边或政府间双边项目;其次,中改院研究的课题,均不是由国外委托方提出的,而是根据我国不同时期改革的现实需求由中改院自主设定;再次,中改院通过国际交流宣传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完善改革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
  人民论坛记者:您曾经在体改系统工作过,您对当前中央深改组如何运作才能取得实效,有哪些建议?
  迟福林:在我看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对加强改革顶层设计、顶层协调和顶层推动十分关键。当务之急是完善改革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
  第一,建立改革的协调机制,承担协调各方的作用,调动多方面的资源。
  第二,建立改革评价机制。把全面深化改革评估结果作为责任部门和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定期跟踪评估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进展,坚持透明性、公开性原则,积极引入外部评估机制,保证评估的客观性,由此分析面临的挑战,提出对策。
  第三,建立改革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机制:真正挖掘有闯劲、有创新思想的改革人物,并配置到改革的关键岗位上;增强各级干部的改革意识,形成改革人才的培养机制。
  第四,建立全社会参与改革机制,成立全面改革专家咨询机构。充分利用多方智慧、设立各类专题改革研讨小组,形成改革研究广泛的社会网络,组建全面深化改革的专家网络,研讨改革重大课题。
  为实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应着重把握改革大方向,制定改革大思路和战略行动。凝聚改革多方力量,使改革尽快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采访:人民论坛记者 陈阳波)
  责编/刘建 美编/于珊
其他文献
她,坚守乡村教育30年,虽然个人工作轨迹极其简单:乡镇学校,乡村教学点。然而却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包揽了本镇的多个“一”:唯一一个获得了中国青少年基金会TCL烛光奖,第一个获得初中英语竞赛一等奖,唯一一个市级名师,唯一一个留名《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的人,唯一一个参与《PEP小学英语教案》编写的乡村教师,唯一一个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著书立说的教师。  梦想在不懈追求中腾飞  1987年,
十八大代表与党政干部谈体会之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与“路”  中共怒江州委书记 段跃庆: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  黄埔海关关长 刘广平: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明确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 钮 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工作内容  经济建设夯实怒江“二次跨越”。近年来,
“干部交流”是好事,但是它应当符合科学合理的规律,或者是自下而上,或者是能上能下,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真正能建立良好的交流与互动机制,而不是所谓一厢隋愿的“干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