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妙用故事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语言课中有特定的故事教学,教师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学习一定词汇和培养讲述能力,同时接受文学熏陶和品德教育。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故事更是一种添加剂,催化着各学科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对于思想品德教学而言,没有故事的课堂也必定是缺少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觉的参与者、实践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故事来说理,可以把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具体、趣味盎然,还可以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妙用故事。
  一、以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巧妙地导入新课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它可以使学生刚上课就在认识上、情感上和意志上高度集中,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运用故事导入新课, 从故事中引发问题,启发思考,制造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授《自我负责》一课时,笔者用“打碎玻璃自己赔”的故事导入新课: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时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邻居要求他按价赔付125美元。当时是1920年,125美元能买125只鸡。他回到家,父亲问明原因后跟他说,自己打碎的就得自己赔。因为孩子当时没有钱,于是父亲就先借给他125美元,并约定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靠擦皮鞋、送报纸挣钱,终于把125美元还给了父亲。后来他成为美国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就是美国历史上的名总统里根。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做人要负责任,从而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因此,通过故事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教学的主题,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用故事讲授新知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如果不注意教学艺术, 只照本宣科或使用一个模式教学,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在传授新知识时适时引用故事,就犹如同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一股清泉,悄然沁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心灵为之震撼,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教学过程就会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乐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富有情趣、难以舍弃的教学活动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教授《诚实守信》中的“拒谎言,重承诺”时,笔者讲了“曾子杀猪”的故事: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回来后我杀猪给你吃。赶集回来,妻子看见曾子真的要杀猪,连忙上前劝阻。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信任你。说着曾子就把猪给杀了。曾子的做法对吗?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白了诚实做人要拒绝谎言,懂得了承诺的重要性。
  三、以故事为媒介,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听讲。事实上,有时学生虽想专心听课,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开了小差。这是因为中学生的意志品质还不够成熟,对情绪的调控能力不强所造成的,可见注意力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那么,课堂教学应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消除学生倦意呢?笔者尝试着把授课内容与有趣的故事结合起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如教授《理解与宽容》时,因为前面的知识点“人们之间需要理解”及“理解他人”的内涵比较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劲头,注意力易分散。笔者适时讲了个故事: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教师稍作停顿,问学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希望这位老师怎么做呢?”学生们来兴趣了,注意力又集中了。笔者接着说:这位老师并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一笑了之,要求这位同学课后再加工,要画得更神似些。从此这位同学上课再没有乱画的习惯,各门课都学得很不错。
  四、以故事为课堂结语,酿造教学余味
  俗话说:善始要善终。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而且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尾。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导语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可谓匠心独具,却在课堂结尾处草草收场,结果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挫伤了学生的兴致。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 动人心弦的“主唱”,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终曲”,让课堂教学布局更合理、结构更完美。如教授《自尊自信》一课结尾时,笔者讲了一个故事:法国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原本是个近乎荒淫无耻的浪荡公子。在上流社会的一次舞宴中,他发现一个初次露面的美女,便贸然邀其跳舞,不料遭到拒绝。当格林尼亚得知她是一位女伯爵时,便立即上前致歉。女伯爵冷漠道:“离我远点,我最讨厌你这种花花公子挡住我的视线!”这是格林尼亚从未有过的羞辱。但他没有发火,而是从羞辱中醒悟。自此一改恶习,告别浪子生活,发愤学习。先发明了“格氏试剂”,后到出任里昂大学教授,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维克多·格林尼亚取得成功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为中学生应如何培养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通过提问,既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使课堂结语余味无穷。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通过每节课的一个小故事,让学生推开一扇又一扇虚掩的智慧之门,去捕捉故事中的智慧精灵,并从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受到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该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马君.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 (02) .
  [2]章凯.兴趣与学习:一个正在复兴的研究领域[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 (01) .
  [3]赵秀玲.兴趣的品质及学习兴趣的培养[J].山东教育科研,1998(05) .
  [4]李梦,王海沂.影响初中生学习兴趣因素的调查[J].山东教育(中学刊),2005(17) .
  [5]马荣华.孔子“乐教”“乐学”思想的现代和谐运用[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9(01).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物理难学”是高一新生共同的呼声,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书看了很多,题目也做了不少,功夫下了很多,收获却不大。随之而来的就是畏难情绪的产生及成绩的两极分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教材衔接有台阶,二是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三是心理上有畏难和抗拒。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应做好下面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其积极性  1.通过演
个私经济要在新的形势下获得快速发展,必须结合实际,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制度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搞好结构调整,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素质,讲求社会效益,依法
维吾尔族伦理思想既是该族人民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 ,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维吾尔族伦理思想不管是理论层次的 ,还是实践层次的 ,都值得认真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应怎样上,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与传统语文教学有什么不同之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探讨的问题。下面谈谈我们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
数学概念的形成,大多是通过“展示事例—抽象本质属性—推广到一般同类事物”来引出的.教材中的方程、分式、函数等重要的概念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出的.在这些概念的教学时,要在暴露这些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概括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从实例中抽象出本质特征,概括归纳出概念.
当前美术院校素描教学的质量都有所滑坡,其中原因,既有生源质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等问题,又有教师对素描教学的认识、教学态度及师资质量等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
研制了一种轨道几何状态参数自动检测装置系统,该系统具有连续测量、实时显示、与计算机通讯等功能。可以大大减少劳动强度,且测量精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