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自然术语的奇怪来历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n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超自然术语是怎么诞生的?那些创造了它们的主人有着怎样的故事?
  “百慕大三角”
  百慕大三角位于美国东南沿海的大西洋中,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是地球上最著名的神秘地点之一。1945年命运多舛的美国第19飞行中队在训练时离开美国的佛罗里达后,突然消失在这片三角形神秘水域内,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百慕大三角”这个词本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4年,美国作家文森特·加迪斯一篇杂志文章中首次将这片区域称为“百慕大三角”,赋予了该区域一种不同的传说。在这篇文章中,他讲述了一些该地区最著名的失踪事件,除了第19飞行中队失踪的事件外,还包括1963年“硫磺女王”号油轮和两架KC-135空军加油战机的消失。他表示,在过去20年中,已经有超过1000人在这片区域消失不见,美国军方公开声称他们是莫名其妙地失踪。他还写道:在百慕大三角,即使有灵活的飞行工具和无线电通讯,人们或者船只、飞机等机器还是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据说,就连400多年前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也做过记录:当船只行驶到该范围时遇到神秘莫测的风暴,出现一些奇怪的光线,甚至得到奇怪的罗盘、指南针读数。事实上,百慕大三角确实是一些自然现象的中心,是真北和磁北同步的少数几个地方之一,这可能会影响罗盘和指南针的读数。
  当加迪斯用“百慕大三角”这个名称,并与恐怖氛围和神秘难预测的天气异常紧密地绑在一起,并称之为“天空打开的洞穴”后,这里成为不祥区域的代表。
  “能量灵线”
  阿尔弗雷德·沃特金斯是英国一位自学成才的业余考古学家。1921年,沃特金斯在英国赫里福德郡的乡村走访,随机进行考古调查。
  当他的车子停在一个山顶上时,被山下的风景吸引住了。他注意到从古代的手推车、路边十字架、古老的教堂到百年古树,一系列各种古老的景观特征明显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沃特金斯将这些直线标出来,发现它们还能延伸到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重要位置。比如,其中一条直线从Skirrid-fawr山的北边开始,经过Hatterall小丘、Longtown城堡、Urishay和Snodhill城堡这些远古建筑,最后到达亚瑟王之石。
  1921年9月,沃特金斯首次发表了关于“能量灵线”的演讲,他认为地球上这些直线是能量汇集之处,而沿着能量灵线就能追溯到古老的景观。随之,能量灵线这个概念被传播到全国各地。
  沃特金斯还创立了“直线追踪俱乐部”,拥有一批致力于延伸这些能量灵线的成员。沃特金斯甚至认为能量灵线通过的地区由于具有强大的宇宙能量,所以农作物与动物的生长情况较为良好。
  1935年沃特金斯去世,俱乐部也随之销声匿迹,他们的理论并没有得到主流考古学的接纳。
  到了1969年前后,英国作家约翰·米歇尔对此感兴趣并着手调查,他发现英国的古迹圣地确实排在一条直线上,这些古迹都属于不同的年代,有的相隔甚至数千年。他认为英国存在一张神秘的能量灵线网,能将一系列的古迹映射出来。
  “绿野仙踪”因子
  在《绿野仙踪》的故事里,美丽善良的小女孩桃乐茜被不期而至的龙卷风带到了另一国度——名为奥兹的矮人国,开始她的奇幻旅行。而在超自然术语中,有一种“奇幻情况”被称为“绿野仙踪”因子(或奥兹因子),这就是当有些人接触到外星人的时候,会油然而生一种奇怪的平静感。
  1983年,英国作家和超自然研究员詹妮·伦道斯参与调查一起与外星生命有过亲密接触的案件。该案件涉及两个人,一个人看到了外星人的飞船,而另外一个却什么都没看见;飞船出现的地区内,其他人并没有看到任何特殊物体。而看见飞船的那个人却产生了那种奇怪的平静感。对此,伦道斯创造了“绿野仙踪”因子这个词,来描述这种游离的精神状态。
  随着调查的范围越广,采访的人越多,她还找到了目击者一些感觉上的规律:有一种精神上的刺痛感,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呼唤他们,然后声音逐渐消失,剩下一种完全的孤立感。伦道斯认为,这是目击者只关注某个物体,而将自己(或意识)与现实脱离开来,中断了大脑和外部世界之间信息的正常流动,就像去往奥兹这个魔法国度一样。
  此外,根据案例分析她还产生这样的想法:也许是外星飞船周围有一个“影响区域”,只有在该区域内的人类才能看到飞船。
  1950年代,美国民间出现了持久的飞碟研究热潮。在这期间,一个名叫艾伯特·班德的人成立了国际飞碟社,调查和报告UFO相关事件,然后出版杂志发表评论。该社团还雇了一位首席调查员格雷·巴克尔。
  不久,美国军方的蓝皮书计划公布调查结果——不存在UFO,类似国际飞碟社这样的独立机构纷纷解散了。在解散很长一段时间以后,班德突然表示,其实是有三个黑衣人威胁他,叫他“闭嘴”。
  格雷·巴克尔的“经历”更离奇。1962年,他向一个组织详述自身经历。遇到“飞碟”和三个“人”,使巴克尔感觉自己被丢在南极洲的外星人基地,在那里他遇到了外星人(有三种不同的性别),看到它们的第一感觉像是典型的西方政府官员——穿着黑西服、神情冷漠的黑衣人。
  巴克尔写了关于黑衣人完整故事的一本书。不过人们只将巴克尔的作品当作娱乐作品,没有人认真对待。巴克尔还寄信给其他UFO刊物,陈述黑衣人的存在。但人们认为他只是一位偏执、有妄想症的作家而已。而黑衣人则成为现代民俗学中的怪诞人物。
  像其他无数个超自然研究者和信徒一样,刚开始,伊万·桑德森学习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他在英国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接受教育,然后周游世界,为英国著名的博物馆收集和整理标本,二战期间甚至曾为英国信息部效力。在战争期间,他驻扎在美国纽约市。在那里,他的生活似乎是从传统科学走到更吸引公众视线的领域。
  作为受敬仰的博物学作家,他开始经常出现在电视和广播中。他发现未知的、超自然的,甚至可怕的故事,往往都比他之前一直在做的更精彩。到了20世纪60年代,他的工作几乎完全属于非传统科学了。他使“大脚怪”这个名称家喻户晓,并成立了“不明现象研究学会”,出版了他自己的杂志。   他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大脚怪”这个概念的印象,还帮助有钱人建立了基金会——来寻找难以捉摸的神秘动物。此外,他创造了“欧帕兹”(Ooparts)这个词,意思是不合时宜的文物。
  引用这个词来解释不能用常规科学解释的物体。主要针对近些年来从古老地层中掘出的、已如动植物化石般的人造物品。桑德森认为这些物体非同寻常,并指责科学家们对事实的隐瞒,即地球上生命的出现要远远早于人们的想象。桑德森声称,这些“欧帕兹”遍布地球,通常嵌入在地层中,它们的出现显然是一个线索,说明它们的背后还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惊人故事。
  美国作家大卫·海切尔·柴德里斯在书中曾使用“欧帕兹”,指一种超自然、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像古罗马硬币出现在拉丁美洲的坟墓里,亚述帝国著作中的宝藏或石头出现在美洲等奇异现象。
  神秘生物学可以说是一类最著名的非科学性的科学,而这个名字的起源是有些人声称要研究神秘生物,比如雪人、野人、水怪。
  这个名词的第一次出现,是在1959年法国作者卢西恩·布兰克所写的一本书里。但布兰克却表示法国著名动物学家伯纳德·霍伊维尔曼才是神秘动物学概念的“主人”。而霍伊维尔曼则又表示是桑德森首先想出了这个词,人们应该将桑德森记录为第一个使用它的人。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因为早在1941年《肺鱼,渡渡鸟和独角兽》这本书的综述中,“神秘生物学”一词就被使用了。该书由德裔美国作家威力·雷所写,书中汇编了一些梦幻、传说的生物,以及这些神奇生物的一系列“真实”情况。
  到了1983年,美国人约翰·E·沃尔给神秘动物国际社会组织的一封信中,提出将“神秘动物学”作为一种包罗万象的术语,不仅可以应用于未知的或不寻常的野兽,也可以作为一个听起来比之前其他形容词更科学的术语。
  “第三类接触”
  “第三类接触”指的是“人与外星生物接触”中的一类,由美国天文学家约瑟夫·艾伦·海尼克首先提出。海尼克是位UFO专家,被认为是以科学方式研究UFO和其留下痕迹的奠基者。他归纳了不明飞行物,提出了人与外星生物接触的不同程度,起初只提出了前三类接触,其他的都是后人加上的,现在人与外星生物接触总共包括7类不同的接触。而第三类接触,则是目睹一个有外星生命的个体,其包括不明飞行物目击个案。
  那时,美国空军主导三个不公开的UFO研究计划(信号计划、怨恨计划和蓝皮书计划)来调查UFO。1948年,海尼克被信号计划雇用。一开始,海尼克对于UFO目击报告持着怀疑态度,他认为大多是不可信的目击者或者是被人误认的人造、自然物体,比如流星、行星和气象探测气球。海尼克甚至认为整个课题都是荒谬的,这股UFO热潮应该很快就会消退。
  后来海尼克对于UFO的观点慢慢发生改变。在检查数以百计的目击报告后(包含一些可信的目击证人,例如天文学家、飞行员、警察、军人),海尼克的结论是一些报告是可信的。在UFO的调查上,他开始像对待其他科学现象一样严肃了。1966年,他认为UFO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威胁,并告知相关科学委员会组织应认真对待这件事。可是,当时的大多天文学家根本不屑一顾,甚至怀着嘲笑的态度。以前尊敬他的同行们,看待他时逐渐带有了蔑视感。他在1972年所写的一本书中讲到:一次科学探究,却是一次失败尝试,还失去了尊重。
其他文献
图/广州公共文化观察室提供  廖英记得,红专厂创意园(以下简称红专厂)各大艺术馆门口的人群是从2014年开始减少的。2009年红专厂建成起,她就在大石馆当清洁工,隔壁是RMCA当代艺术馆,墙上隔一段时间会贴一张她不认识的艺术家海报。2014年以前,每到周末,年轻人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展馆门口排得老长。和人群一起减少的是她的年终奖,以前能拿三四千,现在已经没了。  十年间,她至少听过周围三次频繁讨论“
图/本刊记者 梁辰  从一场热浪中醒来,热依扎收拾行囊。  出发去宁夏一带拍摄地的时候,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7月底,沙漠地区更是燥热难耐,温差极大,伴有不定时的特大风沙。《山海情》剧组在沙漠中搭景,力图还原上世纪90年代初涌泉村的全貌。  热依扎记得当时大风扑面而来,脸上的七孔基本被沙子填满,尽管闭着嘴,过一会儿嘴里还是咯吱咯吱地响。每天拍完戏回到房间想抱孩子,都需要先去洗澡,因为浑身是土。时间
1986年,喀麦隆的尼欧斯湖地区发生了特大惨剧,最终统计出的死亡人数竟有1800多人。令人奇怪的是,有不少村庄里的人畜被斩尽杀绝,却不见任何惊慌的迹象。人们要么是在睡梦中死去,要么是直接倒地。很显然,这些受害的人畜都是因窒息而丢命的。  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后,杀手已不见踪迹,却留下了大量线索。目击者说,事发时他们见到有白雾在飘,但那白雾不往空中跑,却大多落向地面。还有人说,听见一声巨响后,他跑到了屋
炎炎夏日,踢完一场球赛,每个队员都汗如雨下。如果这个时候,能得到大树的荫凉,那一定是件美事。不过,你知道吗,我们之所以能在大树下享受荫凉,也是因为大树在出汗降温呢。  每时每刻都在出汗  我们都知道,人体要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一旦温度上升,大脑就会发出赶紧出汗的指令,这时所有汗腺就开始工作,汗水就从毛孔里冒了出来。大树出汗,通常是从叶片的气孔里冒出来的,不过,大树出汗可不是为了降低体温,而是为了运
你是否曾在开会或者听讲座时常常感到昏昏欲睡?其实这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惹的祸,它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无处不在,室内也不例外。由于人类会呼出二氧化碳,我們所处封闭空间内这种气体的浓度往往比室外要高得多。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專门委员会估计,如果我们不努力减少排放,到210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会达到1000ppm—换句话说,室外会变得像办公室里一样闷,室内浓度则会达到不宜居住的水平。
夜深人静,当迪翁·麦克格雷戈睡着后,他会说梦话,话语中清楚地描述了很多事物,他的室友用录音带将他的梦中故事记录下来,让我们看一下他的梦话会给我们讲述什么奇怪的故事。  “当那条鳄鱼从埃德温娜的腿边突然冒出来的时候,你知道埃德温娜没有哭吗?她甚至没有被吓得大喊大叫,她反而被鳄鱼迷住了,细细观察鳄鱼。可是她的妈妈昏了过去,她的爸爸也吓昏过去了,周围一半的服务员也昏倒了。埃德温娜就站在那里,看着鳄鱼啃咬
在古典诗歌当中,“故人”是一个美妙的词。这个词的意思很宽泛,既可以指老友,又可以指情人——尤其是与“新人”这个词对举时,故人往往特指老情人。  历来关于“故人”的好诗,真是多如牛毛。唐人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赫者:“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诗里的第二联,可以说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了。  我曾与一些初学写
【德】《 明镜》5月2日  对德国人而言,夏季度假是神圣的,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德国人也从未放弃度假。而今年可能要取消度假,或者至少以荒谬的方式受到限制。欧盟已经关闭了大门,欧盟内部和外部的边界大规模关闭。德国外交部3月17日发布的全球旅行警告暂时生效至6月14日。意大利和西班牙经济的13%、希腊经济的30%都依赖于旅游业,这些国家过去都是德国人钟爱的旅行地,而现在的海滩却空空荡
这些说法有什么道理吗?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有没有其他的化学物质,会对我们的皮肤产生类似的效果?  答案是肯定的。  橙色的皮肤  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是,某人在吃了大量的胡萝卜后,皮肤会变成橙色或黄色。因为胡萝卜中含有一种被称为“胡萝卜素”的生物化学物质(或者色素)。  纯胡萝卜素的颜色是深橙色的,它溶于油而不溶于水。如果它被人体内的脂肪储存起来,就有可能把人的皮肤变成橙色或黄色。  如果你想通过吃
2020年12月下旬,鹭江南约大街早上的招工场面。年底订单减少,招工的人和应聘的人都比平日少了2020年12月下旬,入夜后的康乐鹭江  广州的城中村改造影响巨大。不只是城中村的原居民或者依托城中村做买卖的人,哪怕是市中心的光鲜白领也有数以万计栖居在城中村的廉价出租屋中。城市更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010年广州亚运会之前,广州首个旧城改造项目风风火火地改出了“猎德村模式”,此后又出现了杨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