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的必要性及问题分析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zxfj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述了在物理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现状;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9(S)-0053-2
  
  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物理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有很多的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
  
  1 在物理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1)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要依靠对物理实验现象的感知[1]。一般在课堂上只能演示很少的物理现象,大多数物理现象都是通过教师描述,学生想象、推理建立起来的。由于学生不能获得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和清晰的物理图像,所以很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2]。利用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或再现那些内容比较抽象、理论难以理解、景象不易描述、尤其是实验条件不足不能再现的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给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感知平时难以看到或难以实现的物理现象,获得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效果。
  (2)利用各种应用软件的三维动画课件,可以将漫长的或瞬间的物理演变过程变成有序的变化过程[3],并可控地进行播放,能够更加形象和直观地表现物理规律,有助于教师讲清楚物理过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3)多媒体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通过色彩、声音、图像、文本和动画直观地表现物理现象和规律,利用丰富多彩的视听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公式、图像和动画于一体,减少了教师授课的板书量和画图量,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讲课,增加了课堂传递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重复学习的机会。
  (5)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制作的课件,可以较好地展示当代物理学的发展成果,介绍物理学在高新技术和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尤其适合讲授近代物理学中抽象的思想和概念。
  (6)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进行仿真物理实验。利用仿真实验不仅可以增加实验项目、增大实验容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模拟近代物理的高难实验、模拟物理现象不易捕捉和观察的实验。
  
  2 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1)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课程系统。网上的一些精品物理课程,以多媒体素材库的形式出现,便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系统提供的素材进行组合、改写和扩充,制作自己的课件[2~3]。
  (2)基于某版本教材的多媒体课程系统。有些版本的教材配置PPT文档、电子教案、仿真实验等,但有些制作较简单,可利用性不太高。
  (3)教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这种课件的既适合学生的层次、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又能反映教师个体的特色,符合教学规律,教师自己应用得心应手。不足是物理教师运用计算机的水平有限,所制作课件多处于初级阶段,有的甚至是单纯的Word文档或PPT文档。
  
  3 存在的问题
  
  (1)屏幕展示的内容有限和屏幕内容的不可重复性。因为每一屏幕的内容有限,教师为了频繁地更换屏幕内容而被限制在教室的一角,不利于与学生交流,不利于开展“互动式”教学。同样因为屏幕内容的频繁更换,使学生来不及对屏幕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物理知识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若前面的内容不能展现,不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有的学生还会产生忙乱的感觉。
  (2)有些出版的课件由计算机专业人员设计和制作。计算机专业人员对物理教学理解不深,课件有时会出现不符合物理教学规律的内容,甚至出现概念错误;其次有些课件为了追求动画效果,脱离了物理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还有些课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课件作的五颜六色,再在课件中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音乐和画面,虽然能暂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有失物理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此外,利用成品课件还可能会出现与教师自己的教书风格不符,与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不符的现象。
  (3)现用于多媒体设备的光源极易老化,为了看清屏幕,常不得已挂起窗帘,使教室光线暗淡,不仅学生不易看书和记笔记,教师也不能轻松地在屏幕和黑板之间切换授课方式。还有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易疲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模拟物理实验的不真实性。用多媒体模拟物理实验,使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形象、生动、方便地在课堂上再现了物理现象。有些教师为方便起见,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将能作的演示实验也用模拟实验取代,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
  
  4 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
  
  (1)物理教师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开发能力不强,而计算机专业人员对物理教学有研究不多,这是物理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只有将这两类人员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物理课件。
  (2)教书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它不能程序化和归一化,它应该从“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的实际出发,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彰显和发扬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利用成品课件教学,不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制约教师发挥自己的特点,所以提倡教师利用素材库自己制作课件。
  教师在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时应该坚持的几个原则:第一,课件内容要紧扣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层次和水平;其次,课件要有教师自己的教书风格和特色;还有,课件要简洁、清新、实用,切忌为追求效果而舍本求末。网上有许多优秀课件和素材可供教师参考和使用[4]。
  (3)改善教学设施,提供可供教师自主发挥的教学环境。在硬件上应配套遥控鼠标等设施,使教师能离开计算机,根据课程内容在屏幕和黑板之间随意切换。
  (4)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各取所长,避其短。
  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板书、学生讨论、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和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要结合使用。建议将多媒体技术主要用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内容,用于利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讲清楚的内容,而公式的推导、例题的演算、能作的演示实验,则应该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
  第二,屏幕投影与传统板书相结合。多媒体直接投影的板书瞬间闪显在学生面前,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缺少一个时间差,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传统的板书需要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思考,教师也需要利用板书为学生释疑。
  第三,重视模拟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物理实验是真实的,是学生可信赖的事实,模拟实验是虚幻的,是真实实验的补充。必须坚持尽可能通过真实的演示实验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能不用模拟实验尽量不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真实的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理念。
  高质量的物理多媒体课件是提供物理教学中各种视听形象的最佳手段,将多媒体技术的长处和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立源.如何制作物理多媒体课件[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61(3):107~109
  [2]李明.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的探讨[J].大学物理,2005,24(12):47~50
  [3]王柏庐.走进中学IT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4]李会章.大学物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4(2):59~62
  [5]例如: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www.cfc21.com);课件基地网站(www.ep-china.net/aspdown/index.asp)
  (栏目编辑王柏庐)
其他文献
板图是物理教学中形象思维的载体,培养能力的途径,分析计算的基础,建立模型的手段.它能够把复杂而抽象的过程具体化,便于人们全面系统地分析物理过程,观察量与量间的变化关系
虚拟桌面是Windows 10系统新增的一项有助提升工作效率的功能,对每天要和一大堆应用程序窗口打交道的用户而言,无需第三方工具即可更有效管理各个窗口。如果用户再能熟练使用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
在匀加速上升的升降机里,人站在测力计上,观察可知,测力计的示数大于人所受到的重力G。测力计所显示的为人对测力计的压力F’,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测力计对人的弹力F=F’〉G。若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尚处于转型时期的职教英语教学进行考察,分析了目前教材、师资和教法存在的文化缺憾,着重指出提高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提高对于文化因素的认识,增强
本文对温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有44.3%的学生不敢提问,40.7%的学生不会提问,15%的学生不愿提问.其原因根源主要来自教师本身和教育
目的分析应用医护康一体化病房管理模式在骨科优质护理中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6月我院就诊的住院患者104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就诊的住院患者
蒙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是以各种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关系的有机体,由于各种外因的影响,使体内“三根七素”的平衡失调互相拮抗发生一系列异常关系,就是人体患病的主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