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矫正初中学生不良阅读习惯,克服功利化、应试化、低层次的阅读,本文旨在探究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从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方面阐释观点和近年来的实践所得。
【关键词】经典阅读 提升 语文素养
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经典阅读在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方面;认识丰富世界信息知识,拓展视野方面;理解和运用母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培养收集和处理资讯的能力、思维审美能力方面;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方面,都有着奠基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大量广泛的阅读。
在网络书、电子书风行,纸质读物又良莠不齐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经典作品的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亟待重视又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 构建经典阅读平台的必要性
(一)经典阅读对学生心灵成长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的“叛徒”——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阅读经典名著,不仅是了解历史、感受生活、观察理解生活、获得更丰富的生活体验、进行欣赏和审美的过程,更是一个受感染和受教益的过程。面对名著中表现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人们总是与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相比附,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历史上优秀的作家,也往往是优秀的教育家。他们的作品,总是通过对现实的描绘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揭示真理,歌颂美好,批判邪恶,嘲弄愚蠢,在培养人们崇高的思想感情、坚韧性格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净化思想、灵魂方面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阅读经典名著,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感受健康的思想情感,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人在18岁之前,阅读的影响很大。18岁以后,人格和价值观逐渐定型,阅读的影响减小,而初中学生这一时期的世界观还没有定型,心灵处于逐渐丰富的阶段。由于受到理解力的限制,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较弱。从这两点来说,中学生阅读优秀经典读物,完善自我的心灵和人格,是尤为重要的。
(二)经典阅读对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并形成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和教科书固然重要,但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内容上传授的知识都是很有限的,它们的任务主要也只能是起示范和引导作用。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来自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语文学习其实是一个包容课内与课外、有字书与无字书在内的综合学习体系。但是目前的旨在中考、深陷题海的阅读存在着种种弊病,每当初三临考前,孤陋寡闻、见识短浅、精神疲软、人格卑下等心灵疾患便在作文训练中集中爆发出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走出六本语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封闭圈,把学生的课外经典阅读当作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品读名著中获取语言文字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进步,具备健康的语文素养和人生素养。
(三)学生阅读现状堪忧,经典阅读刻不容缓
在电视、网络等无纸媒体大肆冲击的今天,广大中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何?他们喜欢读些什么样的书?我对自己所任的初一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42%学生不喜欢阅读,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堪忧!更让我吃惊的是,在阅读类型这项调查中显示,更多的居然是教材辅导读物,占97%,其次是报纸杂志,占85%。由此看来,如今的中学生阅读存在两个不良的趋向:功利性、快餐式。据2011年读书杂志调查结果:当代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阅读动机都是有很大差异的。在阅读类型方面,中学生最喜欢的书籍:“文学作品”、“科普知识”、“政史哲经”、“教参教辅”分别占59%、35%、3%、13%。按文学作品的类型来分,“中外文学名著”、“武侠、言情、科幻小说”、“卡通漫画”分别为46%、41%、32%。由此可见,有相当部分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通俗文学和流行小说上,这反映出中学生阅读的媚俗性和随意性。要知道,阅读类型的选择、阅读范围的宽窄和阅读层次的高低不仅关系到知识的吸收、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心智的训练、思辨的养成、品德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如果长期沉溺于这类图书,他们的身心健康将受到难以弥补的伤害。因此,引导学生进行经典作品阅读刻不容缓。
二、构建经典阅读平台的措施和步骤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走上经典阅读的康庄大道呢?我认为就是运用多种方式,开辟多种渠道,尽可能地让学生们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和情感的满足,在这一过程中做学生进入经典阅读的催化剂。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一)确定分层次的书目
学生进行问卷調查,明确各自大致的阅读状况和方向。让学生知道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读什么书,告诉学生,在新课程标准推荐书目的基础上,确定必读书和推荐书,重点推荐严凌君青春读书课系列人文读本和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网的作品,告诉学生要多读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书籍。
现实告诉我们,泛泛而读或生硬规定都是很难收到实效的,有计划讲方法的阅读会有更大收获,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这首先体现在书目的选择上。根据教师的方向、学生的喜好、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教材的相关性,定出必读书目,选读的作家,一段时间的引导之后,学生还可以学会自己来选择书目,制定读书计划。
(二)课内课外齐头并进
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必须双管齐下、齐头并进。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将课内的有限和课外的无限相结合。学生的经典阅读就会既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使经典阅读融入课堂学习中,长时间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经典阅读成为学生的常态学习。
每年初一新生入校,第一个月我总要上一节“你的好朋友”介绍课外读物的课。在这节课上,我先征询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并及时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推出一本本好书。针对孩子们喜爱新鲜事物的特点推出多种科幻名著和各种文学名著。然后在每个月的阅读课上,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导语设置一个个专题,推出诗歌散文小说作品。 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例如:以七年级上为例:七年级上,配合课文《我的信念》,组织学生阅读《居里夫人传》;配合课文《金色花》,组织学生阅读《飞鸟集》;配合课文《绿色蝈蝈》,要求学生阅读法布尔《昆虫记》;配合课文《秋天的怀念》,要求学生读《我与地坛》,配合课文《我的早年生活》,要求学生阅读丘吉尔传记;配合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要求阅读《世说新语》;配合课文《再塑生命的人》,组织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另外,语文课本的选文近年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作为教师,还要注意科普类作品的阅读。在教学科学单元的过程中,我向学生大力推荐科学松鼠会。科学松鼠会是一个2008年4月28日创办的中文群体博客,也是一个科学写作团体。松鼠会汇聚了当代最优秀的一批华语青年科学传播者,旨在“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学生接触一段时间后,不少人成为“松鼠迷”,对于科学类作品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更浓了,文章也能品读得更深刻了。
(三)以活动带阅读,进行有效评价
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及时、多元、开放,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个体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过程中,注重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在教学中,我尝试了用读后感、随笔、征文比赛、“向你推荐一本好书”课前介绍、“我最喜爱的名著”读书报告会等评价方法。其中建立“书友”协会,是比较长期性的有效评价,在每任教学班,我都进行了课外阅读六步曲。第一步:喜爱杂志。推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最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意林》和《读者》为日常读物,每个月选两节课针对本月杂志进行读后交流;第二步:欣赏作家。在新华网读书专页中,选择感动中国的作家。从仰天长叹、忧国忧民的屈原到浪漫洒脱、豁达豪放的苏东坡,从雅到人民的艺术家老舍的京味儿写作到纯如汪国真的校园诗歌,凡是在某个时期感动过中国某些主流群体的作家都可以。买或借他们的作品,潜心阅读,读所喜欢的作家作品不少于20万字,加深对作家的感情,并写出自己的体会;第三步:辑录美文。每周选择抄写一篇自己喜欢的精彩文章,给予点评,并且编辑成册,自己命名;第四步:专题阅读:进行如下专题阅读——感悟亲情,感受自然,倾听音乐,品味古典,走进大师等等;第五步:提倡学生定时到比较有人文气息的“席殊书屋”买书,师生共同关心当月书籍排行榜,直面中国最前沿的好书;第六步:书友协会,每月开展换书、评书、议书的书友活动。
六步曲阅读给予学生极大的主动性,课外阅读的性质就决定了学生本身是阅读的主人,无论是“喜欢杂志”、“欣赏作家”,还是评《读者》建书友协会,推荐文章和选抄文章,以学生自己“最喜欢”和“最欣赏”为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决不替代学生,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也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广袤的语文空间。令人惊讶的是曾经不喜欢的鲁迅成為学生的最爱,钱钟书、沈从文、托尔斯泰、朱自清、巴金、哈代、莎士比亚、余秋雨也成了学生经常谈论的作家。
构建经典阅读平台对语文老师也提出了广泛阅读、方向性阅读、高层次阅读的要求。只有老师不急功近利,不随波逐流,才能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生一起成长。要相信,浸润经典阅读的高语文素养高文化品位的学生不仅能提升语文素养,而且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也会走得更稳更好。
参考文献:
[1]李家同.大量阅读的重要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晓梅,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王余中. 阅读经典的意义[M].语文教学通讯.2001,(1).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学科学出版社,1984.
【关键词】经典阅读 提升 语文素养
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经典阅读在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方面;认识丰富世界信息知识,拓展视野方面;理解和运用母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培养收集和处理资讯的能力、思维审美能力方面;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方面,都有着奠基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大量广泛的阅读。
在网络书、电子书风行,纸质读物又良莠不齐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经典作品的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亟待重视又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 构建经典阅读平台的必要性
(一)经典阅读对学生心灵成长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的“叛徒”——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阅读经典名著,不仅是了解历史、感受生活、观察理解生活、获得更丰富的生活体验、进行欣赏和审美的过程,更是一个受感染和受教益的过程。面对名著中表现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人们总是与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相比附,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历史上优秀的作家,也往往是优秀的教育家。他们的作品,总是通过对现实的描绘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揭示真理,歌颂美好,批判邪恶,嘲弄愚蠢,在培养人们崇高的思想感情、坚韧性格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净化思想、灵魂方面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阅读经典名著,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感受健康的思想情感,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人在18岁之前,阅读的影响很大。18岁以后,人格和价值观逐渐定型,阅读的影响减小,而初中学生这一时期的世界观还没有定型,心灵处于逐渐丰富的阶段。由于受到理解力的限制,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较弱。从这两点来说,中学生阅读优秀经典读物,完善自我的心灵和人格,是尤为重要的。
(二)经典阅读对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并形成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和教科书固然重要,但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内容上传授的知识都是很有限的,它们的任务主要也只能是起示范和引导作用。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来自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语文学习其实是一个包容课内与课外、有字书与无字书在内的综合学习体系。但是目前的旨在中考、深陷题海的阅读存在着种种弊病,每当初三临考前,孤陋寡闻、见识短浅、精神疲软、人格卑下等心灵疾患便在作文训练中集中爆发出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走出六本语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封闭圈,把学生的课外经典阅读当作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品读名著中获取语言文字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进步,具备健康的语文素养和人生素养。
(三)学生阅读现状堪忧,经典阅读刻不容缓
在电视、网络等无纸媒体大肆冲击的今天,广大中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何?他们喜欢读些什么样的书?我对自己所任的初一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42%学生不喜欢阅读,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堪忧!更让我吃惊的是,在阅读类型这项调查中显示,更多的居然是教材辅导读物,占97%,其次是报纸杂志,占85%。由此看来,如今的中学生阅读存在两个不良的趋向:功利性、快餐式。据2011年读书杂志调查结果:当代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阅读动机都是有很大差异的。在阅读类型方面,中学生最喜欢的书籍:“文学作品”、“科普知识”、“政史哲经”、“教参教辅”分别占59%、35%、3%、13%。按文学作品的类型来分,“中外文学名著”、“武侠、言情、科幻小说”、“卡通漫画”分别为46%、41%、32%。由此可见,有相当部分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通俗文学和流行小说上,这反映出中学生阅读的媚俗性和随意性。要知道,阅读类型的选择、阅读范围的宽窄和阅读层次的高低不仅关系到知识的吸收、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心智的训练、思辨的养成、品德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如果长期沉溺于这类图书,他们的身心健康将受到难以弥补的伤害。因此,引导学生进行经典作品阅读刻不容缓。
二、构建经典阅读平台的措施和步骤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走上经典阅读的康庄大道呢?我认为就是运用多种方式,开辟多种渠道,尽可能地让学生们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和情感的满足,在这一过程中做学生进入经典阅读的催化剂。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一)确定分层次的书目
学生进行问卷調查,明确各自大致的阅读状况和方向。让学生知道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读什么书,告诉学生,在新课程标准推荐书目的基础上,确定必读书和推荐书,重点推荐严凌君青春读书课系列人文读本和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网的作品,告诉学生要多读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书籍。
现实告诉我们,泛泛而读或生硬规定都是很难收到实效的,有计划讲方法的阅读会有更大收获,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这首先体现在书目的选择上。根据教师的方向、学生的喜好、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教材的相关性,定出必读书目,选读的作家,一段时间的引导之后,学生还可以学会自己来选择书目,制定读书计划。
(二)课内课外齐头并进
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必须双管齐下、齐头并进。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将课内的有限和课外的无限相结合。学生的经典阅读就会既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使经典阅读融入课堂学习中,长时间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经典阅读成为学生的常态学习。
每年初一新生入校,第一个月我总要上一节“你的好朋友”介绍课外读物的课。在这节课上,我先征询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并及时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推出一本本好书。针对孩子们喜爱新鲜事物的特点推出多种科幻名著和各种文学名著。然后在每个月的阅读课上,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导语设置一个个专题,推出诗歌散文小说作品。 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例如:以七年级上为例:七年级上,配合课文《我的信念》,组织学生阅读《居里夫人传》;配合课文《金色花》,组织学生阅读《飞鸟集》;配合课文《绿色蝈蝈》,要求学生阅读法布尔《昆虫记》;配合课文《秋天的怀念》,要求学生读《我与地坛》,配合课文《我的早年生活》,要求学生阅读丘吉尔传记;配合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要求阅读《世说新语》;配合课文《再塑生命的人》,组织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另外,语文课本的选文近年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作为教师,还要注意科普类作品的阅读。在教学科学单元的过程中,我向学生大力推荐科学松鼠会。科学松鼠会是一个2008年4月28日创办的中文群体博客,也是一个科学写作团体。松鼠会汇聚了当代最优秀的一批华语青年科学传播者,旨在“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学生接触一段时间后,不少人成为“松鼠迷”,对于科学类作品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更浓了,文章也能品读得更深刻了。
(三)以活动带阅读,进行有效评价
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及时、多元、开放,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个体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过程中,注重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在教学中,我尝试了用读后感、随笔、征文比赛、“向你推荐一本好书”课前介绍、“我最喜爱的名著”读书报告会等评价方法。其中建立“书友”协会,是比较长期性的有效评价,在每任教学班,我都进行了课外阅读六步曲。第一步:喜爱杂志。推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最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意林》和《读者》为日常读物,每个月选两节课针对本月杂志进行读后交流;第二步:欣赏作家。在新华网读书专页中,选择感动中国的作家。从仰天长叹、忧国忧民的屈原到浪漫洒脱、豁达豪放的苏东坡,从雅到人民的艺术家老舍的京味儿写作到纯如汪国真的校园诗歌,凡是在某个时期感动过中国某些主流群体的作家都可以。买或借他们的作品,潜心阅读,读所喜欢的作家作品不少于20万字,加深对作家的感情,并写出自己的体会;第三步:辑录美文。每周选择抄写一篇自己喜欢的精彩文章,给予点评,并且编辑成册,自己命名;第四步:专题阅读:进行如下专题阅读——感悟亲情,感受自然,倾听音乐,品味古典,走进大师等等;第五步:提倡学生定时到比较有人文气息的“席殊书屋”买书,师生共同关心当月书籍排行榜,直面中国最前沿的好书;第六步:书友协会,每月开展换书、评书、议书的书友活动。
六步曲阅读给予学生极大的主动性,课外阅读的性质就决定了学生本身是阅读的主人,无论是“喜欢杂志”、“欣赏作家”,还是评《读者》建书友协会,推荐文章和选抄文章,以学生自己“最喜欢”和“最欣赏”为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决不替代学生,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也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广袤的语文空间。令人惊讶的是曾经不喜欢的鲁迅成為学生的最爱,钱钟书、沈从文、托尔斯泰、朱自清、巴金、哈代、莎士比亚、余秋雨也成了学生经常谈论的作家。
构建经典阅读平台对语文老师也提出了广泛阅读、方向性阅读、高层次阅读的要求。只有老师不急功近利,不随波逐流,才能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生一起成长。要相信,浸润经典阅读的高语文素养高文化品位的学生不仅能提升语文素养,而且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也会走得更稳更好。
参考文献:
[1]李家同.大量阅读的重要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晓梅,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王余中. 阅读经典的意义[M].语文教学通讯.2001,(1).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学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