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讲述中国梦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_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介绍
  作为2013年全国两会的一名上会摄影记者,本人从两会选题策划期间,就开始对两会的图片报道进行策划,“中国梦”是北京周报社和外文局整个报道团队着重关注的选题,我也将其作为最主要的策划方向。
  “中国梦”是一个涉及普通百姓和整个国家的宏大主题,可以选择的报道角度很多。经过分析近两年国内外最为关注的话题,我了解到,两会前的半年内,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北方城市持续的雾霾天气受到国内外公众和传媒的高度关注。于是最终确定以生态环境为选题,并用一组照片讲述这个题目,为了准确并有艺术表现力地呈现主题,我决定在两会期间用一组相同场景不同时间的图片来直观展现空气质量的变化。然而,这样还不够,考虑到图片后期的传播,组照的形式很难同时在印刷版和互联网、微博、移动媒体、手机媒体这样的全媒体层面上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于是,最终选择拼版的形式将北京两会期间十几天的天空排列在一个画面中。
  经过从3月4日到17日十四天的素材拍摄,本人在3月17日两会闭幕当天中午,便迅速后期制作完成作品,并通过北京周报官方微博和个人微博进行传播,一天之内在新浪微博转帖数量超过2.5万次,评论超过5000条,在当天微博热门榜上排名第二。
  与此同时,在新闻媒体上,此图也实现了迅速传播,首先是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第一时间在主页等重要位置进行推广,之后此图在互联网平台上迅速铺开。与此同时,国外一些目标定位为中国主题展览的影像策展人也在第一时间联系作者,商量用这张图片参展的相关事宜。
  当天路透社联系作者,希望合作向境外媒体传播这张图片,后经与路透社编辑交流,根据其对图片质量的更高要求,重新进行拼图,完成对外传播的最终版本,这一版本在英国《卫报》、加拿大《环球邮报》、香港《南华早报》等境外知名媒体刊发。而随后的半个月内,如《中国新闻周刊》等国内新闻刊物开始对两会进行深度报道,这张图片又一次登上版面。视觉中国总裁柴继军在微博中评论这组图片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
  经验之如何选题策划
  1.热点的选择
  案例照片的成功传播,给作者最大的启示是选题策划的重要。一张或一组图片也好,一篇文字报道也好,要想获得传播实效,选题策划至关重要。“中国梦”、“美丽中国”和环境保护,这都是当前关系到国计民生最热点的选题,只有紧紧围绕这些被国内外受众关注的问题进行报道,才有机会在对外传播中让中国的声音顺利抵达。
  从新闻传播的本质来讲,“受众”决定编辑方针,只有报道对象感兴趣的信息和事实,对象才能真正变为“读者”,这是新闻行业的规则,也是对外传播的规律。那么怎样寻找外国受众的关注点,是我们需要静心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找到外国读者心目中的中国热点,以及如何判断国外受众与国内受众的区别?我们需要随时了解国内外舆情,深刻认识中西价值观的差别,透彻理解西方读者的阅读和思维习惯。正如外宣三贴近所要求的“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习惯”,热点的锁定正是前两条的具体实现。


  2.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
  除了寻找热点话题,在外宣中也要把握好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关系。从案例图片可以看到,连续14天的北京天空只有三个蓝天,应该说是对北京的空气污染情况做出的一个直观展现。从传统观念上看,这样的照片在对外宣传中,显然是“揭丑”的负面新闻照片。在一段时间里,中国部分媒体管理者和民众心里都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对真实问题的披露是在抹黑国家和地方形象,是对发展的歪曲和阻碍。这种思维其实有悖于现代的新闻传播理论。
  中国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纪实摄影师卢广长期关注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他的影像作品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国内许多人责备他,然而正是因为有一些像卢广这样有良知的摄影人对环境保护的持续关注,才让“美丽中国”有机会成为国家的政策,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中重要的一环。
  马克思主义阐述了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事物的两面性。中国在发展当中,一方面有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几十年的改革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在高速发展中,由于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管理方式的种种矛盾,使得当前的中国存在一些发展过程中的顽疾,这些问题本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回避的内容,从政策决策者到社会管理者都在为消除这些问题、打通各个环节的桎梏而努力工作。对于新闻行业来说,其本质是报道客观事实,并且具有社会监督和舆论导向功能。其“审丑”的本能会要求他们不断地去发掘这些问题,进行舆论监督,从而让病灶得到曝光,问题能得到纠正。而在对外传播中,一方面报道“问题”会让国际舆论认识到中国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全面的报道能让他们了解发生这种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
  当然,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中,必须把握好度的问题,外宣媒体作为党的喉舌,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不能走歪路,这需要从业者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政策把握能力。报道问题本身并不是报道的目的,还应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处理问题的建议以及当前的措施和发展方向。
  就本案例来说,这样的图片报道只是第一步,它展示了中国当前空气污染的问题。接下来,这个主题需要完善的内容还有很多:污染原因,治理途径,国际合作,美丽中国的梦想等等。在逐渐完善报道内容的同时,这个题目会变得更加丰满。
  3.以小见大,报道有人性的故事
  上文说过,“中国梦”不仅仅是停留在国家层面上的梦想,更是每一个国民的成才之梦、成功之梦,国家的复兴应与具体的人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
  看看在国外获得肯定的中国电影、小说等艺术作品,大多数是关注个人或一个家庭在时代中的命运。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六十多年前所著的《江村经济》一书将目标锁定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这一小村庄,以点带面地向外国读者介绍了当时整个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他的研究和写作方式其实也深刻影响了之后的新闻理论和实务。中国最著名的纪实摄影家之一黑明,2005年出版了纪实摄影集《100年的新窑子》,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持续走访拍摄了陕北偏远小山村新窑子,拍摄村里每一个百姓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的生老病死,追溯这个村子的产生,记录每一户人家的变化。这样的影像是有人性的,有血有肉的,再配上翔实的采访文字,就是一组标准的图片报道,在对外报道中,这样的图片故事更具有抵达对象国读者内心的力量。
  连续两年,新闻摄影界最重要的比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的生活艺术类的组照一等奖,都不约而同地颁给了关注老年痴呆家庭的图片故事。2012年的作品讲的是阿根廷一位老人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妻子,2013年的作品讲述了意大利的一位妻子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丈夫的故事。抛开评委在评选照片时是否考虑重复主题应避开的常规,如此明显的巧合和重复说明,这样的故事配合优秀的影像质量是多么打动人心。
  在新的发展机遇下,“中国梦”好似一个大的公关主题,而公关的目的就是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对话机制,让国外受众了解真实的中国,使中国从软实力方面真正融入世界主流。在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上,中国最不缺乏动人的故事。报道真实、动人的故事,是克服国界、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找到人类共同的情感诉求,找到外国人能理解“中国梦”的点和方向。
  社会中每个个体的“梦想”也恰恰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状态和发展趋势。而从个人和小群体出发,从而延伸到大社会和大政策,这正是“中国梦”在对外宣传中的钥匙。
其他文献
心血管科疾病具有突发性特点,患者入院后必须及时急救护理方法,才能进一步抑制病况加剧,为后期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高血压急症是心血管科突发疾病之一,由于病况严重且引起脑
目的对护患沟通在高血压护理过程中的护理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我院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4例高血压患者,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22)和对照组(n=22),对照组采用常规护
随着社交网络的流行,国内外社会化媒体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12年10月,Facebook的用户数已超过10亿,Twitter的用户数超过5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其中超过4亿的用户分布在微博、SNS、个人空间等社会化媒体上。  集中在社会化媒体上庞大的用户群及发生的用户行为将会产生巨量的数据回馈,这些包括评论、
在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传播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两种规范化理论(normative theory)模型,分别是由内而外(in-outside)的“外向输出”和由外而内(outsidein)的“内向输入”。而现实中,输出与输入的比例——借用经济学的术语“入超”和“出超”——取决于所讨论国家在国际格局和地缘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实力,及其文化对输出地的吸引力(亦即我们现在常说的“软实力”)。  随着中国综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