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始于家族的“偶影”情缘
“一人一台戏,一戏百人生”。在成都琴台路上有一位集木偶、皮影、手影等技艺于一身的表演艺术家,他就是沈晓。他也是最早在现代舞台上表演中国手影戏的人,早在18年前,他就在马来西亚为马哈蒂尔专场演出,表演木偶变脸吐火和手影戏,他可谓是真正成都戏的表演者。沈晓的父亲是已故木偶大师、原成都木偶剧团团长沈慕垠,同时他也是西南地区偶影民间艺术的开拓者。从15岁起,沈晓便跟着父亲学艺,从父亲那里,他学到了木偶戏、皮影戏等传统玩偶戏技艺。17岁时,沈晓跟随师兄,开始了他人生第一次跑码头的木偶戏演出。这个小小的木偶戏班一行五人,他们从重庆出发,再沿长江而下一路向东。演出地点去过小镇、乡村,跑过公社、大队,走到哪,演到哪。1981年,沈晓接替父亲进了成都木偶剧团成为一名演员,按部就班的演出形式与这个跑惯江湖的年轻人不相适应。于是7年后,他带着木偶、道具开始了他流浪的演出生涯,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直到2006年,他遭遇车祸,险些丧命,才开始定居成都演出,还专门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2000年,沈晓第一次将木偶戏带出国门,在荷兰鹿特丹“中国艺术节”上,他表演了被单戏的传统剧目《兄弟卖艺》《哥哥打老虎》,同时还有木偶变脸等节目,赢得满堂喝彩,掌声不断。随后,他便带着民间艺术一次又一次走向世界,他的足迹遍及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克罗地亚、荷兰、马来西亚……
妙趣横生的现场表演
“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姑儿说闲话。”随着童谣的唱起,沈晓开始了他的表演。凡是看过沈晓现场表演的人,无不为他的技艺所折服。帷幕上投下的影子,时而调皮,时而婀娜,时而刚劲,时而妖娆,时而是人,时而是物……他在幕后随意变换手势,便在幕前折射出万千景象。这一幕幕形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一曲欢快的森林狂想曲、一部经典的《西游记》……
在表演现场,大人沉浸在沈晓所营造的唯美绝妙的光影世界中,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而小朋友们则被变化万千的形象所吸引,大家纷纷猜测幕上投射出来的影子是什么形象、跟着《哥哥打老虎》的情节跌宕起伏,被《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逗得捧腹大笑。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背后隐藏的却是沈晓勤学苦练,反复“扯指”的艰辛。
致力传承的艺术风貌
沈晓常说:“我们不能让非遗,变成非常遗憾,艺术需要世世代代的传承。”每次演出之后,沈晓都会邀请一些观众现场体验,他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手影、爱上手影。沈晓艺术传承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在他的工作室,每个周末同学们都可以来学习,沈晓在绵竹的紫岩小学、成都龙江路小学均开设了少儿影偶艺术团,经常去那里教小学生偶影技艺。沈晓去年参加的中央电视台《最美乡音》的录制,正是特意在成都龙江路小学取景拍摄的;同时他还进行了一系列民间艺术进高校的活动,去给年轻的大学生表演技艺,他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民间艺术后继有人。在2015年3月,绵竹紫岩小学的5位小姑娘与沈晓一起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出彩中国人》,但很遗憾,不知是什么原因,这次节目并没有公开播放。“梅花香自苦寒来”,半年前这5位可爱的小姑娘还去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看我72变》并且获得了冠军,就在前不久又有9位小学生在沈晓的带领下去江苏卫视参加了《了不起的孩子》,看着孩子们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进步,沈晓觉得比自己登台表演更高兴。
年纪虽然在增大,但脚步却是越发地停不下来。“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很深。童年很幸福,看了很多被单戏、皮影戏,这些记忆对我之后的人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想给现在的孩子们留点什么,不要在他们长大后回忆起童年,只有一堆数码产品。” 这正是沈晓致力于技艺传承的动力,也让我们看到民间艺术未来得以延续的希望。
专注创新的匠人精神
“我一生的时间只干了一件事”,这是沈晓对自己的评价。木偶戏种类繁多,沈晓最拿手的,是成都被单戏,他也是成都被单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人。被单戏也被称为“一个人的木偶戏”,旧时的被单戏艺人,用一根扁担担起整个舞台道具。艺人道具箱一放,扁担插箱上,搭上横梁蒙张被单,便撑出一个舞台。人在布帷后,双手举着木偶道具,变换着声音演唱,伴随锣鼓、唢呐、二胡等乐器的伴奏,进行表演。
直至1995年,沈晓接触到了手影戏,随后,他便把手影、皮影、木偶三种表演方式融合在一起,并加入故事情节,使之形成全新的表演形式——“手电影”。不仅如此,沈晓还大胆尝试与果酱四重奏乐队合作,将西洋弦乐和民间艺术融合。或许是因为年轻时的流浪经历使得沈晓的怀旧情结特别浓烈。面对城市发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城市拆迁和重建,为了纪念儿时旧地皇城坝,沈晓创新了一部以皇城坝为主题的“手电影”——《幸福皇城坝》。在《幸福皇城坝》中,沈晓大胆融合,独辟蹊径,完全打破了固有的形式,将被单戏、皮影戏、木偶戏、真人儿童剧、手影戏巧妙融为一体,同时在舞台呈现。最初这样的表演形式沈晓自己都没法为其命名。直到他接受崔永元的采访,才有了正式的名称“手电影”。“手影、皮影和木偶都是通过手来表演的民间艺术,但过去都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的。”直到在沈晓手中,它们才有了新的联结和生命。
沈晓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却从骨子里透着年轻和活力。当他和小朋友们在一起时,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孩子王”。沈晓特别喜欢老成都的舊儿歌,他不仅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王婆婆在卖茶》编成手影戏,还将小朋友最爱玩的“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编成系列小品剧,老成都味道十足。谈及创作动机,沈晓说:“目前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打造出具有四川特色的品牌,传统的艺术需要有选择性地摒弃和吸收,这样艺术生命才会越来越长。我们要随时推陈出新,创新可以从深度和广度入手,角度不同,就会收获另一番风景。”沈晓正是从广度出发进行创新,于是,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手电影”。
沈晓的作品流露着一种灵性,充满了童趣和静美。淡然随和的性格,加之纯粹充满童真的心灵,才创作出了这些生动的形象。沈晓表示,目前的表演仅仅是一个尝试,接下来他将会在这个尝试上继续努力,创作更多的剧本,继续为大家上演“影子戏”。我们相信这种专注的匠人精神,一定能让他在艺术之路上走的更远,绽放出更多前所未有的中国影子剧。
                        “一人一台戏,一戏百人生”。在成都琴台路上有一位集木偶、皮影、手影等技艺于一身的表演艺术家,他就是沈晓。他也是最早在现代舞台上表演中国手影戏的人,早在18年前,他就在马来西亚为马哈蒂尔专场演出,表演木偶变脸吐火和手影戏,他可谓是真正成都戏的表演者。沈晓的父亲是已故木偶大师、原成都木偶剧团团长沈慕垠,同时他也是西南地区偶影民间艺术的开拓者。从15岁起,沈晓便跟着父亲学艺,从父亲那里,他学到了木偶戏、皮影戏等传统玩偶戏技艺。17岁时,沈晓跟随师兄,开始了他人生第一次跑码头的木偶戏演出。这个小小的木偶戏班一行五人,他们从重庆出发,再沿长江而下一路向东。演出地点去过小镇、乡村,跑过公社、大队,走到哪,演到哪。1981年,沈晓接替父亲进了成都木偶剧团成为一名演员,按部就班的演出形式与这个跑惯江湖的年轻人不相适应。于是7年后,他带着木偶、道具开始了他流浪的演出生涯,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直到2006年,他遭遇车祸,险些丧命,才开始定居成都演出,还专门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2000年,沈晓第一次将木偶戏带出国门,在荷兰鹿特丹“中国艺术节”上,他表演了被单戏的传统剧目《兄弟卖艺》《哥哥打老虎》,同时还有木偶变脸等节目,赢得满堂喝彩,掌声不断。随后,他便带着民间艺术一次又一次走向世界,他的足迹遍及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克罗地亚、荷兰、马来西亚……
妙趣横生的现场表演
“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姑儿说闲话。”随着童谣的唱起,沈晓开始了他的表演。凡是看过沈晓现场表演的人,无不为他的技艺所折服。帷幕上投下的影子,时而调皮,时而婀娜,时而刚劲,时而妖娆,时而是人,时而是物……他在幕后随意变换手势,便在幕前折射出万千景象。这一幕幕形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一曲欢快的森林狂想曲、一部经典的《西游记》……
在表演现场,大人沉浸在沈晓所营造的唯美绝妙的光影世界中,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而小朋友们则被变化万千的形象所吸引,大家纷纷猜测幕上投射出来的影子是什么形象、跟着《哥哥打老虎》的情节跌宕起伏,被《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逗得捧腹大笑。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背后隐藏的却是沈晓勤学苦练,反复“扯指”的艰辛。
致力传承的艺术风貌
沈晓常说:“我们不能让非遗,变成非常遗憾,艺术需要世世代代的传承。”每次演出之后,沈晓都会邀请一些观众现场体验,他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手影、爱上手影。沈晓艺术传承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在他的工作室,每个周末同学们都可以来学习,沈晓在绵竹的紫岩小学、成都龙江路小学均开设了少儿影偶艺术团,经常去那里教小学生偶影技艺。沈晓去年参加的中央电视台《最美乡音》的录制,正是特意在成都龙江路小学取景拍摄的;同时他还进行了一系列民间艺术进高校的活动,去给年轻的大学生表演技艺,他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民间艺术后继有人。在2015年3月,绵竹紫岩小学的5位小姑娘与沈晓一起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出彩中国人》,但很遗憾,不知是什么原因,这次节目并没有公开播放。“梅花香自苦寒来”,半年前这5位可爱的小姑娘还去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看我72变》并且获得了冠军,就在前不久又有9位小学生在沈晓的带领下去江苏卫视参加了《了不起的孩子》,看着孩子们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进步,沈晓觉得比自己登台表演更高兴。
年纪虽然在增大,但脚步却是越发地停不下来。“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很深。童年很幸福,看了很多被单戏、皮影戏,这些记忆对我之后的人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想给现在的孩子们留点什么,不要在他们长大后回忆起童年,只有一堆数码产品。” 这正是沈晓致力于技艺传承的动力,也让我们看到民间艺术未来得以延续的希望。
专注创新的匠人精神
“我一生的时间只干了一件事”,这是沈晓对自己的评价。木偶戏种类繁多,沈晓最拿手的,是成都被单戏,他也是成都被单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人。被单戏也被称为“一个人的木偶戏”,旧时的被单戏艺人,用一根扁担担起整个舞台道具。艺人道具箱一放,扁担插箱上,搭上横梁蒙张被单,便撑出一个舞台。人在布帷后,双手举着木偶道具,变换着声音演唱,伴随锣鼓、唢呐、二胡等乐器的伴奏,进行表演。
直至1995年,沈晓接触到了手影戏,随后,他便把手影、皮影、木偶三种表演方式融合在一起,并加入故事情节,使之形成全新的表演形式——“手电影”。不仅如此,沈晓还大胆尝试与果酱四重奏乐队合作,将西洋弦乐和民间艺术融合。或许是因为年轻时的流浪经历使得沈晓的怀旧情结特别浓烈。面对城市发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城市拆迁和重建,为了纪念儿时旧地皇城坝,沈晓创新了一部以皇城坝为主题的“手电影”——《幸福皇城坝》。在《幸福皇城坝》中,沈晓大胆融合,独辟蹊径,完全打破了固有的形式,将被单戏、皮影戏、木偶戏、真人儿童剧、手影戏巧妙融为一体,同时在舞台呈现。最初这样的表演形式沈晓自己都没法为其命名。直到他接受崔永元的采访,才有了正式的名称“手电影”。“手影、皮影和木偶都是通过手来表演的民间艺术,但过去都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的。”直到在沈晓手中,它们才有了新的联结和生命。
沈晓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却从骨子里透着年轻和活力。当他和小朋友们在一起时,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孩子王”。沈晓特别喜欢老成都的舊儿歌,他不仅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王婆婆在卖茶》编成手影戏,还将小朋友最爱玩的“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编成系列小品剧,老成都味道十足。谈及创作动机,沈晓说:“目前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打造出具有四川特色的品牌,传统的艺术需要有选择性地摒弃和吸收,这样艺术生命才会越来越长。我们要随时推陈出新,创新可以从深度和广度入手,角度不同,就会收获另一番风景。”沈晓正是从广度出发进行创新,于是,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手电影”。
沈晓的作品流露着一种灵性,充满了童趣和静美。淡然随和的性格,加之纯粹充满童真的心灵,才创作出了这些生动的形象。沈晓表示,目前的表演仅仅是一个尝试,接下来他将会在这个尝试上继续努力,创作更多的剧本,继续为大家上演“影子戏”。我们相信这种专注的匠人精神,一定能让他在艺术之路上走的更远,绽放出更多前所未有的中国影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