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把学生牢牢吸引在课堂上,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一项有力的措施。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二中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的落实和课堂上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为切入点,聚焦课堂改革,努力改变师生的课堂生命状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结合“自主探究——学案导学”课题研究的大胆实践,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课改之路。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关注教学的艺术性,看重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不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只能被动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存在厌学、主动性差和学习能力差等问题,影响了学习的质量。
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是学生学的质量,而学生学的质量最终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为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人手。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主要考虑“教什么”转到更多地考虑“学什么”;由注重“学会知识”转到同时注重“会学知识”;由“关注教师的成功感”,转到同时“关注学生的成功感”。
三是当今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课堂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为此,十二中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申请了“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的实验课题。
二、课题研究实施
第一,改革备课模式,精心设计学案。“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案。它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具体文本、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教学资源而制定的学生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学案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是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侧重使学生“会学”。
第二,改革课堂教学,推行“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学案如何有效地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过探索与实践,学校总结出了适合本校课堂特点的“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三段”是指为突出教学活动的螺旋式发展的特点,在时空上划分为三个阶段,突出教与学的完整性、延续性和提升性,即课前、课中、课后。“五环节”是指在课堂的具体实施中按“预习质疑——认定目标——交流探究——梳理小结——达标反馈”完成教与学的活动。预习质疑就是要在学案的引领下,通过学生的自学生成课堂问题,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认定目标是在预习质疑的基础上,学生在思维上产生认知冲突,对新知的学习明确方向;交流探究就是通过对学、群学、展示等合作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梳理小结是课堂要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建构知识网络,留足学生自我反思和完善学案的时间;达标反馈就是通过评价来强化和诊断学习目标的达成,从而保证课堂的实效性。根据实际情况,十二中将“自主探究——学案导学”课堂模式下的课堂操作流程规定为:预习质疑——认定目标——交流探究——梳理小结——达标反馈。
第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自主探究——学案导学”课堂模式的建立旨在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但就十二中的教学实际,如何解决好大班教学小班化,需要依托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形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使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首先是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做到互补互助、协调和谐,即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其次是运用评价来促进小组间的竞争,评价中坚持把握“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原则,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评价和行为评价两个方面。
第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反映,同时也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十二中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经费状况制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三大原则,即整体考虑、分步实施的原则;系统考虑、分层实施的原则和综合考虑、分块实施的原则。在课题研究与实施中,学校坚持以文化为引领,逐步提炼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坚持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物态环境,形成学校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和内化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同时,注重层层落实,提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和小组文化建设三个板块。
三、课题研究成效
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点拨者和激励者,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一人主宰课堂,而是通过营造科学民主的学习环境、宽松热烈的求知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同时学校的课程改革实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学校获得了“阳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基地校”、“阳泉市基础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优秀现代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还成为《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合作校,而其课改实验曾被《中国教师报》《阳泉晚报》《阳泉矿区报》等多次报道。
如今,在学校总课题的指引下,学校被吸纳为全国教育技术“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个性化学习开发与提高教学效率研究》实验基地校;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组组通”环境下“双平台”试点实验项目实验校;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初中校际联合体,探索‘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基地校。目前课题化研究已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阳泉市第十二中学积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探索新课程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方法,初步构建了学案导学下的课堂模式,培养了学生获取、吸收、存储等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进行主体性研究学习活动,从而发展个人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系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二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黄蜀红)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关注教学的艺术性,看重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不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只能被动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存在厌学、主动性差和学习能力差等问题,影响了学习的质量。
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是学生学的质量,而学生学的质量最终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为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人手。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主要考虑“教什么”转到更多地考虑“学什么”;由注重“学会知识”转到同时注重“会学知识”;由“关注教师的成功感”,转到同时“关注学生的成功感”。
三是当今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课堂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为此,十二中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申请了“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的实验课题。
二、课题研究实施
第一,改革备课模式,精心设计学案。“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案。它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具体文本、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教学资源而制定的学生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学案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是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侧重使学生“会学”。
第二,改革课堂教学,推行“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学案如何有效地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过探索与实践,学校总结出了适合本校课堂特点的“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三段”是指为突出教学活动的螺旋式发展的特点,在时空上划分为三个阶段,突出教与学的完整性、延续性和提升性,即课前、课中、课后。“五环节”是指在课堂的具体实施中按“预习质疑——认定目标——交流探究——梳理小结——达标反馈”完成教与学的活动。预习质疑就是要在学案的引领下,通过学生的自学生成课堂问题,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认定目标是在预习质疑的基础上,学生在思维上产生认知冲突,对新知的学习明确方向;交流探究就是通过对学、群学、展示等合作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梳理小结是课堂要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建构知识网络,留足学生自我反思和完善学案的时间;达标反馈就是通过评价来强化和诊断学习目标的达成,从而保证课堂的实效性。根据实际情况,十二中将“自主探究——学案导学”课堂模式下的课堂操作流程规定为:预习质疑——认定目标——交流探究——梳理小结——达标反馈。
第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自主探究——学案导学”课堂模式的建立旨在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但就十二中的教学实际,如何解决好大班教学小班化,需要依托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形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使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首先是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做到互补互助、协调和谐,即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其次是运用评价来促进小组间的竞争,评价中坚持把握“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原则,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评价和行为评价两个方面。
第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反映,同时也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十二中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经费状况制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三大原则,即整体考虑、分步实施的原则;系统考虑、分层实施的原则和综合考虑、分块实施的原则。在课题研究与实施中,学校坚持以文化为引领,逐步提炼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坚持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物态环境,形成学校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和内化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同时,注重层层落实,提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和小组文化建设三个板块。
三、课题研究成效
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点拨者和激励者,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一人主宰课堂,而是通过营造科学民主的学习环境、宽松热烈的求知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同时学校的课程改革实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学校获得了“阳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基地校”、“阳泉市基础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优秀现代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还成为《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合作校,而其课改实验曾被《中国教师报》《阳泉晚报》《阳泉矿区报》等多次报道。
如今,在学校总课题的指引下,学校被吸纳为全国教育技术“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个性化学习开发与提高教学效率研究》实验基地校;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组组通”环境下“双平台”试点实验项目实验校;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初中校际联合体,探索‘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基地校。目前课题化研究已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阳泉市第十二中学积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探索新课程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方法,初步构建了学案导学下的课堂模式,培养了学生获取、吸收、存储等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进行主体性研究学习活动,从而发展个人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系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二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黄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