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迅速,各高校正在积极探索效果好、适合中国大学生需要的创业教育模式和方法。文章概述了目前中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方法,阐明了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IPP(S)教学模式、内容及其教学原理。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 课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0-147-02
自从1947年美国高校开设了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以来,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学已经有了近6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高校近几年开始发展创业教育,少数高校率先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多数高校仍持观望态度,主要原因是不知道这个课程到底应该怎么教,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适合中国特色,更有效地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事实上,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时间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目前还没能达成一致的结论。笔者多年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经过对IPP(S)教学模式的多次探索实验,通过三步教学法,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这一成果于2004年7月通过了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鉴定,我们又先后通过河南省教育厅教育规划“十五”重点课题、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等,加强了对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和理论研究,使这一教学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一、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①
关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依据不同的教育层次和学校类型,目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正在探索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课程模式和实践活动方式两个方面。
.1.从课程模式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综合性的课程模式。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课程,由多种类型的课程组合、构建而成。包括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课内外结合的科技活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课程;通过舆论导向、宣传媒介作用的环境课程;边学边做、学做结合的实践课程。把多种课程形式相结合,形成广义的课程模式。(2)单一性的课程模式。即开设一门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创业构思、创业计划和创业实施(或虚拟创业)等几个教学阶段完成教学任务。(3)课程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模式。是指一方面把学科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另一方面,把教學和研究结合起来,以课程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推动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例如,洛阳师范学院的“1+3创业教育教学与实践”模式(2004年7月通过了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鉴定)。
2.从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方式看,目前基本上有三种类型:一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能力为侧重点的非功利性创业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二是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为侧重点的功利性创业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教育学生如何创办企业,并为创业学生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三是综合性的创业教育模式,即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运用。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实施科技英才计划、创业基金,资助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创办公司提供创业资金和技术咨询,使学生创新成果走向产业化。
事实上,关于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究竟哪种模式好,哪种模式最有效,目前还没有定论。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仍在探索试验阶段,难以形成定论。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本身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之分,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因此,实施创业教育的模式和标准也不应该实行一刀切。根据教育部高教司“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各院校在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学校的层次、类型等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方案,力求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这样,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模式就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并且因学校的类型、层次、专业不同而各具特色。
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IPP(S)教学模式
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2002年的212万激增到2007年的495万,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超过社会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个)的半数。②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的共同努力。我校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2002年率先在全国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至今每个学期都开设两个教学班级,受益学生已超过3000人数。学生踊跃报名参加该课程学习,结合理论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并参与相关科研活动,不仅转变了就业观念,增强了自主创业的信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而且为课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创业教育课程还使学生明白了用知识创造未来的事业、开发新的市场或商机、以创业促进就业的道理,一个学生创业可以带动几个或更多的人就业,我校本科生就业率多年来在全省名列前茅。
IPP(S)教学模式是在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理论教学基础上,结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市场调查、社会实践等方法,分三个阶段完成的一个教学过程:构思创意(idea)→确定项目(project)→创业计划(plan)→创业战略实施(strategy)。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或愿意做到,多数学生完成前三步。通过一定课时量的学习、实践,使大学生逐步形成创业知识框架,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和能力,从一个缺乏创业精神、就业心理压力大的求职者,转变成一个具有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知识和基本创业能力的创业者(或潜在的创业者)。当然完成这个教学过程,达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但要真正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创业率,使更多的学生实施他们的创业战略目标,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努力,而且更需要在课堂之外构建起支持毕业生创业的外部环境,即学校建立支持学生创业的完善机制和政府强有力的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的贯彻落实。IPP(S)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分三个阶段进行:
1.构思创意。使学生了解创业的社会背景知识,尤其是知识经济、科技发展和朝阳产业,建立依靠知识和技术发展经济、开发新的行业和市场的创业意识,并建立以自己创业来带动社会就业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业素质,掌握创意的方法,学会构思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意。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一系列相关知识学习,明确了依靠知识、技术创业对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把自己从一个被动的求职者转变成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的创业者。由于在思想上播下了创业的“种子”,他们普遍会认为,大学生不应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创业知识、创意方法,激发大学生运用知识、技术和敢于拼搏、善于创造的灵感,他们普遍会充满创业的激情,积极、主动地进行市场调查,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与创业知识、创意方法相结合,构思出至少一个比较独特的创意。
2.创业项目。通过市场调查进一步获得市场需求信息,掌握创业机会分析的基本理论,对自己构思的创意进行评估、改进、筛选,提出并确定一个比较独特的、有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这一阶段的教学是建立在第一阶段教学效果的基础上的,要想达到比较满意的教学目的,必须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并能够按照要求获得阶段性成果。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学习一系列的市场机会评估理论和创业基本知识,理解一些世界著名创业理论家提出的创业理论和创业模型,分析知识型创业者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在掌握创业基本知识、认识知识及创业者在初次创业中的优势和弱点的基础上,懂得究竟什么样的创业项目才是真正值得开发的市场机会,选择什么样的创业项目才是适合自己的、并具有开发价值的创业项目,从而能够比较科学、理性地从所构思的众多的创意中进行项目选优,最终确定一个具有市场前景并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
3.创业计划或战略实施。通过学习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针对性强的案例教学与讨论,完成自己创业项目的创业计划设计,写出一份比较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在第三个阶段,学生以学习创业计划书的写作方法为重点,在前面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提出的创业项目(技术项目或服务项目),进一步学习市场预测、启动资金和盈亏平衡预测等知识和方法,针对创业计划书的结构和分项描述的特点,逐步完成一份比較完整的创业计划书。由于完成一份优秀的创业计划书写作和技术难度较大,且学生经验有限,鼓励学生组建不同专业、能力互补的创业团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开发项目计划内容对专业技术和能力的需要,自由选择团队成员,经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份比较规范的创业计划书。在这一阶段,所有学生必须经过写作一份创业计划书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其中有少部分打算自己创业的学生,由于他们提出的创业项目具有市场前景,并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因而在完成创业计划书和本课程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在积极准备和实施自己的创业战略,或打算将来实现自己的创业战略。
在相互紧密联系的三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精选教学内容,提炼教学方法和手段,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必须为达到教学任务和目标服务。经作者多年教学实验统计,通过三个阶段的教学,有98%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构思一个或多个创意,其中有约30%的学生创意比较新颖、独特,97%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提出的创业项目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一份比较完整的创业计划书,约18%的学生有过创业的经历,超过10%的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创办了自己的经济实体或明确表示毕业后自己创业,打算毕业后锻炼几年再自己创业的人数更多(注:该组数据仅为课程教学效果调查结果,不包括大学生毕业几年后再创业的人数)。
三、IPP(S)模式教学原理
就课程而言,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而创业教育课程则是为了实现高校的创业教育目标而开设的。为了实现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学目标,IPP(S)教学模式依据以下教学原理组织教学和开展教学活动:第一,课程必须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开发一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并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一定课时量的教育过程,才能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这一原理,该教学模式采取系统的理论教学、案例分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规定课时的学习,具备了基本知识结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二,课程必须经过一定教学时间的检验。作为一门高校开发的新课程,创业教育课程也“必须经过新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改进—再编订、实验、检验……这一连串活动过程。”③正是反复经历了这一系列的改进、检验、再编,才使课程内容更加充实,课程体系逐步趋向完善。第三,课程必须要有合理的序列。根据布鲁纳提出的课程序列原理,“学习过程中呈现教材要有合理的序列。……合理的序列需符合两条准则:一是各种不同序列的难易度应与学生的能力相当;二是序列的规定应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转化、迁移能力为目标。”④IPP(S)教学模式依据该课程序列原理,由易到难地安排教学环节和内容,使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总之,根据课程发展模式理论,我们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根据国内外先进的创业教育思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手段,经过多年反复的教学实验和检验,从而逐步形成了教学内容合理、教学方法可行、教学效果显著、适合中国大学生学习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本文属于2006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项目成果之一,教高[2006]102号。]
注释:
①刘沁玲.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
②李薇薇.破解就业难题,走自主创业之路[N].中国青年报,2006.12.6
③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896页
④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790页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经济与贸易系 河南洛阳 471022)
(责编:贾伟)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 课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0-147-02
自从1947年美国高校开设了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以来,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学已经有了近6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高校近几年开始发展创业教育,少数高校率先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多数高校仍持观望态度,主要原因是不知道这个课程到底应该怎么教,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适合中国特色,更有效地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事实上,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时间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目前还没能达成一致的结论。笔者多年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经过对IPP(S)教学模式的多次探索实验,通过三步教学法,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这一成果于2004年7月通过了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鉴定,我们又先后通过河南省教育厅教育规划“十五”重点课题、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等,加强了对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和理论研究,使这一教学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一、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①
关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依据不同的教育层次和学校类型,目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正在探索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课程模式和实践活动方式两个方面。
.1.从课程模式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综合性的课程模式。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课程,由多种类型的课程组合、构建而成。包括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课内外结合的科技活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课程;通过舆论导向、宣传媒介作用的环境课程;边学边做、学做结合的实践课程。把多种课程形式相结合,形成广义的课程模式。(2)单一性的课程模式。即开设一门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创业构思、创业计划和创业实施(或虚拟创业)等几个教学阶段完成教学任务。(3)课程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模式。是指一方面把学科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另一方面,把教學和研究结合起来,以课程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推动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例如,洛阳师范学院的“1+3创业教育教学与实践”模式(2004年7月通过了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鉴定)。
2.从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方式看,目前基本上有三种类型:一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能力为侧重点的非功利性创业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二是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为侧重点的功利性创业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教育学生如何创办企业,并为创业学生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三是综合性的创业教育模式,即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运用。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实施科技英才计划、创业基金,资助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创办公司提供创业资金和技术咨询,使学生创新成果走向产业化。
事实上,关于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究竟哪种模式好,哪种模式最有效,目前还没有定论。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仍在探索试验阶段,难以形成定论。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本身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之分,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因此,实施创业教育的模式和标准也不应该实行一刀切。根据教育部高教司“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各院校在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学校的层次、类型等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方案,力求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这样,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模式就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并且因学校的类型、层次、专业不同而各具特色。
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IPP(S)教学模式
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2002年的212万激增到2007年的495万,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超过社会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个)的半数。②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的共同努力。我校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2002年率先在全国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至今每个学期都开设两个教学班级,受益学生已超过3000人数。学生踊跃报名参加该课程学习,结合理论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并参与相关科研活动,不仅转变了就业观念,增强了自主创业的信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而且为课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创业教育课程还使学生明白了用知识创造未来的事业、开发新的市场或商机、以创业促进就业的道理,一个学生创业可以带动几个或更多的人就业,我校本科生就业率多年来在全省名列前茅。
IPP(S)教学模式是在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理论教学基础上,结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市场调查、社会实践等方法,分三个阶段完成的一个教学过程:构思创意(idea)→确定项目(project)→创业计划(plan)→创业战略实施(strategy)。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或愿意做到,多数学生完成前三步。通过一定课时量的学习、实践,使大学生逐步形成创业知识框架,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和能力,从一个缺乏创业精神、就业心理压力大的求职者,转变成一个具有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知识和基本创业能力的创业者(或潜在的创业者)。当然完成这个教学过程,达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但要真正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创业率,使更多的学生实施他们的创业战略目标,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努力,而且更需要在课堂之外构建起支持毕业生创业的外部环境,即学校建立支持学生创业的完善机制和政府强有力的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的贯彻落实。IPP(S)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分三个阶段进行:
1.构思创意。使学生了解创业的社会背景知识,尤其是知识经济、科技发展和朝阳产业,建立依靠知识和技术发展经济、开发新的行业和市场的创业意识,并建立以自己创业来带动社会就业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业素质,掌握创意的方法,学会构思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意。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一系列相关知识学习,明确了依靠知识、技术创业对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把自己从一个被动的求职者转变成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的创业者。由于在思想上播下了创业的“种子”,他们普遍会认为,大学生不应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创业知识、创意方法,激发大学生运用知识、技术和敢于拼搏、善于创造的灵感,他们普遍会充满创业的激情,积极、主动地进行市场调查,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与创业知识、创意方法相结合,构思出至少一个比较独特的创意。
2.创业项目。通过市场调查进一步获得市场需求信息,掌握创业机会分析的基本理论,对自己构思的创意进行评估、改进、筛选,提出并确定一个比较独特的、有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这一阶段的教学是建立在第一阶段教学效果的基础上的,要想达到比较满意的教学目的,必须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并能够按照要求获得阶段性成果。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学习一系列的市场机会评估理论和创业基本知识,理解一些世界著名创业理论家提出的创业理论和创业模型,分析知识型创业者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在掌握创业基本知识、认识知识及创业者在初次创业中的优势和弱点的基础上,懂得究竟什么样的创业项目才是真正值得开发的市场机会,选择什么样的创业项目才是适合自己的、并具有开发价值的创业项目,从而能够比较科学、理性地从所构思的众多的创意中进行项目选优,最终确定一个具有市场前景并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
3.创业计划或战略实施。通过学习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针对性强的案例教学与讨论,完成自己创业项目的创业计划设计,写出一份比较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在第三个阶段,学生以学习创业计划书的写作方法为重点,在前面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提出的创业项目(技术项目或服务项目),进一步学习市场预测、启动资金和盈亏平衡预测等知识和方法,针对创业计划书的结构和分项描述的特点,逐步完成一份比較完整的创业计划书。由于完成一份优秀的创业计划书写作和技术难度较大,且学生经验有限,鼓励学生组建不同专业、能力互补的创业团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开发项目计划内容对专业技术和能力的需要,自由选择团队成员,经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份比较规范的创业计划书。在这一阶段,所有学生必须经过写作一份创业计划书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其中有少部分打算自己创业的学生,由于他们提出的创业项目具有市场前景,并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因而在完成创业计划书和本课程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在积极准备和实施自己的创业战略,或打算将来实现自己的创业战略。
在相互紧密联系的三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精选教学内容,提炼教学方法和手段,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必须为达到教学任务和目标服务。经作者多年教学实验统计,通过三个阶段的教学,有98%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构思一个或多个创意,其中有约30%的学生创意比较新颖、独特,97%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提出的创业项目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一份比较完整的创业计划书,约18%的学生有过创业的经历,超过10%的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创办了自己的经济实体或明确表示毕业后自己创业,打算毕业后锻炼几年再自己创业的人数更多(注:该组数据仅为课程教学效果调查结果,不包括大学生毕业几年后再创业的人数)。
三、IPP(S)模式教学原理
就课程而言,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而创业教育课程则是为了实现高校的创业教育目标而开设的。为了实现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学目标,IPP(S)教学模式依据以下教学原理组织教学和开展教学活动:第一,课程必须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开发一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并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一定课时量的教育过程,才能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这一原理,该教学模式采取系统的理论教学、案例分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规定课时的学习,具备了基本知识结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二,课程必须经过一定教学时间的检验。作为一门高校开发的新课程,创业教育课程也“必须经过新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改进—再编订、实验、检验……这一连串活动过程。”③正是反复经历了这一系列的改进、检验、再编,才使课程内容更加充实,课程体系逐步趋向完善。第三,课程必须要有合理的序列。根据布鲁纳提出的课程序列原理,“学习过程中呈现教材要有合理的序列。……合理的序列需符合两条准则:一是各种不同序列的难易度应与学生的能力相当;二是序列的规定应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转化、迁移能力为目标。”④IPP(S)教学模式依据该课程序列原理,由易到难地安排教学环节和内容,使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总之,根据课程发展模式理论,我们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根据国内外先进的创业教育思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手段,经过多年反复的教学实验和检验,从而逐步形成了教学内容合理、教学方法可行、教学效果显著、适合中国大学生学习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本文属于2006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项目成果之一,教高[2006]102号。]
注释:
①刘沁玲.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
②李薇薇.破解就业难题,走自主创业之路[N].中国青年报,2006.12.6
③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896页
④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790页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经济与贸易系 河南洛阳 471022)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