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董其昌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q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精微之后之广大,才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我们现在尽不了精微,光想着至广大,这个广大是假的。
  中国山水画在近世所受批评颇多,比如四王、吴恽,当然,他们的批评有一定的合理性。四王吴恽的画确实有程式化的不足,但是他们有真正精彩的作品。这些山水画家追求的东西是什么呢?这是我今天要谈的一个内容,他们的传统是干、淡、白、清为主流。这个传统为主流是谁标榜出来的?就是明朝的董其昌,董其昌推出来的代表人物是什么人?就是“元四家”里的黄公望、倪瓒。王蒙不完全在他说的里面,王蒙是用浓墨、焦墨、渴笔。吴镇用水墨,也不见得在干、淡、渴、笔这一类。到吴门画派的沈周和文徵明及文氏一门,笔墨干淡,以书写的笔法作画,很少水墨淋漓之作,细笔文秀,所以大体也在南宗这一脉。
  所谓的南宗都是从生命出发,从人声出发,从心性出发来追求。在董其昌的理论里,南宗的人首先要求“烟云共养”,与自然美景有所共鸣,“故其人往往多寿”。其次是不能刻画谨细,他认为这个伤寿,所以要写意,万物取其大意。
  董其昌推崇的所谓南宗画派,以水墨一派为正宗,演变而为水墨淋漓为主,就是吴镇、石涛这一派。另外一支演变成四王和恽南田一派,淡、意、清、秀,董其昌尤其是这派代表。所谓的渴笔,是书画里的一个笔法,笔蘸了墨以后,不要反复蘸墨,一定要把笔用到不出墨为止,最后用干渴的笔与宣纸磨擦,形成比较苍茫的笔道,墨法偏淡。黄山及西南画派也大多是这一类,萧云从、戴本孝、札时标也可算作这一类。这一脉被认为是中国明清这一脉,被董其昌认为是从元以后的正脉。与它相对的就是所谓的水墨一派,水墨淋漓的这一派以烂漫、点写、挥洒为上。这两派的大相径庭,就是所谓做人有狂有狷。用笔比较吝啬,笔笔见笔,恪守书法用笔或者金石气息这样的画法,这是狷介一类。而狂放一路则是徐渭、石涛、吴镇这一类,这一派一直绵延到近现代傅抱石。
  南宗绘画,学界有人指出它是个伪命题,我不想去纠缠历史上的董其昌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伪命题。董其昌不是一个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也不是一个严谨的学者,董其昌是个艺术家和文人,他站在艺术家和文人的角度,主张了一种审美的趣味,这是肯定的。他主张的趣味是什么?更符合于中国人的写意的传统,庄禅的精神,庄与禅的形式。是他让中国六七百年来、三五百年来的绘画上下蠕动,在人类的艺术之林,在水域墨章的领域别有光环。宋代的邓春说,“画者文之及也”,黄宾虹说“文已至志、文以载道”,这是中国传统。中国人喜欢在有限的表现中,表达无限的关于生命、宇宙、人文的感悟。是感悟,不是循章摘矩的靠,考证之循,是义理、词章,而不是训诂。
  粗、湿、浓、黑这一脉,与干、淡、白、渴这一脉形成的两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表现的潮流,到今天看来,干、淡、白、渴这一脉日渐逝世,而水墨淋漓、大笔挥毫、粗笔写意,更加向外张狂的表现,已经在这个时代成为了主流。石涛开启了这样的风潮,纵横淋漓,纵横诙谐。但是要有石涛那样的艺术感受力,或者修养,或者天分也好。现在的人胆大,有心灵的那种张扬,于是尺幅越来越大,笔头越来越粗,这个大叫“傻大”。古人能在册页、扇面上英尺之间气象万千,今人已经很难做到了。
  尽精微之后之广大,才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我们现在尽不了精微,光想着至广大,这个广大是假的。我作为国民,小民,非常希望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大繁荣,我也更希望我们的山水画艺术,在回望南宗中找到这个时代最精彩的那一笔。最精彩的这一笔,一定是一个富有气质、品格、学养和思想的艺术家,才能在这个时代为中国的水墨,为中国的山水添上一笔。我认为中国文脉不绝如缕,就剩那么一缕。所谓南宗审美,代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积,着并不是说它最好,只是因为它是最中国的,是最民族的,是最本土的,它是一个传统。从艺术的本质来说,从艺术的高度来说,还是应该回望,包括南宗在内的这样的中国画。其实中国画的历史直接可以往上追,一直追到我们现在考古发现能知道的传统,不管是石器文化、玉器文化还是其他文化,都是中国画的背景,中国画的氛围,中国画的人文积淀,中国画的资源,善学者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本文由讲座内容整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