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i53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数学课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材是思维的内容,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概括思维、逻辑思维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把学生思维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原型启发,启动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掌握的原型知识入手,从学生思维水平的实际出发,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科学。各种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往往原型概念是所学新概念的基础或自然延伸,所学新概念又是后学概念的铺垫。如果学生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出现断层,必然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新知识时,要选准与新知识密切联系的原型知识,使学生知道每一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从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规律,理解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通过原型启发,启动思维,为将要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做好铺垫。在教学新知识时,利用原型启发,促进知识迁移,启动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要重点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数法则;讲“相遇问题”前,要着重弄清“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学习“小数除法法则”之前,要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确定目标,激发思维
  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只有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才有利于拓宽知识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迸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兴趣是求知的前提,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剌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究竟采取什么形式引入新课,揭示课题,激发思维,就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而定。一般情况下激发思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情趣引入法:就是创设兴趣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心态。
  2、承前引入法:就是以旧导新,通过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授内容。
  3、设疑引入法:就是设置一定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
  4、类比引入法:就是通过数据的类比或图形的类比,从而引入新授内容。
  5、讨论引入法:这种方法是师生通过简短的议论后,由教师揭示课题的方法。
  6、演示引入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具、学具的演示后揭示课题的方法。
  三、探索新知,发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所谓发展思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使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展开积极的思维。思维方向确定后,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力求尽快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思维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思维不可缺少的催化剂,思维训练能否达到要求,要看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展思维的艺术和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一般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尤其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因此在思维训练的方法上,要着眼于直观、形象富于艺术感染力,为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准备好20根小棒,提出“9加2等于几?”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和拿小棒来解决。引导学生从“2”里面拿l根放到“9”里面凑成“10”,再用10 1=11。这样反复几次练习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抽象出用凑10法来计算时要看大数,分小数,把大数凑成10,小数还有几,和就是十几。
  学生在手的触摸、眼的观察、脑的思考过程中,直观形象地促进了学生对9加几的理解,然后在师生讨论中抽象概括,形成规律。
  四、总结类化,深化思维
  课堂总结,是再现课堂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思路,概括要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头脑中已形成的概念更加清晰、明确、促进所学新知识纳入知识网络重新组建,在思维系统化、条理化基础上进行类化,深化学生的思维。
  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小学数学教材中呈现的各有关知识,往往是按照一个个知识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分散编排,最后才展现了知识块的全貌。教学时,要全面分析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前后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最后全面突破。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先教学分数乘整数,再教学一个数乘分数,最后教学分数乘分数。教师在教学最后一部分时,连续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分数乘整数、一个数乘分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三言两语,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串成线。通过这样的总结类化,深化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能从整体上掌握分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五、巧设练习,训练思维
  学生理解了知识,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并没有完结,还需要引导他们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智能网络结构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为了强化联系,深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使思维深刻化。除设计适量的基本题外,还应该抓住学生思维中最容易出错之处设计练习,以引发讨论,在讨论中发展深化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使练习达到最佳效果,达到真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常见的练习题型归纳起来,主要有区分题、对比题、逆变题、归纳题、拓展题、转化题、分解题等类型,教师针对所学内容,精心设计各种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敏捷、灵活、想象等良好的思维品质。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视课堂教学行的有效性;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当前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反映了课程改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降脂方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作用,通过健脾疏肝降脂方对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等方面的影响阐明其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为健脾疏肝降脂方在非
【摘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仍存在分组随意,分工不明;时机把握不当,盲目使用合作学习;合作次数过多,时间不够充足;学生缺乏合作,积极性不均衡;教师指导不够,评价不到位。合作学习虽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提倡和应用的,我们要在应用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对此予以改善,使其更好的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问题  小学数学合
【摘要】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调查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喜欢上体育课的人不  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减少。笔者认为重于课堂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参与的一门课程。  【关键词】个性发展主体意识创新能力  一、我认为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师生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全面的知识,现在人们进入误区,太注重考试成绩,忽略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知识既然被共识为人类认识的成果,那就可以以知识的表现形式为分类标准,将知识划分为认知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两大类。所谓认知性知识,是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知识;所谓操作性知识,则是具有典型的肢体操作特点的人类认识成果,它包括生产劳动技术、家务作业程式、体育音乐绘画雕塑的方法,其中,运动技术
期刊
【摘要】文章阐释了目前我国课间操的组织现状,分析了目前我国课间操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课间操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课间操广播体操  中小学课间操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活动,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学校内的一切活动都必然的是与教育有关,应该从教育的角度思考课间操的任务问题。教育的任务是育人,是在传承文化,传授知识、技术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任务,注重的是人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然而从课间操与教育的特点与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