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者的移动化趋势非常明显,生活为移动化和社交化模式所绑定,移动终端占据了所有消费者群体工作以外大部分的碎片时间。
十几年前,在Macworld数字世界博览会上发布第一代苹果手机时,乔布斯可能也难以真切地预见整个消费市场、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将发生什么巨大改变。
消费市场的颠覆
全球有67%的消费者更愿意用手机来完成零售交易,而全球有40%的人在网络上的社交比现实中的社交还要多。这样的数据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它和人们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情况差不多。“作为一个消费者,我的感触特别深,以前买电脑都去北京中关村,现在不光是电脑,手机、相机都在网上买,感觉京东商城、亚马逊直供的电子产品可能比中关村实体店的还可靠。而且用手机交易方便快捷,我都习惯了在电商的APP上下单,用支付宝支付了。”论坛的一位参与者直言,用手机消费大额产品已经成了习惯。
据统计,2010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为0.8亿台,而2013年已经快速增至5.8亿台,2016年预计将超过10亿台,中国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大国。埃森哲2014年6月发布的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城市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六成使用平板电脑。可见,智能终端已经高度渗入城市消费者的生活。
2014年中国网购市场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8万亿,增长48.7%。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2014年网购交易额大致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7%,年度线上渗透率首次突破10%。其中,移动端购物市场规模达到9297.1亿元,年增长率达到239.8%。
在PC端与移动端份额占比方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购物交易额在中国网购整体市场中占比33.0%,较2013年占比增长近19个百分点。预计2016年,消费者在移动端网购占比将超过PC端,成为中国网民网购的重要选择。
分析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民从PC端向移动端购物的倾斜、移动购物场景的完善、移动支付应用的推广、各电商企业移动端布局力度的加大,以及独立移动端平台的发展,均是中国移动购物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数字消费者的许多指标在全球都是领先的,比如花费在购物网站上的时间。据iRearch统计,中国消费者平均每个月花在零售网站上的时间是149.5分钟,远远高于亚太地区平均水平101.9分钟和全球平均水平79.5分钟。与此同时,2014年支付宝交易规模达到了38720亿元,在线旅游交易规模2204亿元。
看看中国数字时代消费者的特征吧:2.9亿微信活跃用户;3.9亿手机银行注册用户;7.12亿QQ空间活跃用户;超过400万人使用淘宝理财;智能手机平均上网时长4.7小时;人均月消耗WIFI流量1388兆;每日新增微博2億条;人均安装APP26个。而70%的数字消费者人均年收入超过4.5万元人民币。
由此产生的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消费市场:打的软件覆盖人群超过2300万;人均单日玩手机游戏13.8分钟;移动视频APP用户1.7亿人;微博日均覆盖8402万人;移动阅读用户4.9亿人。移动终端承担了娱乐、社交、资讯、阅读以及部分工作功能。
消费者的移动化趋势非常明显,生活为移动化和社交化模式所绑定,移动终端占据了所有消费者群体工作以外大部分的碎片时间。据调查,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中95%睡前要玩手机,80%睡觉时与手机同床,90%用手机看时间。
注意力之争
中国的数字消费者已形成多平台、多设备的消费习惯。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联网设备的多样化,都在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
根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消费者除了工作时使用的PC外,每周花在其他各个设备上的差别并不大。平均每周花在电脑上的时间是12.6小时、电视9.4小时、平板电脑8.3小时、智能手机7.2小时。互联网化终端也涌进了客厅,一半以上的消费者在观看电视的同时也在使用其他设备,电视“一家独大”的风光不再。
多屏互动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的情况已非常普遍,看似是硬件上的转移,从另一方面看,和广告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的是社交网络。口碑、点评、朋友圈推荐,已经是很多消费者选择品牌的首要参考。
“朋友约着出去吃饭,我们一般都是在大众点评网上选餐厅,看看大家的评分再决定去哪儿吃,然后把链接发给朋友或者发到群里。不看点评直接去一个地方吃饭,总觉得心里没底儿。”一位80后的消费者表示,“朋友圈里也会有人分享‘北京十大烤串’、‘京城十家隐秘的餐厅’之类的链接,有时候我也会去尝试。看电影之前,一定要先上豆瓣或者时光网查评分,再决定要不要去看这个片子。朋友圈里也经常有朋友晒各种吃穿用度的消费体验。相比于广告,我还是比较相信朋友们的推荐。”
在数字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分散且不易引导,对于品牌商的挑战与日俱增。
十几年前,在Macworld数字世界博览会上发布第一代苹果手机时,乔布斯可能也难以真切地预见整个消费市场、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将发生什么巨大改变。
消费市场的颠覆
全球有67%的消费者更愿意用手机来完成零售交易,而全球有40%的人在网络上的社交比现实中的社交还要多。这样的数据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它和人们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情况差不多。“作为一个消费者,我的感触特别深,以前买电脑都去北京中关村,现在不光是电脑,手机、相机都在网上买,感觉京东商城、亚马逊直供的电子产品可能比中关村实体店的还可靠。而且用手机交易方便快捷,我都习惯了在电商的APP上下单,用支付宝支付了。”论坛的一位参与者直言,用手机消费大额产品已经成了习惯。
据统计,2010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为0.8亿台,而2013年已经快速增至5.8亿台,2016年预计将超过10亿台,中国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大国。埃森哲2014年6月发布的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城市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六成使用平板电脑。可见,智能终端已经高度渗入城市消费者的生活。
2014年中国网购市场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8万亿,增长48.7%。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2014年网购交易额大致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7%,年度线上渗透率首次突破10%。其中,移动端购物市场规模达到9297.1亿元,年增长率达到239.8%。
在PC端与移动端份额占比方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购物交易额在中国网购整体市场中占比33.0%,较2013年占比增长近19个百分点。预计2016年,消费者在移动端网购占比将超过PC端,成为中国网民网购的重要选择。
分析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民从PC端向移动端购物的倾斜、移动购物场景的完善、移动支付应用的推广、各电商企业移动端布局力度的加大,以及独立移动端平台的发展,均是中国移动购物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数字消费者的许多指标在全球都是领先的,比如花费在购物网站上的时间。据iRearch统计,中国消费者平均每个月花在零售网站上的时间是149.5分钟,远远高于亚太地区平均水平101.9分钟和全球平均水平79.5分钟。与此同时,2014年支付宝交易规模达到了38720亿元,在线旅游交易规模2204亿元。
看看中国数字时代消费者的特征吧:2.9亿微信活跃用户;3.9亿手机银行注册用户;7.12亿QQ空间活跃用户;超过400万人使用淘宝理财;智能手机平均上网时长4.7小时;人均月消耗WIFI流量1388兆;每日新增微博2億条;人均安装APP26个。而70%的数字消费者人均年收入超过4.5万元人民币。
由此产生的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消费市场:打的软件覆盖人群超过2300万;人均单日玩手机游戏13.8分钟;移动视频APP用户1.7亿人;微博日均覆盖8402万人;移动阅读用户4.9亿人。移动终端承担了娱乐、社交、资讯、阅读以及部分工作功能。
消费者的移动化趋势非常明显,生活为移动化和社交化模式所绑定,移动终端占据了所有消费者群体工作以外大部分的碎片时间。据调查,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中95%睡前要玩手机,80%睡觉时与手机同床,90%用手机看时间。
注意力之争
中国的数字消费者已形成多平台、多设备的消费习惯。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联网设备的多样化,都在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
根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消费者除了工作时使用的PC外,每周花在其他各个设备上的差别并不大。平均每周花在电脑上的时间是12.6小时、电视9.4小时、平板电脑8.3小时、智能手机7.2小时。互联网化终端也涌进了客厅,一半以上的消费者在观看电视的同时也在使用其他设备,电视“一家独大”的风光不再。
多屏互动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的情况已非常普遍,看似是硬件上的转移,从另一方面看,和广告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的是社交网络。口碑、点评、朋友圈推荐,已经是很多消费者选择品牌的首要参考。
“朋友约着出去吃饭,我们一般都是在大众点评网上选餐厅,看看大家的评分再决定去哪儿吃,然后把链接发给朋友或者发到群里。不看点评直接去一个地方吃饭,总觉得心里没底儿。”一位80后的消费者表示,“朋友圈里也会有人分享‘北京十大烤串’、‘京城十家隐秘的餐厅’之类的链接,有时候我也会去尝试。看电影之前,一定要先上豆瓣或者时光网查评分,再决定要不要去看这个片子。朋友圈里也经常有朋友晒各种吃穿用度的消费体验。相比于广告,我还是比较相信朋友们的推荐。”
在数字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分散且不易引导,对于品牌商的挑战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