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于1990年去世,如今已渐行渐远,但他对中国哲学的非凡建树、谨严的治学精神、执着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却是后代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他的女儿宗璞年逾八十,不辞劳累,集结旧作新章,玉成此书,以告诉读者一位真实的冯友兰先生。本文摘自该书。
父亲是教育家
父亲一生有三方面的贡献,一是写出了第一部完整的、用现代逻辑方法的中国哲学史,是这个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二是建立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第三他是一位教育家。很多人对这点不熟悉。我想着重讲一讲。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学校。
他从美国留学回来,担任中州大学哲学系主任、文科主任。中州大学是新建的,河南历史上第一所大学。1925年校务主任离职,父亲主动向校长要求接任,他说,“我刚从国外回来,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前途,可选择的前途有两个:一是事功,一是学术。我在事功方面抱负不大,只想办一个好大学,所以需要指挥全局的权力。否则,我就要走学术研究的路子,那就要离开开封,去一个学术文化中心”。校长没有答应,但对他的直言很赞赏。父亲当年8月就去了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后来1930年河南中山大学(即中州大学)再聘他为校长,但他“已经在清华找到安身立命之地”,没有去。
父亲很爱护学生。他曾说在学潮中,学校负行政责任的人是政府任命的,不可能公开站在学生一边,但和学生又有师生关系,爱护学生是当然。所以只能中立,希望学生不要罢课。这一态度与蔡元培、梅贻琦都是一样的。国民党军警迫害的学生只要信得过他,到家里来隐蔽,他都尽力掩护,从不问他们姓名。他保释和掩护过的学生有黄诚、姚依林等。
他认为大学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器”。器是供人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供人使用,技术学校就能做到。大学则是培养完整灵魂的人,有清楚的脑子和热烈的心,有自己辨别事物的能力,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对已往及现在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欣赏。
下面说些杂事。我几十年在他身边,身兼数职,秘书、管家、门房、护士兼跑堂。他的脑子很好使,什么都记着。平时看起来完全不问家事,但会突然提醒我:“明天该订牛奶了。”i945年祖母去世,父亲回家奔丧,县长来家拜望,父亲不送,而家里旧亲友来,都送到大门。乡里一时传为美谈。1948年他从美国带回一个冰箱,在清华是唯一的,大概全北京城也不多。得知校医院需要,当即就捐了。
父亲喜酒,但从不多饮。31岁时曾和另三位先生,一夜喝了12斤花雕,这是少有的豪放了。抗战初期,西南联大几个教师从长沙赴昆明,过镇南关时,父亲的手臂触到城墙骨折。金岳霖对我说,司机警告大家,要过城门了,不要把手放到窗外。别人都照办,只有我父亲开始考虑,为什么不能放车外,放和不放的区别何在,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何在,还没考虑完,就骨折了。
父亲很幸福
张岱年先生说,我父亲做学问的条件没人能比,他一辈子没买过菜。我们家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父亲在家里万事不管不问。父母像一个人分成两半,一半专管做学问,一半料理家事,配合得天衣无缝。
父亲的一生除晚年受批判、受攻击以外,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家庭幸福,高寿,要做的事基本上都做完了。他说他一生得力于三个女子:他母亲吴清芝太夫人,我母亲任载坤先生,还有我。写了首打油诗:“早岁读书赖慈母,中年事业有贤妻。晚来又得女儿孝,扶我云天万里飞。”其实我持家不行,做饭菜没法跟母亲比。
外祖父任芝铭公是光绪年间的举人,同盟会成员,一辈子忧国忧民,浮夸风盛行时,河南饿死人很厉害,他有机会就说,到了北京更要说。不知道是否有点作用。
母亲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当时是女子的最高学府。我在清华附小读到三四年级,抗战了,有一年没读书,到了昆明后接着上学,等于跳了一级,功课跟不上,母亲就辅导我,鸡兔同笼四则题等,都是母亲教的。母亲的手很巧,很会做面食。朱自清曾警告别人,冯家的炸酱面好吃,但不可多吃,否则会胀得难受。家里一日三餐、四季衣服、孩子教养、亲友往来,都是母亲一手操持。小学布置作文《我的家庭》,我写:“一个家没有母亲是不行的。母亲是春天,是太阳。至于有没有父亲,并不重要。”
西南联大在昆明时,大家在困难环境中互相帮助。王力夫人的头生儿子,是母亲接生的。王夫人夏蔚霞告诉我,王先生进城上课去了,她要临产,差人去请冯太太,冯先生也来了。后来是母亲抱着她坐了一夜,第二天孩子才落地。
我们家其实没过几天好日子。父亲一生最幸福的日子是在清华园。30年代,工字厅西南侧有三栋房子,甲乙丙三所。梅校长住甲所,我家住乙所。后来到昆明,生活非常苦。抗战后期通货膨胀,什么都值钱,就是钱不值钱。一个月的工资有几百万,不到半个月就用完了。联大教师组织了一个合作社,公开卖文、卖字、卖图章。父亲卖字,可是生意不好,从来就没开过张。倒是家旁边有个小学,母亲就在院里弄个油锅炸麻花。我帮母亲操持家务。
三年困难时期,邓颖超送给母亲一包花生米,就算是好东西了。当时有“糖豆干部”、“肉蛋干部”的说法,比如十七级以上的干部有糖豆,什么级别的补贴什么。炒个白菜也是好的。改革开放后我去外面买菜,看到那么多品种,高兴得不得了,没有经过的人都不能理解。那些日子,都是靠母亲精打细算熬过来的。
1977年,母亲突然吐血,送到医院,都爱理不理的,有个女医生还说,“都83了,还治什么治!我还活不到这岁数呢”。有一次,母亲昏迷中突然说:“要挤水,要挤水。”我问她什么挤水,她说,白菜做馅要挤水。我的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
父亲很委屈
这些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想怎么说就能怎么说,不用负责任的,这是“文革”遗风。很多不实之词,加在父亲头上,有些是无中生有,有些是深文周纳。
先说和江青的关系。我们不认得江青,她曾到地震棚来看望我父亲,是周培源先生和北大党委陪同的,大家都认为她代表毛主席,数百学生聚集高喊毛主席万岁。可见大家都是这么看的。北大学生喊“毛主席万岁”,第二天党委就让他表态,当时随便什么事都要表态,不可能不表态的,感谢主席的关怀,来看望大家。这个就变成我父亲的一个罪状,我觉得他太可怜了。
进“梁效”也是北大党委来调动的,这是组织调动,能不去吗?不仅我父亲,其他“梁效”的人,大家也应该理解。一来没法拒绝,二来那时候认为是党的信任,很光荣的。至于江青在党内篡了权,这些老先生们能知道吗?何兆武在《上学记》里面又说父亲写诗吹捧江青,“争说高祖功业大,端赖吕后智谋多”。我请教该诗见于何处,何先生查不出来,承认自己记错了。
如果说父亲有什么错的话,他的缺点就是过于信任了,一个哲学家不应该像老百姓那样,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人们可以这样要求他,但请注意,那个时代惨状的出现,是长期“思想改造”的结果。
1949年以后父亲一直就在被改造中,是最大的改造对象,因为他有思想。张岱年就说过,冯先生地位特殊,不仅没有“言而当”的自由,甚至没有“默而当”的自由。
“文革”中,父亲已经71岁了,天天有人冲来抄家,搬把凳子搁院子里,要父亲站在上面。家里贴满了打倒他的标语大字报,铺天盖地,到处贴封条。衣服都封起来了,天冷了,封条不敢拆,父亲就披条麻袋御寒。他的输尿管不通,腰上挂着尿瓶,被拉去批斗,打倒在地。游街时连连跌跟头,还是要继续走。为了斗他,甚至成立了批冯联络站。
1973年批林批孔时,父亲在哲学系例行的政治学习会上发言。他参加“批孔”,有其内在原因,20年代,父亲在《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中,就对孔子提出过批评,这是学术问题。而当时批孔来势凶猛,黑云压城城欲摧,父亲被放在铁板上烤,他想脱身——不是追求什么,而是逃脱被烤。他已经快80了,要留着时间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再关进牛棚,就没有出来的日子了。
他要把《新编》写完,那是他最大的心愿,他有他的使命感。我想我们会越来越明白。
父亲是教育家
父亲一生有三方面的贡献,一是写出了第一部完整的、用现代逻辑方法的中国哲学史,是这个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二是建立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第三他是一位教育家。很多人对这点不熟悉。我想着重讲一讲。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学校。
他从美国留学回来,担任中州大学哲学系主任、文科主任。中州大学是新建的,河南历史上第一所大学。1925年校务主任离职,父亲主动向校长要求接任,他说,“我刚从国外回来,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前途,可选择的前途有两个:一是事功,一是学术。我在事功方面抱负不大,只想办一个好大学,所以需要指挥全局的权力。否则,我就要走学术研究的路子,那就要离开开封,去一个学术文化中心”。校长没有答应,但对他的直言很赞赏。父亲当年8月就去了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后来1930年河南中山大学(即中州大学)再聘他为校长,但他“已经在清华找到安身立命之地”,没有去。
父亲很爱护学生。他曾说在学潮中,学校负行政责任的人是政府任命的,不可能公开站在学生一边,但和学生又有师生关系,爱护学生是当然。所以只能中立,希望学生不要罢课。这一态度与蔡元培、梅贻琦都是一样的。国民党军警迫害的学生只要信得过他,到家里来隐蔽,他都尽力掩护,从不问他们姓名。他保释和掩护过的学生有黄诚、姚依林等。
他认为大学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器”。器是供人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供人使用,技术学校就能做到。大学则是培养完整灵魂的人,有清楚的脑子和热烈的心,有自己辨别事物的能力,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对已往及现在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欣赏。
下面说些杂事。我几十年在他身边,身兼数职,秘书、管家、门房、护士兼跑堂。他的脑子很好使,什么都记着。平时看起来完全不问家事,但会突然提醒我:“明天该订牛奶了。”i945年祖母去世,父亲回家奔丧,县长来家拜望,父亲不送,而家里旧亲友来,都送到大门。乡里一时传为美谈。1948年他从美国带回一个冰箱,在清华是唯一的,大概全北京城也不多。得知校医院需要,当即就捐了。
父亲喜酒,但从不多饮。31岁时曾和另三位先生,一夜喝了12斤花雕,这是少有的豪放了。抗战初期,西南联大几个教师从长沙赴昆明,过镇南关时,父亲的手臂触到城墙骨折。金岳霖对我说,司机警告大家,要过城门了,不要把手放到窗外。别人都照办,只有我父亲开始考虑,为什么不能放车外,放和不放的区别何在,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何在,还没考虑完,就骨折了。
父亲很幸福
张岱年先生说,我父亲做学问的条件没人能比,他一辈子没买过菜。我们家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父亲在家里万事不管不问。父母像一个人分成两半,一半专管做学问,一半料理家事,配合得天衣无缝。
父亲的一生除晚年受批判、受攻击以外,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家庭幸福,高寿,要做的事基本上都做完了。他说他一生得力于三个女子:他母亲吴清芝太夫人,我母亲任载坤先生,还有我。写了首打油诗:“早岁读书赖慈母,中年事业有贤妻。晚来又得女儿孝,扶我云天万里飞。”其实我持家不行,做饭菜没法跟母亲比。
外祖父任芝铭公是光绪年间的举人,同盟会成员,一辈子忧国忧民,浮夸风盛行时,河南饿死人很厉害,他有机会就说,到了北京更要说。不知道是否有点作用。
母亲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当时是女子的最高学府。我在清华附小读到三四年级,抗战了,有一年没读书,到了昆明后接着上学,等于跳了一级,功课跟不上,母亲就辅导我,鸡兔同笼四则题等,都是母亲教的。母亲的手很巧,很会做面食。朱自清曾警告别人,冯家的炸酱面好吃,但不可多吃,否则会胀得难受。家里一日三餐、四季衣服、孩子教养、亲友往来,都是母亲一手操持。小学布置作文《我的家庭》,我写:“一个家没有母亲是不行的。母亲是春天,是太阳。至于有没有父亲,并不重要。”
西南联大在昆明时,大家在困难环境中互相帮助。王力夫人的头生儿子,是母亲接生的。王夫人夏蔚霞告诉我,王先生进城上课去了,她要临产,差人去请冯太太,冯先生也来了。后来是母亲抱着她坐了一夜,第二天孩子才落地。
我们家其实没过几天好日子。父亲一生最幸福的日子是在清华园。30年代,工字厅西南侧有三栋房子,甲乙丙三所。梅校长住甲所,我家住乙所。后来到昆明,生活非常苦。抗战后期通货膨胀,什么都值钱,就是钱不值钱。一个月的工资有几百万,不到半个月就用完了。联大教师组织了一个合作社,公开卖文、卖字、卖图章。父亲卖字,可是生意不好,从来就没开过张。倒是家旁边有个小学,母亲就在院里弄个油锅炸麻花。我帮母亲操持家务。
三年困难时期,邓颖超送给母亲一包花生米,就算是好东西了。当时有“糖豆干部”、“肉蛋干部”的说法,比如十七级以上的干部有糖豆,什么级别的补贴什么。炒个白菜也是好的。改革开放后我去外面买菜,看到那么多品种,高兴得不得了,没有经过的人都不能理解。那些日子,都是靠母亲精打细算熬过来的。
1977年,母亲突然吐血,送到医院,都爱理不理的,有个女医生还说,“都83了,还治什么治!我还活不到这岁数呢”。有一次,母亲昏迷中突然说:“要挤水,要挤水。”我问她什么挤水,她说,白菜做馅要挤水。我的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
父亲很委屈
这些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想怎么说就能怎么说,不用负责任的,这是“文革”遗风。很多不实之词,加在父亲头上,有些是无中生有,有些是深文周纳。
先说和江青的关系。我们不认得江青,她曾到地震棚来看望我父亲,是周培源先生和北大党委陪同的,大家都认为她代表毛主席,数百学生聚集高喊毛主席万岁。可见大家都是这么看的。北大学生喊“毛主席万岁”,第二天党委就让他表态,当时随便什么事都要表态,不可能不表态的,感谢主席的关怀,来看望大家。这个就变成我父亲的一个罪状,我觉得他太可怜了。
进“梁效”也是北大党委来调动的,这是组织调动,能不去吗?不仅我父亲,其他“梁效”的人,大家也应该理解。一来没法拒绝,二来那时候认为是党的信任,很光荣的。至于江青在党内篡了权,这些老先生们能知道吗?何兆武在《上学记》里面又说父亲写诗吹捧江青,“争说高祖功业大,端赖吕后智谋多”。我请教该诗见于何处,何先生查不出来,承认自己记错了。
如果说父亲有什么错的话,他的缺点就是过于信任了,一个哲学家不应该像老百姓那样,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人们可以这样要求他,但请注意,那个时代惨状的出现,是长期“思想改造”的结果。
1949年以后父亲一直就在被改造中,是最大的改造对象,因为他有思想。张岱年就说过,冯先生地位特殊,不仅没有“言而当”的自由,甚至没有“默而当”的自由。
“文革”中,父亲已经71岁了,天天有人冲来抄家,搬把凳子搁院子里,要父亲站在上面。家里贴满了打倒他的标语大字报,铺天盖地,到处贴封条。衣服都封起来了,天冷了,封条不敢拆,父亲就披条麻袋御寒。他的输尿管不通,腰上挂着尿瓶,被拉去批斗,打倒在地。游街时连连跌跟头,还是要继续走。为了斗他,甚至成立了批冯联络站。
1973年批林批孔时,父亲在哲学系例行的政治学习会上发言。他参加“批孔”,有其内在原因,20年代,父亲在《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中,就对孔子提出过批评,这是学术问题。而当时批孔来势凶猛,黑云压城城欲摧,父亲被放在铁板上烤,他想脱身——不是追求什么,而是逃脱被烤。他已经快80了,要留着时间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再关进牛棚,就没有出来的日子了。
他要把《新编》写完,那是他最大的心愿,他有他的使命感。我想我们会越来越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