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商鞅与法治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cher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历朝历代的中国百姓在眼界上存在哪七种偏失?
  其实论及眼界的偏失,归根结底就跟人性有关。不单是中国的老百姓们,西方的所谓“理性公民”也一样,否则古斯塔夫•勒庞所描绘的“乌合之众”,就无从谈起。
  具体的来说,人的眼界和性格常常出现七种“偏失”:
  1.察誉有偏颇之缪——相信别人舆论甚于自己的见闻,又加上爱憎之情,就易出现先入为主的看法,还深信不疑。一个人的赞誉要通过上、中、下三层判断。如果这人忠实,则上层提拔他,中层认可他,下层推举他。如果不是这样,定会有人诋毁他。当然,也存在结党营私获得一致好评;特例不群,保持中立获得坏评的。所以,假有奇才,就不是普通人能够发现的了。
  2.接物有爱恶之惑——为什么有时候亲恶嫌善?因为恶人虽恶,但总有可称道之点,如果这点正好顺达自己了的长处,不知不觉中产生好感,忘记了他的坏处。善人虽善,但也有缺点,如果这个缺点正好掩抑了自己的长处,或者因其长处而己短,潜意识中就会厌恶他,忘了他的善处。这就是被爱恶之情所惑。
  3.度心有大小之误——志大方能担重任,心细才能少干后悔事。像周文王“小心翼翼,不大声以色”,不张扬外表来提高自己(前提是当王了,这方式才有效)。心小志大,圣贤之伦;心大志大,豪杰之隽;心大志小,傲荡之类;心小志小,拘懦之人。一般人看人,易轻视细心谨慎,而过分赞赏志向远大。
  4. 品质有早晚之疑——智力早熟者悟性易发掘而反映迅速,大器晚成者见识独特而舒缓稳迟。成年后的品质可追溯到童年,文采华丽来源于词汇丰富,能言善辩始于伶牙俐齿,仁爱之举出于慈善体恤,大方济人发于慷慨好施,谨慎起于畏惧,清正廉洁起于不乱拿别人东西。
  5.变类有同体之嫌——人有自我展现,获得认可的欲望。能够认可自己才能的,莫过于同类型的人。因此,偏材之人和同类型的人友爱赞誉,相反类型的憎恶诋毁,不同也不反的类型,不予关注。究其本质,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对方错误而已。
  和同一类型人交往,开始互相赞誉。等到二人名声旗鼓相当时,很少有人愿甘居人下。因此,性情相同而才能悬殊的人,能相互援助依赖;性情相同而才能势均力敌的人,则相互竞争。
  6. 论材有申压之诡——人所处情势有两种:伸张,富贵而通达;压抑,贫贱而困窘。材质大致相同的人,如果得到他人的赞助,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并获得成功;相反,因世俗的私心偏见而受到压抑的,就会稍逊一筹。普通人的观察,只以成败论才能,忽略情势申压的因素。
  7. 观奇有二尤之失——“尤妙”之人,精华内含,不粉饰外在姿态;“尤虚”之人,豪言状语,风姿瑰奇,内在则相反。如急于猎奇才,就做不到用精深的眼光来探测性情内部,明晰真“尤”。或以貌取人,或把直率当浮夸,或将精巧的伪装误认为真实。一般人重视的自己在乎的才能,而忽略了人才自身独特的优势。
  由于这七种偏失,在历史上被“黑白错认”的官员恒河沙数。为官廉洁,任人唯贤,死后家无余财的郑当时,因为“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被百姓误解为“首鼠两端”的小人;“廉平乡正,治民异等”的尹翁归,却因引义慷慨、克己奉公,被乡里骂作暗置私产,抠门小气,更被普通商户诋毁为“威福由己,蠹政害民”;孔奋遭王莽之乱,与老母和幼弟到河西地区躲避兵乱。东汉建武五年,任河西大将军窦融官署议曹掾,宁姑臧长。任职四年,虽在富庶地区为官,财产却无所增,竟为时人所笑;“雅亮公正,在官清恪”的毛玠,被人贬驳为“外君子而内小人”;被明帝誉为“枢机大臣,王室之佐”的司马芝,一心为民请命,只因为奸官邓飏的几句造谣,便被全城大多数的百姓当作“柔性成奸,城府极深”;最悲惨的是袁公崇焕,忠心报国,歃血边关,却落得个被京畿百姓人人分食,死无全尸的下场!
  渎乱人伦,霸占侄女的开济,因为宰杀驸马欧阳纶的事迹,反被时人认为“正直无私,为民请命”,直至陶垕仲冒死举报,方才下狱;唐德宗时期的节度使李全略,贪财敛货,谋害忠良,却因为出手阔绰,爱行赏赐被百姓赞为“豪爽大方,有帝王器”;趋奉上意,排斥异己的张汤,却因为善于“卖直取忠”,被百姓盛誉再三;虚伪狡诈,妄行不法的宦官赵忠,只花了区区百两黄金,就得到了号称民意的“万民伞”;投敌叛国,逼妻为妓的钱谦益,反被扣上了“博学鸿儒”的美称。
  无怪乎《反经》会说:“世间的善恶,是不容易了解的。如果不是聪慧之人,是分辨不出善与恶的界限的。为什么呢?文章被军人嗤笑,不一定就不好;被扬雄、司马迁所嗤笑,那才是真的不好呢!大臣被桀、纣否定,不一定真的愚蠢,必须被尧,舜否定,才是真的愚蠢。世俗的毁谤与赞誉不值得相信。人常说:夜里不出门,怎知有夜行人?太公说:“智慧与众人相同的人,不能做人的老师;技艺与众人相同的人,不能做一流的的匠人。”
  老子说:“凡夫俗子听到‘大道’时,就会哈哈大笑,如果他不大笑,就不是‘道’了。”所以说,常人所嘲笑的,正是圣人所重视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千真万确是这样啊!
  参照现在最古老的中国政治原典《尚书》(包括传世的《逸周书》,先秦亦属《尚书》类作品),我们知道,至少从周朝开始,中国的先贤就注意到政治不能“民为主”,而要有“民之主”,所以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民主的本来意义就是“为普通人民负责任的国家领袖”的意思。为什么我们的先贤会有这样的认识呢?这不是出于他们的愚昧或无知,而是出于他们对于人性和社会心理的深度认知。
  我们的先贤认为,政治系统是高度复杂的,普通民众根本无法进行治理。人民没有自己治理自己的能力,国家治理需要有实际领导经验的精英。有时民众甚至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故有“民不可与虑始”一说。
  二,商鞅的伟大在于完善了西周以来的社会功勋制
  看看我们现在的时代,从网络宣传到军工企业,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中,太多的人人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等待他们的却常常是“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占据权力的太多是碌碌无为的官僚,占据媒体的太多是奢侈且无耻的明星——这样的社会,怎能不文恬武嬉呢?!
  以史为鉴,既然民主化(无论是党内民主化还是社会民主化)并不能作为完善干部选拔制度的基本方向,那么干部选拔制度的改革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呢?笔者认为,关键在符合中国文化、国情的制度创新——特别需要借鉴中国最强盛时代秦汉的社会功勋制(史家也称功次制度)。
  一个时代的强大绝对不是凭空而来的,必有其制度原因。秦汉强大(不仅是文化上,还包括工业、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汉承秦制,数百年坚持功勋制度,即根据一个人对社会国家贡献的大小决定其职位——当时主要以爵位的形式体现。
  从上个世纪出土的大量秦汉法律政治文献、档案中我们看到,当时最基本的干部选拔制度就是功勋制,具体包括军功和事功两个方面,军功主要针军人和战时,而事功则主要针对文官和和平时期。
  在功勋制具体运作过程中,从抓捕罪犯到漆器生产再到工作时间,一切社会生活都被量化了,并以此为标准衡量官员和普通民众的社会贡献,再依据这种贡献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奖善罚恶、废庸立贤。
  就是这样一种制度,使人人产生“万里觅封侯”的激情,激发了整个社会的活力。官员尽职,人民尽力。因为官员不尽职,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甚至腐败坠落,其结果就是被降职或淘汰,秦汉的辉煌正是建立在这一伟大的基础之上。这也是“商鞅能令政必行”的重要制度原因。
  
其他文献
《上海市志·交通运输分志·港口卷(1978-2010)》《秦皇岛港口志(1996-2005)》均是首轮港口专业志的续志,具备同类可比性.本文就这两志的编纂体例、价值取向、编纂特色作比较
1基本生产情况  6月,全国饲料产量环比继续保持增长,同比仍小幅下降。据我部重点跟踪的180家饲料企业统计数据显示,饲料总产量环比增长2.8%,同比下降3.1%。从品种看,肉禽饲料、
一、党代会常任制试点rn1、试点背景rn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就作出了“中共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这样一个决定,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施.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保
2014年6月,主要饲料原料价格环比中,除麦麸价格下降外,其他原料价格均有所上涨。在维生素类产品中,维生素E环比持平,维生素A和维生素D均环比上涨。矿物质类产品价格均不同程度下跌
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建立的相关模型,尝试从数理模型分析各省份如何协调内贸与外贸的关系。
创业“宅男”痴迷网络交友明昕今年32岁,在计算机公司上班。因为与同事相处不融洽,对工作有些倦怠,他经常迟到早退,公司已多次警告他若再不改进,就卷铺盖走人。明昕的父亲早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其实我更觉得是女生开始关注到自己的形象了,开始在以自己做试验田怎么把自己打扮的让人眼前一亮。处在这个年龄,我也有了这种小小的改变,也许化妆品对于多数女生来说都是一面仙境,宛如魔术般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丑而美。难怪人们常说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了。只需提前准备十分钟就可以让自己精神焕发神采奕奕。所以想来想去拥有一个自己创作的化妆品品牌是件很美妙的事情,伊粟美就此诞生了。  
在2009年4月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09)上,日本的金属加工综合机械设备制造商天田(AMADA)公司不仅带来了融合最新加工技术理念的先进设备,同时还将其在生产
新四军与日军之间的经济战,是新四军对敌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日军“以战养战”侵华政策的失败,客观上就宣告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必然失败。 The economic war between the New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志书人民政协篇章是志书政治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