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对常规尿检结果的整合分类和患有肾病患者的病理损伤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为患者的临床确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来我院肾内科进行肾病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常规的尿液检查,将其常规尿检查结果与患者确诊的肾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两者诊断结果之间的符合率。结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62例患者中有58例患者经过常规尿检结果分析显示肾组织的病理改变,肾病得到确诊,常规尿检结果和肾组织的病例诊断之间的符合率高达93.55%。结论: 对患有肾病的患者进行常规的尿检之后,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整合分类,可以准确地判断肾病患者的病理损伤程度,从而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临床上治疗该类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
关键词: 常规尿检验;整合分类;肾疾病患者;病理损伤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63-02
在临床上患有肾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血尿以及蛋白尿等,目前临床上对患有肾疾病的患者进行诊断的一项基本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常规尿检查,其可以在肾脏病变的早期检查出蛋白尿以及尿液中沉渣的有性成分[1]。在以往,有部分临床专家把尿常规检查比喻为对肾脏进行直接窥视的窗口。随着临床肾活检技术的不断开展以及完善,肾活检已经被公认为是对肾病患者进行诊断的一项金标准。但是肾活检是一项侵入性的检查对患者的身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而且其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能否根据常规尿检的结果对肾病患者病理改变的初步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来我院肾内科进行肾病治疗的62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常规尿检结果与患者肾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来我院肾内科进行肾病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36例,女性26例;其中年龄最小的22岁,年龄最大的69岁,平均年龄为46.5岁;其中病程最短的为5个月,病程最长的为9年,平均病程为3.6年。所有患者都经过肾活检检查确诊了肾病理的改变类型,其中肾小球增殖性病变的有34例,肾小球非增殖性病变的有20例,小管间质损伤的有8例。被选入研究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理分型等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在肾活检当天留取62例患者的晨尿,按照尿检的常规处理新鲜的尿液标本,取10ml标本尿液在1500 r/min离心机离心5分钟,离心结束后取出上层清液,待离心沉渣混匀后取出200uL放置于载玻片上,加上盖玻片规格为18mm×8mm,在显微镜下对沉渣中的细胞、结晶、管型以及微生物等进行辨别。同时使用联苯三酚红法检测患者晨尿中的蛋白总量。对常规尿检结果以及患者确诊的肾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两种诊断结果之间的符合率。
1.3 观察指标:显微镜检查尿沉渣主要是由两个人同时进行检查,取检查结果的平均值。尿沉渣在显微镜下的表现主要分为四种:①没有或者有少量细胞,没有或者有透明、细颗粒管型;②明显的血尿、多细胞、多管型;③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核细胞管型;④其他特殊细胞、结晶以及微生物等。通过在显微镜检查尿沉渣结果的基础之上,再对其进行尿蛋白的定量,对常规尿检查的结果整合分类之后,将尿检分为三大类:I类:沉渣多细胞,蛋白尿,多管型;1I类:蛋白尿,沉渣少细胞;Ⅲ类:少量尿蛋白,有核细胞管型,透明或者颗粒管型内镶嵌单个核细胞。
2 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通过研究可以发现,62例患者中有58例患者经过常规尿检结果分析显示肾组织的病理改变,肾病得到确诊,常规尿检结果和肾组织的病例诊断之间的符合率高达93.55%。6例患者因为IgA肾炎不能使用常规尿检检出结果。其中尿检结果为I型加或不加Ⅲ型,肾病理呈现肾小球增殖性病变,伴有小管间质损伤,诊断的符合率为91.9%;尿检为Ⅱ型加或不加Ⅲ型,肾病理呈现肾小球的非增殖性病变,伴或不伴小管间质损伤,诊断的符合率为88.6%;尿检结果为Ⅲ型,肾病理呈现小管间质的损伤,诊断的符合率为100%。患者常规的尿液检查整合分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肾病的病理损伤状况。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我国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逐渐增大,肾病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也在迅速上升。早期的确诊对于肾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操作技能也在快速提高,经皮肾活检技术可以直接观察肾脏病的形态学的改变,肾活检成为了肾病理损伤的诊断依据。但是肾活检是侵入性的检查,对患者造成一定的身体损伤,加之费用较高,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由于泌尿系统是一条盲管,管壁会脱落细胞后随尿液排出体外,所以通过检测尿液的成分可以来研究肾的损伤,为患者的确诊提供依据。有关研究资料,尿沉渣谱可以反映出肾小球增殖性、非增殖性以及小管间质病[3]。在本次研究的结果中表现出,62例患者中有58例患者经过常规尿检结果分析显示肾组织的病理改变,肾病得到确诊,常规尿检结果和肾组织的病例诊断之间的符合率高达93.55%。通过对检查所见的细胞和管型进行整合,能够反映肾的增殖性炎症损伤情况。此时再对尿蛋白的定量进行整合就能够确认肾小球非增殖性的损伤以及部分小管间质的病变。
综上所述,对患有肾病的患者进行常规的尿检之后,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整合分类,可以准确地判断肾病患者的病理损伤程度,从而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临床上治疗该类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李家华.血尿检验中尿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定位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3(1):180-181.
[2]唐洁.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5):36-37.
[3]郭蔚,薛平,艾智华,等.晨尿与随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检验意义[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12):158-159.
目的:对常规尿检结果的整合分类和患有肾病患者的病理损伤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为患者的临床确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来我院肾内科进行肾病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常规的尿液检查,将其常规尿检查结果与患者确诊的肾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两者诊断结果之间的符合率。结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62例患者中有58例患者经过常规尿检结果分析显示肾组织的病理改变,肾病得到确诊,常规尿检结果和肾组织的病例诊断之间的符合率高达93.55%。结论: 对患有肾病的患者进行常规的尿检之后,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整合分类,可以准确地判断肾病患者的病理损伤程度,从而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临床上治疗该类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
关键词: 常规尿检验;整合分类;肾疾病患者;病理损伤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63-02
在临床上患有肾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血尿以及蛋白尿等,目前临床上对患有肾疾病的患者进行诊断的一项基本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常规尿检查,其可以在肾脏病变的早期检查出蛋白尿以及尿液中沉渣的有性成分[1]。在以往,有部分临床专家把尿常规检查比喻为对肾脏进行直接窥视的窗口。随着临床肾活检技术的不断开展以及完善,肾活检已经被公认为是对肾病患者进行诊断的一项金标准。但是肾活检是一项侵入性的检查对患者的身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而且其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能否根据常规尿检的结果对肾病患者病理改变的初步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来我院肾内科进行肾病治疗的62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常规尿检结果与患者肾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来我院肾内科进行肾病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36例,女性26例;其中年龄最小的22岁,年龄最大的69岁,平均年龄为46.5岁;其中病程最短的为5个月,病程最长的为9年,平均病程为3.6年。所有患者都经过肾活检检查确诊了肾病理的改变类型,其中肾小球增殖性病变的有34例,肾小球非增殖性病变的有20例,小管间质损伤的有8例。被选入研究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理分型等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在肾活检当天留取62例患者的晨尿,按照尿检的常规处理新鲜的尿液标本,取10ml标本尿液在1500 r/min离心机离心5分钟,离心结束后取出上层清液,待离心沉渣混匀后取出200uL放置于载玻片上,加上盖玻片规格为18mm×8mm,在显微镜下对沉渣中的细胞、结晶、管型以及微生物等进行辨别。同时使用联苯三酚红法检测患者晨尿中的蛋白总量。对常规尿检结果以及患者确诊的肾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两种诊断结果之间的符合率。
1.3 观察指标:显微镜检查尿沉渣主要是由两个人同时进行检查,取检查结果的平均值。尿沉渣在显微镜下的表现主要分为四种:①没有或者有少量细胞,没有或者有透明、细颗粒管型;②明显的血尿、多细胞、多管型;③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核细胞管型;④其他特殊细胞、结晶以及微生物等。通过在显微镜检查尿沉渣结果的基础之上,再对其进行尿蛋白的定量,对常规尿检查的结果整合分类之后,将尿检分为三大类:I类:沉渣多细胞,蛋白尿,多管型;1I类:蛋白尿,沉渣少细胞;Ⅲ类:少量尿蛋白,有核细胞管型,透明或者颗粒管型内镶嵌单个核细胞。
2 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通过研究可以发现,62例患者中有58例患者经过常规尿检结果分析显示肾组织的病理改变,肾病得到确诊,常规尿检结果和肾组织的病例诊断之间的符合率高达93.55%。6例患者因为IgA肾炎不能使用常规尿检检出结果。其中尿检结果为I型加或不加Ⅲ型,肾病理呈现肾小球增殖性病变,伴有小管间质损伤,诊断的符合率为91.9%;尿检为Ⅱ型加或不加Ⅲ型,肾病理呈现肾小球的非增殖性病变,伴或不伴小管间质损伤,诊断的符合率为88.6%;尿检结果为Ⅲ型,肾病理呈现小管间质的损伤,诊断的符合率为100%。患者常规的尿液检查整合分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肾病的病理损伤状况。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我国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逐渐增大,肾病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也在迅速上升。早期的确诊对于肾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操作技能也在快速提高,经皮肾活检技术可以直接观察肾脏病的形态学的改变,肾活检成为了肾病理损伤的诊断依据。但是肾活检是侵入性的检查,对患者造成一定的身体损伤,加之费用较高,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由于泌尿系统是一条盲管,管壁会脱落细胞后随尿液排出体外,所以通过检测尿液的成分可以来研究肾的损伤,为患者的确诊提供依据。有关研究资料,尿沉渣谱可以反映出肾小球增殖性、非增殖性以及小管间质病[3]。在本次研究的结果中表现出,62例患者中有58例患者经过常规尿检结果分析显示肾组织的病理改变,肾病得到确诊,常规尿检结果和肾组织的病例诊断之间的符合率高达93.55%。通过对检查所见的细胞和管型进行整合,能够反映肾的增殖性炎症损伤情况。此时再对尿蛋白的定量进行整合就能够确认肾小球非增殖性的损伤以及部分小管间质的病变。
综上所述,对患有肾病的患者进行常规的尿检之后,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整合分类,可以准确地判断肾病患者的病理损伤程度,从而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临床上治疗该类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李家华.血尿检验中尿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定位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3(1):180-181.
[2]唐洁.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5):36-37.
[3]郭蔚,薛平,艾智华,等.晨尿与随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检验意义[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12):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