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成长规律反映:男女两性随着“性”由萌动到觉醒的过程,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异性的渴望与依恋。而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这个过程中。初一上学期,男女同学之间还能处得很近,一起热烈地讨论问题。随着身体的发育,他们各自产生了强烈的性别意识,表面上会对异性持排斥、回避的态度,而内心里却有着愿去相处的强烈冲动。《北京青年报》对“北京中学生性健康教育调查研究”情况的报告称:初一到高二学生最关心的就是“婚恋教育”。报道说:“现在的中学生最想了解些深层次的性心理问题,而不单纯是器官的名称与功能。”所以对青少年进行“性器官——性意识——性观念——性道德”的系统化启蒙与教育,对他们交友、学习、婚恋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正视中学生在青春期对情爱的客观要求,帮助他们调节好这一时期的心理,使其顺利度过危险期而健康成长,是当前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怎样对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进行性心理护理呢?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文体调节:
创造宽松随和的心理环境
多搞文体活动,调适学生来自学习等方面的压力。人在各种压力下往往会产生寻找抚慰,寻找倾诉的心理,而大众化、集体式的活动,会有力地冲击那种一对一的情形,给异性之间的相处提供更大的空间。实践证明:越是活泼开朗交友广泛的学生,处理两性间的关系越有经验,控情力越强,表现得越稳定、成熟。而那种平日缺少两性间交往、沉默寡言的人,反而更容易在一定条件下,不听任何规劝,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其品格的完善。这些情况与其青少年时期缺少两性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关,两性交往的经验越少,互相吸引期潜在的危险就越大。
在一次游戏活动中有一个全班学生手拉手的环节,一个男生却怎么也不肯伸出手让女生拉,躲躲闪闪让场面尴尬。这时一个女同学走出来,一一和同学们握了握手,又大方地走到那位男同学面前伸出了手。看着一个个同学那样自然大方地握手,那个男同学最终伸出了手,使得活动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到底。这之后那位男同学变得大方多了,这次握手成了他成长过程中处理与异性间关系的重要突破口,使他内心里对男女的认识得到了净化与提高。
科学讲解:
传授正确而且必要的知识
调查显示:北京市未成年人性健康知识相当贫乏:48.8%的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态度,其中9.9%的学生甚至认为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行为;32.8%的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34.5%的男生和40.5%的女生不知道淋病是性传染病。而与这些“无知”或者“缺失”相对应的另一组数据更令人触目惊心:在中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中,11.2%的男生和3%的女生承认曾经从黄色书籍和光盘中获取有关性信息。根据“青苹果中国青春期教育资讯网”的在线调查,60.8%的青少年通过媒体、广播、网络、书籍获得青春期知识;约16%的人通过朋友、同学之间的探讨加以了解;父母长辈灌输相关知识的只有4.5%;还有15.2%的青少年处于迷茫中。”性知识缺失,性观念庸俗,性心理不健康,已严重地困扰着广大青少年学生。让其从正面获得科学的有关知识,使其从神秘乃至苦闷中解放出来,是其成长的权利,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适时规劝:
抓住恰当时机做通思想工作
晚自习时间,小蕾递给我一封信。看来敏感的小蕾已觉察到我是她与小波间关系的知情者了。她在信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明了一定要改正的决心,希望老师能给她一次机会。看信后我认为:这段时间小蕾确实是有进步的,她的学习心劲正在逐渐上来。其实她交朋友原本也是在压力下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现在她重又自信起来想轻装前进,这是真心诚意的,我应该帮助她!
我当即找她谈心。我说:“这么快就把这心事摆脱开了,真为你感到高兴!”在日光灯下,她那美丽的大眼睛分明闪着感激。我接着开导她:“人有感情是一个人善良的体现,是好事情。可人在爱与被爱的同时一定要有理智参与,就像今天我们所看的这场球赛(当时是中国和哥斯达黎加之战),全世界的华人谁不想中国队赢?可是结果毕竟是中国队以0:2的比分惨败!这是客观现实,我们只能承认并接受这个事实。任何时候,人不能只任自己的感情,要面对现实,爱也是一样。”
“真喜欢一个人,就应为他着想,不误他的前途。当他由于你的关爱、鼓励而有了出息,你即便得不到他也会无憾。至于你自己,也要把精力放到学习上来,你会为自己在各方面的进步而感到快乐。”
其实中学生的内心极为丰富,已具有了相当强的判断能力,他们在意识到错误时,是极愿意得到指导帮助的,只要你是真心的,他们是极愿意听的。这次谈话首先抓住了适宜的机会,沿着人应有感情(对其理解)——人不能放纵自己的感情(从现实事例分析)——人要摆正好自己的感情(不仅仅去说教,更从指导性的角度去评说)——在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结合具体学习,提出希望)的思路,入情入理地做工作,起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小蕾心态积极,学习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
理想教育:
创设美好前景提高思想觉悟
我经常把爱情与理想放在一起来给同学们剖析其中的道理,我说:其实,爱情就像理想一样,你需要像追求理想一样去打造好自己的现实基础,让自己时时清新愉悦,让自己天天都增长聪明才智。当有一天你成为了一个成功人士,立足社会了,你自然就有资格谈爱,谈拥有,也一定会拥有自己理想的婚姻。当你长成了一个帅气的小伙,大学毕业,或是出落成了一个姿色出众的成熟女性,互相间的看法一定会和年少时有所不同。客观条件变了,主观上往往也会变化!起初的良好感觉,往往在现实中成了不堪回首的往事,让人空自叹息。
我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见了我热情地迎上来:“魏老师,您好!您还认得我吗?”我上上下下反复打量着眼前这个小伙子,遗憾的是我着实没有了印象!可我又不好说不认识,只好说:“觉得……面熟……可这名字一时想不起来了!”那小伙子就笑了,说:“老师,我是×××。”我当时真是吃惊不小:×××,当年那个课代表,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学生了,可眼前这个英姿勃发的男儿与当年那个温顺腼腆、小姑娘一般的男孩怎么也连不到一起去!这人的变化可真大!我说:“啊!名字太熟了,这人却实在不认得了!”闹得在场的人一番大笑!从这个实例出发,我让学生们遐想自己未来的变化,让他们树立大志气,把好时光用在开创壮美人生上去。让他们认识到:花儿不可过早地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时期将就着开放,只有孕育到时的“蕾”才可能开出最艳、最美的花!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表现出性心理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切记不要动辄发火,增加孩子的负罪感。事实证明:他们陷入其中时,通常也知道自己是错的,就是难以控制自己,他们正需要帮助。恫吓、压力只能让其越陷越深,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使其冷静下来,促其早日觉悟。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一筠教授说,青春的友情是开放、纯洁而美丽的,家长不要打击孩子爱的积极性,而要帮助孩子建立爱的理想,引导其健康发展。我们这些教师又何尝不该这样呢!
总之,科学告知+理想教育,平时调节+适时工作,一定会使青少年朋友对“性”都有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一生都有个美好的设计!
(作者单位:北京弘新教育咨问部)
编辑 付江泓
文体调节:
创造宽松随和的心理环境
多搞文体活动,调适学生来自学习等方面的压力。人在各种压力下往往会产生寻找抚慰,寻找倾诉的心理,而大众化、集体式的活动,会有力地冲击那种一对一的情形,给异性之间的相处提供更大的空间。实践证明:越是活泼开朗交友广泛的学生,处理两性间的关系越有经验,控情力越强,表现得越稳定、成熟。而那种平日缺少两性间交往、沉默寡言的人,反而更容易在一定条件下,不听任何规劝,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其品格的完善。这些情况与其青少年时期缺少两性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关,两性交往的经验越少,互相吸引期潜在的危险就越大。
在一次游戏活动中有一个全班学生手拉手的环节,一个男生却怎么也不肯伸出手让女生拉,躲躲闪闪让场面尴尬。这时一个女同学走出来,一一和同学们握了握手,又大方地走到那位男同学面前伸出了手。看着一个个同学那样自然大方地握手,那个男同学最终伸出了手,使得活动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到底。这之后那位男同学变得大方多了,这次握手成了他成长过程中处理与异性间关系的重要突破口,使他内心里对男女的认识得到了净化与提高。
科学讲解:
传授正确而且必要的知识
调查显示:北京市未成年人性健康知识相当贫乏:48.8%的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态度,其中9.9%的学生甚至认为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行为;32.8%的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34.5%的男生和40.5%的女生不知道淋病是性传染病。而与这些“无知”或者“缺失”相对应的另一组数据更令人触目惊心:在中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中,11.2%的男生和3%的女生承认曾经从黄色书籍和光盘中获取有关性信息。根据“青苹果中国青春期教育资讯网”的在线调查,60.8%的青少年通过媒体、广播、网络、书籍获得青春期知识;约16%的人通过朋友、同学之间的探讨加以了解;父母长辈灌输相关知识的只有4.5%;还有15.2%的青少年处于迷茫中。”性知识缺失,性观念庸俗,性心理不健康,已严重地困扰着广大青少年学生。让其从正面获得科学的有关知识,使其从神秘乃至苦闷中解放出来,是其成长的权利,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适时规劝:
抓住恰当时机做通思想工作
晚自习时间,小蕾递给我一封信。看来敏感的小蕾已觉察到我是她与小波间关系的知情者了。她在信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明了一定要改正的决心,希望老师能给她一次机会。看信后我认为:这段时间小蕾确实是有进步的,她的学习心劲正在逐渐上来。其实她交朋友原本也是在压力下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现在她重又自信起来想轻装前进,这是真心诚意的,我应该帮助她!
我当即找她谈心。我说:“这么快就把这心事摆脱开了,真为你感到高兴!”在日光灯下,她那美丽的大眼睛分明闪着感激。我接着开导她:“人有感情是一个人善良的体现,是好事情。可人在爱与被爱的同时一定要有理智参与,就像今天我们所看的这场球赛(当时是中国和哥斯达黎加之战),全世界的华人谁不想中国队赢?可是结果毕竟是中国队以0:2的比分惨败!这是客观现实,我们只能承认并接受这个事实。任何时候,人不能只任自己的感情,要面对现实,爱也是一样。”
“真喜欢一个人,就应为他着想,不误他的前途。当他由于你的关爱、鼓励而有了出息,你即便得不到他也会无憾。至于你自己,也要把精力放到学习上来,你会为自己在各方面的进步而感到快乐。”
其实中学生的内心极为丰富,已具有了相当强的判断能力,他们在意识到错误时,是极愿意得到指导帮助的,只要你是真心的,他们是极愿意听的。这次谈话首先抓住了适宜的机会,沿着人应有感情(对其理解)——人不能放纵自己的感情(从现实事例分析)——人要摆正好自己的感情(不仅仅去说教,更从指导性的角度去评说)——在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结合具体学习,提出希望)的思路,入情入理地做工作,起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小蕾心态积极,学习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
理想教育:
创设美好前景提高思想觉悟
我经常把爱情与理想放在一起来给同学们剖析其中的道理,我说:其实,爱情就像理想一样,你需要像追求理想一样去打造好自己的现实基础,让自己时时清新愉悦,让自己天天都增长聪明才智。当有一天你成为了一个成功人士,立足社会了,你自然就有资格谈爱,谈拥有,也一定会拥有自己理想的婚姻。当你长成了一个帅气的小伙,大学毕业,或是出落成了一个姿色出众的成熟女性,互相间的看法一定会和年少时有所不同。客观条件变了,主观上往往也会变化!起初的良好感觉,往往在现实中成了不堪回首的往事,让人空自叹息。
我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见了我热情地迎上来:“魏老师,您好!您还认得我吗?”我上上下下反复打量着眼前这个小伙子,遗憾的是我着实没有了印象!可我又不好说不认识,只好说:“觉得……面熟……可这名字一时想不起来了!”那小伙子就笑了,说:“老师,我是×××。”我当时真是吃惊不小:×××,当年那个课代表,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学生了,可眼前这个英姿勃发的男儿与当年那个温顺腼腆、小姑娘一般的男孩怎么也连不到一起去!这人的变化可真大!我说:“啊!名字太熟了,这人却实在不认得了!”闹得在场的人一番大笑!从这个实例出发,我让学生们遐想自己未来的变化,让他们树立大志气,把好时光用在开创壮美人生上去。让他们认识到:花儿不可过早地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时期将就着开放,只有孕育到时的“蕾”才可能开出最艳、最美的花!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表现出性心理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切记不要动辄发火,增加孩子的负罪感。事实证明:他们陷入其中时,通常也知道自己是错的,就是难以控制自己,他们正需要帮助。恫吓、压力只能让其越陷越深,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使其冷静下来,促其早日觉悟。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一筠教授说,青春的友情是开放、纯洁而美丽的,家长不要打击孩子爱的积极性,而要帮助孩子建立爱的理想,引导其健康发展。我们这些教师又何尝不该这样呢!
总之,科学告知+理想教育,平时调节+适时工作,一定会使青少年朋友对“性”都有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一生都有个美好的设计!
(作者单位:北京弘新教育咨问部)
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