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好故事”,提升儿童“讲故事”的能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qi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录
  板块一: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倪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儿童电影系列课程。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微电影《另一只鞋子》。看到题目,你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呢?
  生1: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到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另一只鞋子怎么了。
  生2:我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题目是《另一只鞋子》,剩下那一只鞋子怎么了呢。
  师:哈哈,你们所想的问题,电影中是否有答案呢?请看——(播放微电影《另一只鞋子》片段一)
  学习活动一:思维热身写开头
  师:问题来了!问题一,刚才,你看见了什么?请用文字的方式写一个故事的开头,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唯一的要求是吸引人,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往下看。好,开始吧。
  (生写)
  师: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老師,我先来。可恶!我的一只鞋子又掉了!它已经被我修好了5次,可是这一次我用老办法试了又试,无论怎么努力都装不回去了。这可怎么办呢?看来,接下来的日子,我只能光着脚了……唉,但愿地上少些碎玻璃渣子……
  生2:老师,我也来读读我写的。晌午,小男孩穿梭在人流中,忙着一天的生计,兜售餐巾纸。脚底一滑,人字形的鞋面从鞋底拔了出来,一只鞋坏了。小男孩捡起这只鞋,单脚跳到路边,努力地将人字形的鞋面重新塞进鞋底,可是破旧的鞋子磨损得太厉害了,鞋面塞进去又掉了出来,几经折腾,还是没修好。小男孩只好放弃了,无助地望着远处——这是他唯一的鞋子,这可怎么办呢?
  师:来,看看我写的——(出示下水文)
  这是一只历经沧桑的人字拖,也是马克一家唯一的一双鞋子,已经陪伴了马克的哥哥三年,陪伴现在的主人马克也近两年,鞋底磨得只剩薄薄的一层,人字形的鞋面也已经掉了无数次。它实在太老了,已经无数次地想过退休,可是一看到马克那赤裸的双脚,它又无数次地心软了,吊着一口气苟延残喘。今天,这一滑,彻底把它的老腰给折断了。
  师:看,我们三个,完全不一样的视角,就有了完全不一样的开头。不过我们三个都同样勾起了大家往下看的欲望,来,一起往下看——(播放微电影《另一只鞋子》片段二)
  学习活动二:聚焦眼神读“马克”
  师:问题二,刚才你从小男孩——我们暂且叫他马克——的眼神里读到了什么呢?请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谁来试试?
  生1:我看到了羡慕。
  生2:我看到了渴望。
  生3:我还看到了惊叹。
  生4:我看到了转瞬即逝的沮丧。
  生5:我还看到了期待。
  生6:也许还有一点点失望。
  师:是的,每位同学一定都有自己的观点。一双破旧不堪的人字拖,一双崭新锃亮的黑皮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继续看——(播放微电影《另一只鞋子》片段三)
  学习活动三:移情体验见“纠结”
  师:问题三,捧起了鞋子——注意是捧——捧起了鞋子,马克在想些什么呢?如果你是马克,请写一写此刻你内心的纠结。好,开始吧。
  (生写)
  师: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多么漂亮的鞋子!真是天助我也!我刚失去了一只鞋子,老天就送来一只。不行!他一定也很爱这双鞋子,我得赶紧追上他!
  生2:这就是皮鞋吧,多么闪亮!这是上帝赐给我的吗?我穿在脚上一定很神气……可这应该是他爸爸奖给他的礼物吧,他刚才擦了又擦,一定很在乎这份礼物。现在弄丢了一只,他一定很伤心。对了,我追上火车还给他!
  生3:这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漂亮的鞋子,要是我也有一双就好了!真想天天穿在脚上摸摸它!应该是刚才椅子上的哥哥丢的,他一直在小心翼翼地擦着这双鞋子。咦,他人呢,我得赶紧追上火车!
  师:纠结和犹豫,只在一瞬间,马克马上拿起了鞋子,追了上去,请看——(播放微电影《另一只鞋子》片段四)
  学习活动四:揣摩剧情选“归宿”
  师:鞋子能顺利地回到另一个男孩——我们暂且叫他约翰——手里吗?请为这一只鞋子选一个合理的归宿。来,请看——(出示三种可能)
  归宿一:“嗖——”鞋子稳稳地落在了约翰手中,约翰朝着马克挥手致谢。马克开心地笑了。
  归宿二:“啪——”鞋子落在了地上……
  归宿三:“咔嚓——”鞋子掉在了铁轨上,被火车碾碎了……
  师:你选择的是哪一个呢?
  生1:我选择的是归宿一,因
  为很多的电影都有一个完美的
  结局。
  生2:我选择的是归宿二,“啪——”鞋子打在了火车的玻璃窗上又落在了地上,于是鞋子就归马克所有了。因为,你看,马克刚好坏了一只鞋子,而约翰又刚好掉了一只鞋子,这不是天大的巧合吗?那就让它再巧一点,当巧合遇上巧合,这才是电影,不是吗?
  师:哈哈,讲的很有道理哦!那电影导演选择的是什么呢?请看——(播放微电影《另一只鞋子》片段五)
  学习活动五:头脑风暴续结尾
  师:故事到此结束了吗?请续写故事的结尾,好,开始吧!
  (生写)
  师:同学们,不一样的思维,不一样的结尾,往往彰显了水平的高低。一起分享一下你的结尾吧!“啪——”鞋子落在了地上,你设想的结尾是什么呢?
  生1:“啪——”鞋子落在了地上,马克捡起鞋子继续追,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追上了。
  生2:“啪——”鞋子落在了地上,约翰大声喊:“这只鞋子你先帮我保管着,相信有一天我们会再见的!”火车越开越远,马克捡起鞋子回家了。
  生3:“啪——”鞋子落在了地上。约翰马上拿起笔写下了自己的地址扔给马克。不久以后,约翰收到了这只鞋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部片子的导演是一位年轻的埃及导演,他写的结尾是怎么样的呢?请看——(播放微电影《另一只鞋子》结尾)   板块二:观
  学习活动六:凝练启示谈收获
  师:如此意外的结局,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将你的收获凝练成一句话。将想要传达的思想浓缩成短短4分钟的微电影,是一种水平;将获得的诸多启示凝练成一句话,也是一种能力。
  (生写)
  师:谁先来谈谈?
  生1:我想到的是贫苦时要坚
  守底线,富有时要学会给予和成全。
  生2:当善良遇见善良就会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朵。
  生3:我想到了有时候善良是一种选择。
  生4:如何解决丢掉了一只鞋子的遗憾呢?丢掉另一只!
  生5:我的启示是,如果不是我的,我会把我得到的还给你;如果我无法挽回失去的,我会把我有的送给你。
  生6:世间最美莫过于:君子固本,君子成人之美。
  生7:我还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8:学会扔掉一只鞋子,为自己为别人。
  师:是啊,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迪有很多,让我们再来看看这短短的4分钟。边看边想这一部微电影,有哪些地方处理得非常好?(播放微电影《另一只鞋子》全片)
  学习活动七:综观全片发现美
  师:你认为这部电影有哪些地方处理得非常好?一起来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吧。
  生1:我认为这部电影非常好地制造了悬念,如“另一只鞋子”是什么意思?当穷孩子捡到鞋子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鞋子飞向火车时,结局会怎样?当飞过来的鞋子落在地上后,富孩子会怎样做?
  生2:我觉得这部电影将许多的对比和冲突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两个男孩,两双鞋子;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一个衣着简陋,一个干净整洁;一双破烂的人字拖,一双崭新的黑皮鞋;他们都对鞋子视若珍宝,一个即使破旧,也反复修补;一个即使干净锃亮,还反复擦拭;一个捡,一个还;一个丢,一个舍。
  生3:这部电影还将诸多悬念、冲突聚焦于鞋子,曲折的情节以鞋子为线索展开,视角独特。锃亮的鞋子、发光的眼睛,几个特写镜头的聚焦也处理得很好。
  师:除了刚才幾位同学所交流的,你又发现了这部电影的哪些优点呢?说给大家听一听吧。
  (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部电影的创意灵感来源于印度的民族领袖甘地的一个故事。(出示)
  一天,甘地坐火车,不小心把自己穿着的一只鞋子掉在了铁轨上。此时,火车已经轰隆隆地启动了,他也不可能下车去捡那只鞋子。旁边的人看到甘地没了一只鞋子,都为他可惜。忽然,甘地弯下身子,把另一只鞋子也脱下来,扔出了窗外。身边的一位乘客看到他这个奇怪的举动,就问:“先生,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甘地笑了笑,慈祥地说:“这样的话,捡到鞋子的穷人,就有一双完好的鞋子穿了。”
  学习活动八:学以致用编剧本
  师:多美的故事呀!同学们,如果你是导演,你又会怎么去拍《另一只鞋子》的微电影呢?课后,请大家为你的微电影写一个剧本,记得用上今天学到的本领。
  教学评析
  2018年底,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学校开展影视教育活动,但由于应试压力、普通教师能力欠缺以及设备、资源短缺的困难等,虽然有开设的,但真正优秀的电影课案例凤毛麟角。所以今天观摩到倪静川老师这一堂有效的电影课,我感觉特别高兴。
  倪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是选材很好。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电影课,有的思想高大上,但和孩子们情感上是“隔”的,他们不爱看;或者热闹有了,但有低级趣味之嫌。倪老师选的《另一只鞋子》,讲的是两个孩子的故事,因为能与小学生共情,所以就能引起共鸣。更厉害的是,它虽然是个儿童题材,但含有深刻的哲理,也有现实意义:当今世界贫富分化带来了阶层对立,有钱人对穷人冷漠和藐视,草根则仇富,而这个片子则试图在两个阶层之间架设起温暖的桥梁。
  其次,这堂电影课有实在的教学效果——除了思想教育,它还指向口头表达、书面写作能力锻炼。现在小学作文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和枯燥,孩子们怕写作文,但让他们喜欢的电影课参与进来,学生就有话说、有东西写,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笔者见过不少电影课,很热闹,趣味也有,但属于休闲性质,孩子们走出教室,知识、能力、思想境界上没有实在的收获,这也是目前的一些电影课不能引起包括校长、家长在内的深度响应的原因,这样的电影课是走不远的。但如果电影课能够上成倪老师这样,好玩又实在,各个学科教师都能结合自己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进行课堂实践,学生一定会感兴趣。
  第三,倪老师在教学环节中,很注重“讲故事”的能力训练。一件事情,平铺直叙地说,趣味性就会打折扣,但这堂课里有悬念设计,有展现故事的跌宕起伏(不直接整片放完,而是紧要关头暂停,让学生猜后面的情节会怎样,凸显原作的巧妙),有渲染和先抑后扬(讨论穷孩子鞋之“破”,富孩子鞋之“靓”,为渴望得到和舍得放弃做铺垫),包括师生课堂语言中的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在锻炼“讲故事”的能力。美国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在他的《全新思维》一书中预测,2040年的成功人士必须有“六大感知”,即设计感(Design)、故事感(Story)、交响能力(Symphony)、共情能力(Empathy)、娱乐感(Play)、探寻意义(Meaning)。 “讲故事”排在第二,可见这一能力于现代人不可或缺,而在我们传统语文课中,这一能力的训练基本付之阙如,所以倪老师这里充分发挥了电影课在叙事魅力(讲故事)上的巨大优势,弥补了传统语文课的不足。
  当然,中小学电影课到底怎么上,现在还众说纷纭。有人说,电影课应更多关注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和能力是其次的;也有人说电影课应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要跨界音乐、美术、思品诸学科,要学科整合。2010年,英国电影协会组织六大机构共同发布研究报告《电影:21世纪的素养》,凝练出青少年电影课的三个基本内核:1.通过欣赏多元文化内
  容的电影,培养和拓展青少年的多元文化思维和视野;2.通过电影
  课,使青少年具备现代影像信息的学习、分析和批判能力;3.掌握现代影像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就这些要求看,倪静川老师的电影课,因为局限于一节课,我们不能看到全貌,如果日后做系列课程,甚至是开发电影课程教材,就要在方向上有所调整,不然电影课很可能成了将电影当作材料或者元素的语文课,也就不能真正发挥电影课在培养青少年素养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永康市实验学校/杭州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经历是成长的催化剂,因为经历了难以忘怀的情景,所以我的成长中增添了很多值得回味的故事,一个个生动、活灵活现的画面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的故事更有味道。  送教下乡,让我学会了关注学情  我时常周末跟随教研机构的专家、教研员走进乡下的学校上课。起初,我把下乡上课不放在眼里,但是那一次上课,让我终生难忘。记得那是送教到一个偏远的乡镇,原计划40分钟的课一个小时都没有上完,听课教师窃窃私语地议论,而我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词占的篇幅不算多,但是作为流传至今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老师们是十分重视的。其中,诗词的朗诵是教学的重头戏,意思的揣摩、感情的体悟、句式的咀嚼,都要通过反复的朗诵来完成。那么,朗诵到底怎么教呢?  现状一:  师:请看这首诗《寻隐者不遇》,大家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诗的感觉即可。  (生以各种腔调自由读)  现状二:  师:为了大家能更好地朗读,下面我们统一划分一下诗句的节奏,
杳(yǎo):■   甲骨文 ■ 小篆 ■   会意字。上为“木”,下为“日”,甲骨文的“杳”字,以太阳落到树木的根部,表示天色已经昏黑,树木之象正在夜色中逐渐消失。《说文解字》注释为“冥也”,是天全黑了的样子。本义是沉落、消失、看不见踪影。如《三国演义》:“孔明一去东吴,杳无音信。” 这一词义至今仍在沿用,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的药方》:“艾迪给那家杂志写了信,希望他们能帮忙找到费医生,结
在3~6年级的统编本教材每个单元的导语中,教材编者将学生在该单元需要学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清晰地罗列了出来。这些语文知识和能力就是语文要素。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老师提出:“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语文要素是统编本教材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从语文课程建设角度看,它是建构语文教材训练体系的基石。从教师教学角度看,它使教师明确了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和
1958年,贾志敏老师高中毕业后无奈走上讲台,做起代课老师。2018年4月14日,他带病执教人生最后一课《素描作文》。从初登讲台到最后一课,贾老师坚守三尺讲台60载,在小学语文园地风风雨雨耕耘了一辈子,可谓桃李满天下,功德无量。本文试图从生涯发展的角度来梳理贾志敏老师的职业发展阶段,努力揣摩、提炼他每个发展阶段背后所蕴藏的朴素道理,尽力探寻、领悟其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希冀贾老师光辉的教育思想能
学生小手高举、大胆发言、思维闪现、妙语连珠的课堂,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佳课堂。让学生脑筋动起来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最直观的教学效果反馈。培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然而,在我们的日常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经常举手发言的总是集中在个别学生身上。即使
文本解读  《元日》是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根”,本课教学着重让学生在文本体验中,了解春节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元日》这首诗描写新春喜庆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同时寄托了作者执政变法、强国富民的抱负,充满欢快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诗句中“新”字成了本诗的诗眼,诗人所写春节情景都在叙述“新年新气象”。  教学
推荐语  钱娟老师的课堂清简、实在、灵动,教学风格已初步形成。曾获省首届小学语文优质课教学评比一等奖。她努力向上,勤于笔耕,荣登《小学教学》封面人物,五十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专著《简简单单教语文》由语文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学科限制、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影视表达课程”的实践研究。此项研究初见成效,已经被立项为国家级重点课题。  希望她能继续保持自己的行走姿态,坚持不懈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思维导图,将感悟聚焦到感触最深的一处。  2.通过多元评价和例文支架,发现习作技法,让感悟更具体、生动。  3.在猜一猜、看视频、参与征文等活动过程中,体会习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书名猜一猜  最是书香能致远。你们爱看书吗?这些书你看过吗?  1.听音频,猜一猜:《西游记》。  2.看图片,猜一猜:《水浒传》。  3.看文字,猜一猜:
我的志愿——  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地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作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  当作家三毛小时候在作文课上大声朗读这段文字时,遭遇了语文老师惊天动地的大声呵斥。“这简直就是乱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