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纸扎在民间传统习俗中使用很普遍,流传历史久远。它的使用既有岁时节令民俗游艺活动中扎制各种赏玩性的物品,如灯彩、风筝、舞龙、舞狮等,也体现在丧葬祭祀习俗中为死者扎制的随葬品中。这两种空间、场合的使用,就其性质和功能来说是有所不同的。
在民间丧葬祭祀习俗中使用的纸制随葬品,多被称为“纸扎”。在民间则有多种称谓:“纸扎”、“扎纸活”、“扎罩子”、“扎彩”、“扎库”、“烧活”、 “花活”等,不一而足,多是各地的俗称。在曹县,纸扎的陪葬冥物还被称为“舍火”。当地人们在言语间流露出来的对于纸扎的使用,最频繁出现的词是“传统”和“风俗”、“孝心”和“面子”。如果说风俗在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孝心是家庭人伦关系的体现,那么面子显露出的就是社会人际交往的评价需要。
纸扎的题材有许多,其扎制的内容多有不同。虽然是些有形无实的纸质模拟品,也反映出生者对亡人的美好愿望和孝心,是生者为死者准备在阴间生活所需的物质用品。从纸扎题材的分类和变化,也可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人们对于自身的现实生活是如何精简归纳的,对于阴间的世界又是如何想象的。赶时兴的纸扎题材也让我们对于民间草根性的文化有了切实的感受。蒲松龄是今山东临沂人,他在三百多字的《日用俗字纸扎章第二十一》中,提到的纸扎题材包括可驮魂的轿马、柳伞扇、牌坊、捧巾盆的童男童女、灵球、幡、成对的纸锞扛箱、成群的吹弹美女、五谷仓和铭旌楼,执事两行和十丈塔幡,开路鬼、显道神和庄村似的楼房堡垛皆有的阴宅。纸扎题材的名称样式都很具体形象。近人常人春在《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中也提到:“昔日,接三用的纸活,以当时社会时兴的个人交通工具为主,以贮藏财物的箱柜为辅……民国以后,出现了一些新式的交通工具,于是有钱人家便仿照时兴式样加糊些汽车、四轮马车之类的烧活。”顾颉刚在《两个出殡的导子帐 》中也提到了香亭、菜亭、祭文亭;童子、神轿、开路鬼等纸扎题材。
纸扎有平面剪纸和立体腔体粘贴两种,材料不仅用纸,还用彩帛。纸扎这个名词在宋代出现,它的本来意思就是纸张,所以冥器纸扎不是这个复音词的两个字义相加的解释,即纸张扎缚。纸扎原本只指丧葬的纸制品,并不强调用什么工艺,既可以剪,也可以剪后加以裱糊,工艺的复杂和简单完全是根据需要而定。总体来说,原来纸扎以剪为主,彩纸裱糊是后来发展起来的。
毫无疑问,民间艺人的匠心是从材料开始。他们选择材料的特点向来都是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其特点是:1.用最低廉的和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材料;2.取自于平日里劳动生产中的材料。纸扎艺人对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也不例外。这些不起眼的生活材料在民间艺人手上,似乎都变得富有灵性,已经不单单是无生命的物质,而是一种对材料不拘一格的匠心。其对材料娴熟、机智的运用程度让人叹服。纸扎的材料主要包括三部分:扎制骨架的材料、裱糊的材料和配饰的材料。当然,纸扎的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今天机械化生产正逐步取代手工艺劳动的过程中,纸扎的材料和手工工艺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过去手工完成的绘制部分的内容正在被印刷品逐步代替,这种材料上的变异,也体现出民俗艺术取材的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特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了“利其器” 在“善其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器”是“工”的前提,也是决定“工”之优劣的重要条件。民间还有句俗话“三分手艺,七分笔”,都提示了工具的重要性。当然,工具和材料的加工与扎制完成是分不开的。纸扎的制作工具种类多样但并没有特殊之处,当我们试图寻找他们有何独特的工具时,我们也许会失望的,它们多是平常生活中的实用工具,或者也可以说,工具在艺人们手上既是他们的生产工具,又是他们的生活用具。用于纸扎生产的工具有许多种,其中有四大类:(一)处理材料的工具;(二)扎制骨架工具;(三)裱糊工具;(四)用于纸扎最后装饰的工具。在使用工具中,纸扎艺人们并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对于工具的使用多采取怎么方便就怎么使用的原则。一切似乎都来自纸扎艺人们的随机应变和即兴而为,带有很多的巧招和随机性。
艺人们对纸扎技艺了然于胸,对所扎制对象的加工、整理与塑造,形成了一套完整、丰富的材料造型语言。纸扎的手工技艺融扎制、剪贴、折叠、镂刻、 印制 、塑造、彩绘与挤压等造型手段于一体,具有多种造型艺术语言形式的综合性工艺特征、充分体现了这一民俗艺术造型手段的丰富性和综合性。当然,在纸扎造型工艺中,由于现在新材料工艺的发展,印刷制成的现成品的材料逐渐增加。印刷花纸大量生产,艺人们的技艺在新技术的挤压下,生存空间狭小,手工技能已被部分取代。
一件完整的纸扎作品,通常需要几道工序和几十个步骤才能扎制完成。概括地讲,纸扎的扎制大致有5道工序,包括:1.选料,2.下料,3.扎骨架,4.裱糊,5.装饰整形。纸扎工艺有一套程式化的工艺法度,是由世世代代乡里的能工巧匠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对纸扎的手工扎制,从材料得选择到扎制成成品的各项工序安排,都是按部就班有先后顺序的。多数情况下,其扎制功夫看似简单,甚至有些粗糙,事实上,其制作流程及工艺手法却是有讲究的,绝非简单。如塑造和绘制等部分技艺没有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其工艺法度是装在每个艺人心里的。纸扎艺人在扎制时全凭手头上的功夫,它要求制作者不但要心灵手巧,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丰富的制作经验,要在绘画、镂刻、剪纸、雕塑甚至戏曲等多方面培养自己的素养和基本功,才能应对自己手上的活计,尤其是还要有变通和创新的能力。在实践中艺人们多有熟能生巧的随兴而作,又有灵感闪现的机智巧思。
四合院(纸扎艺人李贵宝扎制)四合院是纸扎品中的常见题材。“过三年”时必须要扎制四合院,是为亡人在阴间准备的生活居所。《曹县志》记载:“曹县以北屋(也称堂屋)为主房,东西屋为配房,前有门楼,称之为四合院。”四合院的扎制由堂屋、门楼、东西配房构成。扎制四合院的规矩有“整出院”和“半出院”之分。 如果两位老人都亡故了,扎“整出院”。“整出院”包括有堂屋、门楼和东西配房。如果两位老人,有一位老人亡故,只扎“半出院”。“半出院”包括有堂屋、门楼和院墙,没有东西配房。
手绘《清明上河图》中的纸马店铺
轿子(纸扎艺人李贵宝扎制)轿子是旧时出行的代步工具。轿子有两种称谓,专为女性使用的轿子称为花轿,专为男性使用的称为官轿。在实际的扎制中,从造型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但轿身的颜色是有规矩的,男蓝女红,与棺罩的色彩区分相一致。
戏曲纸人(纸扎艺人陈随更扎制)戏曲纸人是扎制的戏曲人物。多是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中的人物。戏曲纸人不是作为独立的纸扎题材,扎制的戏曲人物多是在棺罩和四合院等纸扎题材上的附件。常见的戏曲故事有:《卷席筒》、《穆桂英》、《三国演义》、《汉宫怨》等,还有颂扬孝道的二十四孝等故事。
棺罩 (纸扎艺人张玉州扎制)出殡时罩在棺材上的罩子,是一种棺材配饰,也有房屋的意思。罩子有纸制的棺罩和布制的棺罩两类。据纸扎艺人李玉仓介绍,这两年才又开始时兴回来,已经有近十年没有要棺罩的了。
金山银山(纸扎艺人李贵宝扎制)传说中的仙山。表示财富堆积如山的意思。与聚宝盆和摇钱树一样,都是财富的象征。
牛(纸扎艺人陈随更扎制)扎制的牛的牛背上坐一女性,是在祭祀和还愿时使用。据说是女性死者到阎王爷那里,要把脏水喝了,就扎个纸牛替她喝脏水。
马拉轿车子(纸扎艺人张玉州扎制)较为常见的一种纸扎题材。俗称“轿车子”。指过去以骡马或畜力车为代步工具和运输工具的轿车。轿车子在今天的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扎制轿车子是对过往交通工具的一种习惯性延续。
摇钱树(纸扎艺人陈随更扎制)传说中的一种宝树,树上结满许多钱币。在清代富查敦崇著《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岁暮取松柏枝大者,插入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称为‘摇钱树’。”
小轿车(纸扎艺人任培江扎制)当地俗称“包车”。是新式的纸扎题材。多为黑色和红色两种颜色,造型是仿照现实的轿车造型扎制,通常在牌照上会写“冥府”、“天堂”等字样。
银行(纸扎艺人陈随更扎制)纸扎银行是新近的纸扎题材,由摇钱树的形式变体而来。银行的扎制主要是扎一个底座,上面扎制六到七个摇钱树,中间扎一个门楼,门楼边上还有保安守护,用来保护财产。
钱箱(纸扎艺人李洪仁扎制) 钱箱又称“扛箱”。是为死者储存钱财的箱子,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保险柜。 钱箱内装有用金银箔折叠的纸元宝。
鹤(纸扎艺人张玉州扎制)在丧葬习俗中是一定会出现的题材。在道教中有“驾鹤西游”之说,取跨鹤升仙之意。在曹县,鹤的使用多与棺罩同用,扎制在棺罩上的四个角。
开路鬼(纸扎艺人李贵宝扎制)又称方相氏。是神话中的人物,为驱疠逐疫之神。据调查记载,开路鬼的形象记载多有出入,形象的描述也不尽相同。体现出民间在使用这些形象时,对传统的认知多比较模糊不清和不确定。
在曹县的调查中艺人介绍,开路鬼解放后已经不再扎制。在过去,开路鬼一般是不扎制的,一般是在非正常死亡的情况下扎制开路鬼,例如冤屈而死的、喝药自杀的等情况下扎制,扎制开路鬼是一种难为丧家的表现,让丧家多花钱。扎制的开路鬼有三丈高。下扎木座呈八边形,每个角上都设一个轮子,拉动开路鬼时,可以引木座上的开路鬼转动。有巡视四周之意。
在民间丧葬祭祀习俗中使用的纸制随葬品,多被称为“纸扎”。在民间则有多种称谓:“纸扎”、“扎纸活”、“扎罩子”、“扎彩”、“扎库”、“烧活”、 “花活”等,不一而足,多是各地的俗称。在曹县,纸扎的陪葬冥物还被称为“舍火”。当地人们在言语间流露出来的对于纸扎的使用,最频繁出现的词是“传统”和“风俗”、“孝心”和“面子”。如果说风俗在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孝心是家庭人伦关系的体现,那么面子显露出的就是社会人际交往的评价需要。
纸扎的题材有许多,其扎制的内容多有不同。虽然是些有形无实的纸质模拟品,也反映出生者对亡人的美好愿望和孝心,是生者为死者准备在阴间生活所需的物质用品。从纸扎题材的分类和变化,也可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人们对于自身的现实生活是如何精简归纳的,对于阴间的世界又是如何想象的。赶时兴的纸扎题材也让我们对于民间草根性的文化有了切实的感受。蒲松龄是今山东临沂人,他在三百多字的《日用俗字纸扎章第二十一》中,提到的纸扎题材包括可驮魂的轿马、柳伞扇、牌坊、捧巾盆的童男童女、灵球、幡、成对的纸锞扛箱、成群的吹弹美女、五谷仓和铭旌楼,执事两行和十丈塔幡,开路鬼、显道神和庄村似的楼房堡垛皆有的阴宅。纸扎题材的名称样式都很具体形象。近人常人春在《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中也提到:“昔日,接三用的纸活,以当时社会时兴的个人交通工具为主,以贮藏财物的箱柜为辅……民国以后,出现了一些新式的交通工具,于是有钱人家便仿照时兴式样加糊些汽车、四轮马车之类的烧活。”顾颉刚在《两个出殡的导子帐 》中也提到了香亭、菜亭、祭文亭;童子、神轿、开路鬼等纸扎题材。
纸扎有平面剪纸和立体腔体粘贴两种,材料不仅用纸,还用彩帛。纸扎这个名词在宋代出现,它的本来意思就是纸张,所以冥器纸扎不是这个复音词的两个字义相加的解释,即纸张扎缚。纸扎原本只指丧葬的纸制品,并不强调用什么工艺,既可以剪,也可以剪后加以裱糊,工艺的复杂和简单完全是根据需要而定。总体来说,原来纸扎以剪为主,彩纸裱糊是后来发展起来的。
毫无疑问,民间艺人的匠心是从材料开始。他们选择材料的特点向来都是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其特点是:1.用最低廉的和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材料;2.取自于平日里劳动生产中的材料。纸扎艺人对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也不例外。这些不起眼的生活材料在民间艺人手上,似乎都变得富有灵性,已经不单单是无生命的物质,而是一种对材料不拘一格的匠心。其对材料娴熟、机智的运用程度让人叹服。纸扎的材料主要包括三部分:扎制骨架的材料、裱糊的材料和配饰的材料。当然,纸扎的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今天机械化生产正逐步取代手工艺劳动的过程中,纸扎的材料和手工工艺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过去手工完成的绘制部分的内容正在被印刷品逐步代替,这种材料上的变异,也体现出民俗艺术取材的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特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了“利其器” 在“善其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器”是“工”的前提,也是决定“工”之优劣的重要条件。民间还有句俗话“三分手艺,七分笔”,都提示了工具的重要性。当然,工具和材料的加工与扎制完成是分不开的。纸扎的制作工具种类多样但并没有特殊之处,当我们试图寻找他们有何独特的工具时,我们也许会失望的,它们多是平常生活中的实用工具,或者也可以说,工具在艺人们手上既是他们的生产工具,又是他们的生活用具。用于纸扎生产的工具有许多种,其中有四大类:(一)处理材料的工具;(二)扎制骨架工具;(三)裱糊工具;(四)用于纸扎最后装饰的工具。在使用工具中,纸扎艺人们并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对于工具的使用多采取怎么方便就怎么使用的原则。一切似乎都来自纸扎艺人们的随机应变和即兴而为,带有很多的巧招和随机性。
艺人们对纸扎技艺了然于胸,对所扎制对象的加工、整理与塑造,形成了一套完整、丰富的材料造型语言。纸扎的手工技艺融扎制、剪贴、折叠、镂刻、 印制 、塑造、彩绘与挤压等造型手段于一体,具有多种造型艺术语言形式的综合性工艺特征、充分体现了这一民俗艺术造型手段的丰富性和综合性。当然,在纸扎造型工艺中,由于现在新材料工艺的发展,印刷制成的现成品的材料逐渐增加。印刷花纸大量生产,艺人们的技艺在新技术的挤压下,生存空间狭小,手工技能已被部分取代。
一件完整的纸扎作品,通常需要几道工序和几十个步骤才能扎制完成。概括地讲,纸扎的扎制大致有5道工序,包括:1.选料,2.下料,3.扎骨架,4.裱糊,5.装饰整形。纸扎工艺有一套程式化的工艺法度,是由世世代代乡里的能工巧匠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对纸扎的手工扎制,从材料得选择到扎制成成品的各项工序安排,都是按部就班有先后顺序的。多数情况下,其扎制功夫看似简单,甚至有些粗糙,事实上,其制作流程及工艺手法却是有讲究的,绝非简单。如塑造和绘制等部分技艺没有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其工艺法度是装在每个艺人心里的。纸扎艺人在扎制时全凭手头上的功夫,它要求制作者不但要心灵手巧,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丰富的制作经验,要在绘画、镂刻、剪纸、雕塑甚至戏曲等多方面培养自己的素养和基本功,才能应对自己手上的活计,尤其是还要有变通和创新的能力。在实践中艺人们多有熟能生巧的随兴而作,又有灵感闪现的机智巧思。
四合院(纸扎艺人李贵宝扎制)四合院是纸扎品中的常见题材。“过三年”时必须要扎制四合院,是为亡人在阴间准备的生活居所。《曹县志》记载:“曹县以北屋(也称堂屋)为主房,东西屋为配房,前有门楼,称之为四合院。”四合院的扎制由堂屋、门楼、东西配房构成。扎制四合院的规矩有“整出院”和“半出院”之分。 如果两位老人都亡故了,扎“整出院”。“整出院”包括有堂屋、门楼和东西配房。如果两位老人,有一位老人亡故,只扎“半出院”。“半出院”包括有堂屋、门楼和院墙,没有东西配房。
手绘《清明上河图》中的纸马店铺
轿子(纸扎艺人李贵宝扎制)轿子是旧时出行的代步工具。轿子有两种称谓,专为女性使用的轿子称为花轿,专为男性使用的称为官轿。在实际的扎制中,从造型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但轿身的颜色是有规矩的,男蓝女红,与棺罩的色彩区分相一致。
戏曲纸人(纸扎艺人陈随更扎制)戏曲纸人是扎制的戏曲人物。多是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中的人物。戏曲纸人不是作为独立的纸扎题材,扎制的戏曲人物多是在棺罩和四合院等纸扎题材上的附件。常见的戏曲故事有:《卷席筒》、《穆桂英》、《三国演义》、《汉宫怨》等,还有颂扬孝道的二十四孝等故事。
棺罩 (纸扎艺人张玉州扎制)出殡时罩在棺材上的罩子,是一种棺材配饰,也有房屋的意思。罩子有纸制的棺罩和布制的棺罩两类。据纸扎艺人李玉仓介绍,这两年才又开始时兴回来,已经有近十年没有要棺罩的了。
金山银山(纸扎艺人李贵宝扎制)传说中的仙山。表示财富堆积如山的意思。与聚宝盆和摇钱树一样,都是财富的象征。
牛(纸扎艺人陈随更扎制)扎制的牛的牛背上坐一女性,是在祭祀和还愿时使用。据说是女性死者到阎王爷那里,要把脏水喝了,就扎个纸牛替她喝脏水。
马拉轿车子(纸扎艺人张玉州扎制)较为常见的一种纸扎题材。俗称“轿车子”。指过去以骡马或畜力车为代步工具和运输工具的轿车。轿车子在今天的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扎制轿车子是对过往交通工具的一种习惯性延续。
摇钱树(纸扎艺人陈随更扎制)传说中的一种宝树,树上结满许多钱币。在清代富查敦崇著《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岁暮取松柏枝大者,插入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称为‘摇钱树’。”
小轿车(纸扎艺人任培江扎制)当地俗称“包车”。是新式的纸扎题材。多为黑色和红色两种颜色,造型是仿照现实的轿车造型扎制,通常在牌照上会写“冥府”、“天堂”等字样。
银行(纸扎艺人陈随更扎制)纸扎银行是新近的纸扎题材,由摇钱树的形式变体而来。银行的扎制主要是扎一个底座,上面扎制六到七个摇钱树,中间扎一个门楼,门楼边上还有保安守护,用来保护财产。
钱箱(纸扎艺人李洪仁扎制) 钱箱又称“扛箱”。是为死者储存钱财的箱子,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保险柜。 钱箱内装有用金银箔折叠的纸元宝。
鹤(纸扎艺人张玉州扎制)在丧葬习俗中是一定会出现的题材。在道教中有“驾鹤西游”之说,取跨鹤升仙之意。在曹县,鹤的使用多与棺罩同用,扎制在棺罩上的四个角。
开路鬼(纸扎艺人李贵宝扎制)又称方相氏。是神话中的人物,为驱疠逐疫之神。据调查记载,开路鬼的形象记载多有出入,形象的描述也不尽相同。体现出民间在使用这些形象时,对传统的认知多比较模糊不清和不确定。
在曹县的调查中艺人介绍,开路鬼解放后已经不再扎制。在过去,开路鬼一般是不扎制的,一般是在非正常死亡的情况下扎制开路鬼,例如冤屈而死的、喝药自杀的等情况下扎制,扎制开路鬼是一种难为丧家的表现,让丧家多花钱。扎制的开路鬼有三丈高。下扎木座呈八边形,每个角上都设一个轮子,拉动开路鬼时,可以引木座上的开路鬼转动。有巡视四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