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是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所以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面对新课改所具备的应变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 应变能力 自身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并贯彻思想政治课程的新理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应变能力。
一、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尴尬”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活动的动态化过程,教学中,学生的意外之言、离奇之举、突发之事,往往使教学计划受阻,课堂气氛突变,教师即使课前精心设计,胸有成竹,也难免遭遇疑难或尴尬,陷于困境,这种场面往往令教师始料不及。
2.“出墙”
现在学生表现欲望强烈,知识面比较广。为了在课堂中积极展示自己,学生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我们教师一味奉行“师道尊严”,居高临下,以势压人。对课堂中出现的“旁逸斜出”,采取压制的态度,这肯定会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钳制了学生的思维,与新课程提倡的开放教学是相违背的。
3.“无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表情严肃,语言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师生双方缺乏互动情况下对学生提问题,就会出现“无声”情况;如果所提的问题太突然,具有挑战性,没有给学生以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同样会出现无人回答的“无声”现象。
4.“乱堂”
现在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元,思维活跃,会经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我们教师自身的储备有限、智慧不足,如果上课前备课不够细致、到位。面对始料不及的课堂变化,课堂上就会手足无措,方寸大乱,使得课堂陷入散漫的局面。
5.“争议”
由于我们和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对我们选取的材料有争议,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我们一定要将“预设”进行到底,而忽 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对我们课堂很不服气,从而让我们的课堂陷入了“不和谐”的局面。
二,新课程下政治教师具有的应变能力
1, 能用活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吃透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我们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重组,整合、盘活,周密设计教学环节,恰当安排教学步骤。真正做到用教材。
例如我们在“股票、债券、和保险”的教学时,不仅要努力培养学生理性理财、增强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慈善事业。这一内容虽然书本上没有提及,但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讲,让学生明白慈善、捐款也是一种投资方式,从而启迪学生奉献社会的爱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2, 能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的能力
我们的备课不论怎么周密,课时计划的编制不论怎么详细,可这都是事前计划。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碰到种种预想不到的情况,需要我们作临时的变动。
3, 能开发资源的能力
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不够鲜活,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应以“家事、国事、天下事”来充实教学内容,将社会发展的新知识、新材料和新成果引入课堂,把小课堂推进大社会,使静态知识动态化,使教材内容生活化,使课堂显现时代活力,吸引学生想听、乐听、爱听并积极参与进来,激活政治课堂的生命活力。
4, 能灵活改变教学方法
“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自身专长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教法,善于创设优美、鲜活、具体、真实的动感情境,实现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和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
5, 能巧妙地处理教学失误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那些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很难保证在上课时不出一点差错,如口误、笔误、教态失误、教法失误等。如果对这些失误视而不见,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更会有损教师的自身形象。这就需要我们有坦荡直率的自责精神和处乱不惊的应变能力,适时应变,加以补救。
三,教学应变能力的培养
1,政治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新课改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对学生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其实更是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我们不仅掌握教科书上的知识,还应当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把握知识的内在规律。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否则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政治教师只有自觉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要求。
2,政治教师还应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作为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本学科的知识,那就成了井底之蛙,在教学活动中难以做到触类旁通,也难以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这一时代的发展趋势必然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复合型,且呈开放状态,所以在具备过硬的政治专业知识前提下,教师应该通过自学、培训,逐步探索自己陌生的技能领域,逐渐形成教师自身的复合性专业技能。因为单一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教师应对文学、地理、历史、美术、等许多学科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总之要做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必须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博学多才,又要学有专长、学有专攻,同时打破自身封闭的知识结构,不断补充更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具有开放性、主动性。
3,树立科学的教学方法论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树立科学的教学方法论,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论,把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改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且在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时,贯彻“启发”、“发现”的原则,打破原有封闭、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而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组合。当然,教师也不能简单地为了方法而方法,而要讲求实效,力求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真正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
4,构思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
教师在全面、细致、深入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各个方面时对每一个细节都要仔细推敲、揣摩,并且脑海里应有活生生的学生,精心预测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样备课,体现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立体型的多边结构模式,教师的“教”始终围绕学生的“学”来考虑和设计,这就形成了一种教与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潜在推动力。
5,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
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是在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是在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之中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不断地总结他人的经验与教训,又要不断地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得失成败。听经验丰富的教师上课,既要注意他们处理“意外情况”的艺术,又要注意提醒自己:假如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样做?平时每上完一堂课,都要静下心来进行反思,把那些成功和失败的地方记录下来,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教师则从中积累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包括应变能力在内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 应变能力 自身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并贯彻思想政治课程的新理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应变能力。
一、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尴尬”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活动的动态化过程,教学中,学生的意外之言、离奇之举、突发之事,往往使教学计划受阻,课堂气氛突变,教师即使课前精心设计,胸有成竹,也难免遭遇疑难或尴尬,陷于困境,这种场面往往令教师始料不及。
2.“出墙”
现在学生表现欲望强烈,知识面比较广。为了在课堂中积极展示自己,学生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我们教师一味奉行“师道尊严”,居高临下,以势压人。对课堂中出现的“旁逸斜出”,采取压制的态度,这肯定会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钳制了学生的思维,与新课程提倡的开放教学是相违背的。
3.“无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表情严肃,语言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师生双方缺乏互动情况下对学生提问题,就会出现“无声”情况;如果所提的问题太突然,具有挑战性,没有给学生以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同样会出现无人回答的“无声”现象。
4.“乱堂”
现在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元,思维活跃,会经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我们教师自身的储备有限、智慧不足,如果上课前备课不够细致、到位。面对始料不及的课堂变化,课堂上就会手足无措,方寸大乱,使得课堂陷入散漫的局面。
5.“争议”
由于我们和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对我们选取的材料有争议,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我们一定要将“预设”进行到底,而忽 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对我们课堂很不服气,从而让我们的课堂陷入了“不和谐”的局面。
二,新课程下政治教师具有的应变能力
1, 能用活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吃透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我们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重组,整合、盘活,周密设计教学环节,恰当安排教学步骤。真正做到用教材。
例如我们在“股票、债券、和保险”的教学时,不仅要努力培养学生理性理财、增强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慈善事业。这一内容虽然书本上没有提及,但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讲,让学生明白慈善、捐款也是一种投资方式,从而启迪学生奉献社会的爱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2, 能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的能力
我们的备课不论怎么周密,课时计划的编制不论怎么详细,可这都是事前计划。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碰到种种预想不到的情况,需要我们作临时的变动。
3, 能开发资源的能力
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不够鲜活,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应以“家事、国事、天下事”来充实教学内容,将社会发展的新知识、新材料和新成果引入课堂,把小课堂推进大社会,使静态知识动态化,使教材内容生活化,使课堂显现时代活力,吸引学生想听、乐听、爱听并积极参与进来,激活政治课堂的生命活力。
4, 能灵活改变教学方法
“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自身专长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教法,善于创设优美、鲜活、具体、真实的动感情境,实现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和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
5, 能巧妙地处理教学失误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那些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很难保证在上课时不出一点差错,如口误、笔误、教态失误、教法失误等。如果对这些失误视而不见,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更会有损教师的自身形象。这就需要我们有坦荡直率的自责精神和处乱不惊的应变能力,适时应变,加以补救。
三,教学应变能力的培养
1,政治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新课改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对学生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其实更是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我们不仅掌握教科书上的知识,还应当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把握知识的内在规律。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否则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政治教师只有自觉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要求。
2,政治教师还应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作为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本学科的知识,那就成了井底之蛙,在教学活动中难以做到触类旁通,也难以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这一时代的发展趋势必然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复合型,且呈开放状态,所以在具备过硬的政治专业知识前提下,教师应该通过自学、培训,逐步探索自己陌生的技能领域,逐渐形成教师自身的复合性专业技能。因为单一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教师应对文学、地理、历史、美术、等许多学科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总之要做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必须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博学多才,又要学有专长、学有专攻,同时打破自身封闭的知识结构,不断补充更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具有开放性、主动性。
3,树立科学的教学方法论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树立科学的教学方法论,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论,把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改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且在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时,贯彻“启发”、“发现”的原则,打破原有封闭、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而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组合。当然,教师也不能简单地为了方法而方法,而要讲求实效,力求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真正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
4,构思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
教师在全面、细致、深入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各个方面时对每一个细节都要仔细推敲、揣摩,并且脑海里应有活生生的学生,精心预测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样备课,体现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立体型的多边结构模式,教师的“教”始终围绕学生的“学”来考虑和设计,这就形成了一种教与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潜在推动力。
5,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
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是在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是在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之中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不断地总结他人的经验与教训,又要不断地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得失成败。听经验丰富的教师上课,既要注意他们处理“意外情况”的艺术,又要注意提醒自己:假如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样做?平时每上完一堂课,都要静下心来进行反思,把那些成功和失败的地方记录下来,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教师则从中积累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包括应变能力在内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