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特点及其易感因素,提高肝移植术后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250例原位肝移植术后感染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术前、术中及术后主要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作为观察对象,分析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间的差别.结果 250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共163例,感染率为65.2%.最常见感染部位依次为血液、泌尿道和呼吸道.单个部位感染91例,两个部位感染45例,多个部位感染共27例
【机 构】
:
200032,上海,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特点及其易感因素,提高肝移植术后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250例原位肝移植术后感染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术前、术中及术后主要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作为观察对象,分析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间的差别.结果 250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共163例,感染率为65.2%.最常见感染部位依次为血液、泌尿道和呼吸道.单个部位感染91例,两个部位感染45例,多个部位感染共27例.最常见为细菌感染,约89.6%(146/163),其中单一细菌感染62例,两种细菌感染27例,多种细菌同时感染19例.其次为真菌感染,占27.O%(44/163),44例中38例患者同时伴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6.7%(11/163).大部分感染均发生在围手术期内.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肝移植患者年龄大于60岁、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C级、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总量>1000 ml、术后胸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天数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后感染率高,多部位、多种病原菌的混合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日益增多.应重视对感染易感因素的控制,降低移植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7年8月间共收治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腺癌17例(占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27.4%),均获病理证实.对所有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腺癌(以下简称球部腺癌)病例采取信访、电话或门诊形式进行随访,现总结如下。
我院2003年6月至2007年10月间在1489例良性和515例恶性甲状腺疾病手术切除的标本中,病理检查发现有正常甲状旁腺的有44例(2.2%,44/2004).现分析其甲状旁腺损伤的原因,探讨预防甲状旁腺损伤的技巧。
随着医学知识普及、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胰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发现率显著上升,促使临床外科医生必须提高认识,并对不同病变作出正确判断和合理处理。
患者男性,48岁,因间断黑便6个月入院。胃镜检查:胃底体交界大弯侧可见直径2.5cm溃疡型肿物,周围呈环堤状隆起,诊断为胃癌(Borrmann Ⅲ型)。术中见肿瘤位于胃底体交界大弯侧,为溃疡性肿瘤,直径约4cm,No.2淋巴结肿大,脾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术中分期考虑为T3N1M0Ⅲa期,术中行D2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保留脾脏的No.10、No.11淋巴结清扫术,在清扫No.10、No.11胃周
桥本病(Hashimoto's disease,H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用内科方法治疗,少数需手术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我院外科1984年10月至2004年10月共行各类甲状腺手术1557例,其中77例术后病理诊断为桥本病,与术前诊断不符,现报告如下。
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并发十二指肠坏死在临床上罕见,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不易作出早期判断.我们从1990年12月至2005年12月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
目的 利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基因转染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并移植到下肢缺血的新西兰兔体内,观测其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肢体缺血的效果.方法 (1)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单个核细胞,然后用含有VEGF、bFGF、IGF-1的M199培养液诱导培养
醋酸去氨加压素(DDAVP)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止血药,在心脏手术、鼻窦内窥镜等手术中均有良好的止血功能[1-3],而蛇毒血凝酶在外科围手术期的止血作用已经得到认同。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伴有淋巴结转移者预后不良[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与恶性肿瘤的淋巴转移有关。
我们采用胚胎和成人胰岛细胞联合移植,成功治疗1例1 型糖尿病患者,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