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布迪厄“资本”理论,总结农村大学生在城市求学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探讨高校引导并帮助农村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路径,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关键词:资本;农村大学生;特点;方法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有数百万学生通过高考从相对落后的农村流动到城市。面对城市生活,他们会感到一种与原来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产生很多思想上的困惑。一个人从小生长的环境对其思想和心理品质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惯性贯穿人成长的每一阶段,甚至可能影响一生。本文运用布迪厄“资本”理论,从教育社会学角度梳理农村背景下大学生所呈现出的特点,并为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找到入口与路径。
一、资本的三个维度下,农村大学生呈现出的特点
布迪厄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隐喻为一个社会学的“资本”,并把它可划分为三大基本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基于以上理论,考察农村背景下的大学生呈现出如下特点:
1、他们处在低经济资本维度。
农村与城市相比,大都是清贫而艰苦的,农村大学生的父母可能要更辛苦一些。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来自于田间,家庭总收入不高。较之城市大学生,他们在经济资本维度处于劣势。在农村,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大家夸赞和羡慕的对象。但是,当他们来到城市,就失去了原有的光环。他们对大学校园环境是满意的,为能来到大城市求学而兴奋。但是,看到周围一些不愁吃穿的城市同学,他们感到经济上的压力,甚至产生自卑感,还有极个别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笔者是一位高校辅导员,就亲自处理过一位大一的农村藉学生。该生入学后看到自己吃的穿的都不如寝室同学,于是就从寝室下手偷取同学的钱财,后来发展到偷取他人银行卡和身份证件冒领他人钱财直至被开除学籍。
2、他们处在低文化资本维度。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能力,它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专业技能、个人的风度举止以及对成功机会的把握能力,具有高等文化修养是衡量文化资本的一个标准。文化资本包括三种基本形态:身体形态、客观形态、制度形态。
在刚入校的大学生群体中,文化资本的主要表现形态是身体形态。身体形态文化资本通常指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品位及感性等文化产物1,它与特定的个体是紧密联系的,其积累有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正如健康、感情等一样,不能通过赠予、买卖、抢掠等形式实现个体之间的传递。农村大学生在相对落后的教育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大都无一技之长,在中学时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较少接触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學习活动相对单一。有的学生甚至从来没见过电脑,很少练习英语听力和口语,有些农村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从未打过篮球、羽毛球,也极少参加唱歌、跳舞、演讲、朗诵之类的活动。较之城市大学生,他们在文化资本维度也处于劣势。
3、他们处在低社会资本维度。
布迪厄把社会资本界定如下:现有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熟悉或认识的,或多或少制度化的持久的关系网息息相关。布迪厄认为,“某一主体拥有的社会资本量取决于他能有效动员的关系网络的规模”。 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由于成长的环境相对单一,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不大。来到大学,农村学生的社交活动习惯于自然发展的状态。他们虽然渴望交往,但没有主动性,不懂交往方法,在与异性交往中更是表现出羞涩、讷言、呆板的内向性格。另外,农村大学生因为感受到自己在经济上的差距,负担不起聚餐、旅游、联欢等高消费,使他们的社会交往也受到很大限制。
二、积极引导并帮助农村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在经济层面,重点放在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帮扶上。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制结构,农村在经济、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市。很多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在经济上呈现贫困状态,文化上处于边缘状态,所以这一群体特别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笔者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来看,每年申请助学金的农村学生占总申请人数的80%以上,申请助学贷款的约70%。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贫困学生中农村大学生占的比例很大,在农村学生占大多数的情况下,做好他们的工作是做好整体工作的关键。我们要利用好国家“奖、助、贷、减、补、扶”的助学政策,多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帮助农村贫困学生减轻经济上的压力,从而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
在文化层面,重点应放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农村大学生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些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是消极的。这种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思想认识,想要通过短短的几年大学教育彻底改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根深蒂固的东西,往往最不容易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此显得尤为重要,究竟是先破再立,还是先立再破,再或者是不破不立由学生自我取舍,无论哪种方法都将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笔者认为,方法本身没有好与坏、有效与无效之分,区别在于对待不同的对象选择哪一种更为适合的问题。在方法的选择上可以运用一种或者几种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对自身发展、社会需要、社会期望进行正确认识,把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统一起来,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在社会关系层面,重点应放在氛围的营造上。高校应搭建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营造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文化氛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最大的属性在于其社会性。农村大学生与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一致的,他们关心政治,积极务实,在人际交往中渴望结交新朋友,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但农村背景在他们的社会交往中有时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高校应努力在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搭建平台,使农村大学生通过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活动来结交朋友,当他们经历了彼此间相互认识、理解、接纳、认同的过程后,农村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积累其自身的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杨 洁: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农村大学生困境分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年9月第3期;
2、王春荣,姜 宁:当代农村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教育,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年10月第5期;
3、陈宇光:论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4、腾国宁,李珍连: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之我见,《中外企业家》,2011年第22期
5、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
作者简介:
李卓燃(1982-),女,研究生,新乡学院,助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资本;农村大学生;特点;方法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有数百万学生通过高考从相对落后的农村流动到城市。面对城市生活,他们会感到一种与原来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产生很多思想上的困惑。一个人从小生长的环境对其思想和心理品质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惯性贯穿人成长的每一阶段,甚至可能影响一生。本文运用布迪厄“资本”理论,从教育社会学角度梳理农村背景下大学生所呈现出的特点,并为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找到入口与路径。
一、资本的三个维度下,农村大学生呈现出的特点
布迪厄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隐喻为一个社会学的“资本”,并把它可划分为三大基本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基于以上理论,考察农村背景下的大学生呈现出如下特点:
1、他们处在低经济资本维度。
农村与城市相比,大都是清贫而艰苦的,农村大学生的父母可能要更辛苦一些。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来自于田间,家庭总收入不高。较之城市大学生,他们在经济资本维度处于劣势。在农村,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大家夸赞和羡慕的对象。但是,当他们来到城市,就失去了原有的光环。他们对大学校园环境是满意的,为能来到大城市求学而兴奋。但是,看到周围一些不愁吃穿的城市同学,他们感到经济上的压力,甚至产生自卑感,还有极个别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笔者是一位高校辅导员,就亲自处理过一位大一的农村藉学生。该生入学后看到自己吃的穿的都不如寝室同学,于是就从寝室下手偷取同学的钱财,后来发展到偷取他人银行卡和身份证件冒领他人钱财直至被开除学籍。
2、他们处在低文化资本维度。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能力,它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专业技能、个人的风度举止以及对成功机会的把握能力,具有高等文化修养是衡量文化资本的一个标准。文化资本包括三种基本形态:身体形态、客观形态、制度形态。
在刚入校的大学生群体中,文化资本的主要表现形态是身体形态。身体形态文化资本通常指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品位及感性等文化产物1,它与特定的个体是紧密联系的,其积累有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正如健康、感情等一样,不能通过赠予、买卖、抢掠等形式实现个体之间的传递。农村大学生在相对落后的教育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大都无一技之长,在中学时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较少接触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學习活动相对单一。有的学生甚至从来没见过电脑,很少练习英语听力和口语,有些农村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从未打过篮球、羽毛球,也极少参加唱歌、跳舞、演讲、朗诵之类的活动。较之城市大学生,他们在文化资本维度也处于劣势。
3、他们处在低社会资本维度。
布迪厄把社会资本界定如下:现有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熟悉或认识的,或多或少制度化的持久的关系网息息相关。布迪厄认为,“某一主体拥有的社会资本量取决于他能有效动员的关系网络的规模”。 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由于成长的环境相对单一,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不大。来到大学,农村学生的社交活动习惯于自然发展的状态。他们虽然渴望交往,但没有主动性,不懂交往方法,在与异性交往中更是表现出羞涩、讷言、呆板的内向性格。另外,农村大学生因为感受到自己在经济上的差距,负担不起聚餐、旅游、联欢等高消费,使他们的社会交往也受到很大限制。
二、积极引导并帮助农村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在经济层面,重点放在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帮扶上。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制结构,农村在经济、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市。很多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在经济上呈现贫困状态,文化上处于边缘状态,所以这一群体特别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笔者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来看,每年申请助学金的农村学生占总申请人数的80%以上,申请助学贷款的约70%。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贫困学生中农村大学生占的比例很大,在农村学生占大多数的情况下,做好他们的工作是做好整体工作的关键。我们要利用好国家“奖、助、贷、减、补、扶”的助学政策,多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帮助农村贫困学生减轻经济上的压力,从而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
在文化层面,重点应放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农村大学生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些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是消极的。这种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思想认识,想要通过短短的几年大学教育彻底改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根深蒂固的东西,往往最不容易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此显得尤为重要,究竟是先破再立,还是先立再破,再或者是不破不立由学生自我取舍,无论哪种方法都将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笔者认为,方法本身没有好与坏、有效与无效之分,区别在于对待不同的对象选择哪一种更为适合的问题。在方法的选择上可以运用一种或者几种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对自身发展、社会需要、社会期望进行正确认识,把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统一起来,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在社会关系层面,重点应放在氛围的营造上。高校应搭建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营造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文化氛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最大的属性在于其社会性。农村大学生与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一致的,他们关心政治,积极务实,在人际交往中渴望结交新朋友,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但农村背景在他们的社会交往中有时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高校应努力在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搭建平台,使农村大学生通过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活动来结交朋友,当他们经历了彼此间相互认识、理解、接纳、认同的过程后,农村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积累其自身的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杨 洁: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农村大学生困境分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年9月第3期;
2、王春荣,姜 宁:当代农村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教育,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年10月第5期;
3、陈宇光:论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4、腾国宁,李珍连: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之我见,《中外企业家》,2011年第22期
5、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
作者简介:
李卓燃(1982-),女,研究生,新乡学院,助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