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概念教学,请勿在“难点”处一带而过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3303000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概念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分数的概念的习得与掌握是学生对数的概念学习又一次拓展,但学生分数概念学习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这一方面源于儿童早期的分物经验,另一方面是教材在编排上引入等分概念时特别强调“是什么”,却不解释“为什么”造成的。对此,本文提出从反例容错、纠错再结合分数的“部分和整体”和“测量”的定义,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建立正确的等分概念。
  【关键词】分数概念 等分问题 反例
  小学生学习分数始于第一学段,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从“平均分”这个概念引入的,并且分数意义的初步建立是与“平均分”密切联系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离开了“平均分”就不能谈“分数”。
  笔者最近在做关于“分数再认识”教学设计的研究,这是第二学段进一步认识分数概念。从中国知网搜集了关于“分数再认识”的教学设计共20篇。笔者在研究这些教学案例时发现了一个极其有趣的师生对话现象:几乎所有教师在以一个具体分数如1/4,引入对具体分数意义的理解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大都会讲1/4表示把一个体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这时候教师大都也都会问:“有什么要补充吗?”在等待了一段时间后,班上总会有几个学生站起来说“他没有平均分!”教师接着会说:“你能把它说完整吗?”然后学生会带着平均分的字样把1/4的意义讲对,最后教师会再次强调平均分是我们认识分数的关键。之后整节课,教师都跟“警察逮小偷”似的揪出那些讲某一个具体的分数却不说“平均分”的学生,逮一次,纠正一次,强调一次,结果发现仍有一些学生说分数意义没有“平均分”这三个字。正如杨伊生、刘儒德两位教授在《儿童分数概念发展研究综述》中所表述的那样“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学龄前期儿童仅有少数能了解一半的意义,大部分儿童认为一半就是要分成两块,没有等分的概念。在处理‘部分和全部’的分数问题时不了解各部分都要等分的概念。Han在研究中指出12岁到13岁的儿童中89%能知道等分需要等面積,有6%的儿童认为一半就是分成两块,但没有等面积的概念,一般儿童认为等分就是除了面积相等以外,形状也必须相同,但对于形状不同的图形较难决定是否等分”,学生对等分问题认识的不足制约着他们对分数意义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笔者认为,造成学生等分概念不清的原因应该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儿童受早期的分物经验影响,另一方面是教材在编排上引入分数的概念时特别强调“平均分”,却不解释为什么谈分数的概念一定要“平均分”的道理。
  首先,笔者先说一说儿童早期的分物经验不支持等分概念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学龄前期儿童在早期的家庭生活中肯定有分苹果、分蛋糕的经验,家长经常会当着儿童的面把一个苹果或一块蛋糕分成两份,当然分割者主观上很想把这个苹果“平均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不那么精准,通常分得的结果是一份大、一份小,成人管大的这份叫苹果的一半,管小的这份也叫苹果的一半,一大份和一小份合起来是整个苹果,分蛋糕的经验也是如此。出于人“公平”的天性,这时儿童肯定要站在成人旁边叮嘱大人要两半都分得一模一样大,成人也尽量完成儿童的要求,但分下来的结果还是一大一小,只不过这两半相差得不太多。随着日后分物的经验累积,儿童发现不管成人或自己怎么努力要将现实中的苹果、蛋糕等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半是绝无可能的。
  由于儿童早期的分物经验与数学中分物经验的差距,生活中的“一半”与数学中的“一半”是不同的。等到儿童初步认识分数,学习1/2时,学生不讲“平均分”自然就不足为奇了,因为生活经验已经无数次告诉儿童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两份是绝无可能的,分成的两半大小绝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尽管教材反复强调平均分,但儿童早期生活经验从没有过“平均分”的情况,让儿童接受这些没有可能发生的事,他们肯定是“不干”的。
  再者是教材的编排,在引入分数的概念时特别强调“平均分”,却不强调为什么谈分数的概念时一定要“平均分”的道理。从中国知网上查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和案例,笔者发现“平均分”这三个字大多是从教师口中言出,学生大都是机械模仿,在教学中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的重要性,所以错误的常识就在儿童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以苏教版教材为例,笔者翻看了“分数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内容在第88~97页的教学内容中仅第88页“想想做做”第2题1、4两幅图中用反例强调了如果分成的4份不相等,就不可以用1/4来表示,至于为什么“不均分”就不可以用车1/4来表示、“平均分”就可以用1/4来表示这个问题却始终没有提及与解释。
  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1/4,在( )里画“√”
  笔者觉得可以利用反例容错、纠错。首先可以从分数部分与整体的意义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是认识分数的前提。如“想想做做”第2题一共4个图例,其中有3个图例都是反例,编者这样设计是有他的意图的,一线教师一般都能体会这个反例练习在这里的作用是强调没有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个环节的教学大都会在学生“它没有平均分”的齐声作答中结束。但笔者认为这样教学只是浮光掠影,并没有将这三个反例运用到位。
  对3个反例要通过设计追问,引导学生思考:把涂色部分看作是1份,如果用1/4表示,整体就有4个这样的涂色部分。通过多媒体课件拼摆,让学生明白:反例1以这样的一小份为部分拼成的整体应该比原来的整体小;反例2以涂色部分为1份拼成的整体比原来的整体大;反例3拼成的整体大了并且连形状都改变了,都不是圆形了。从而让学生感悟:不“平均分”就没有标准量,不论用其中哪一份来合都回不到原来的整体;合成的整体要么比原来的整体大,要么比原来的整体小,并且面积和形体还会发生改变。只有在“平均分”前提下取其中的任意一个1份,才会回到原来的那个整体。因为每一个部分是确定的,合成的整体也是确定的,分数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才能成立。
  当然这里理解为什么要“平均分”,除了可以从不平均导致部分的大小不唯一,带来整体的大小不唯一这个角度出发;也可以从分数“度量”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若不平均分,分数单位所对应的长度单位就不唯一,就无法用一个合适的分数来表示测量的结果。笔者就以特级教师华应龙《分数的意义》的一个教学片段来揭示。
  师: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生:(七嘴八舌)3/4。
  师:(出示下图)3/4个领带长应该就是这么长了。
  生:不对!不对!
  师:怎么不对了啊?
  生:这几段都不一样长,所以不对。
  师:(出示下图)那这样呢?
  生:哈哈,也不行。
  师:咦?你看这不是1份、2份、3份、4份,然后4份中选了3份嘛,怎么又不行呢?
  师:(出示下图)那这个呢?
  生:可以!
  师:为什么这个就行了?
  生:因为它们都是一样长的。
  师:回顾一下,第一个不行,第二个也不行,怎么第三个就行了呢?
  生:它们都是平均的。
  师:是啊,最后一个是平均分的。平均分了之后,4份中3份的长度就确定了。如果不是平均分的,那4份中的3份的长度就可长可短了。所以,一定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华老师通过这个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如果没有平均分,分数单位就无法统一,那么对应的3份的总和就无法统一,可能变得有长有短,无法确定3/4个领带的长度,匹配失败小头爸爸无法购买沙发。反之,平均分了,分数单位确定了,每一份的长度都确定,那么3份总长度也就是确定的,购买沙发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创设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测量情境跟学生解释了学习分数一定要平均分。从测量的角度解释平均分是华老师的首创,但对于夯实“平均分”的概念还没有停止,华老师没有放过那些创造了不等分的图例作品的学生,让学生通过改错的方式再次感受为什么要平均分,怎样才能做到平均分。这样颠覆性的设计,值得每位一线教师细细体会。
其他文献
析析是一个可爱的孩子,总是柔柔的,但不够自信和开朗,让人心生怜惜。当我了解到她的父母都不在身边时,对她的关注就更多了一份关爱和照顾。  这一天,美工区里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地折小猫、小鱼、小蘑菇等,只有析析眼泪汪汪的,还没有折出作品。我蹲下身问她怎么了,她哭着告诉我说:“我要折小灯笼,可是佳佳不帮我。”旁边的佳佳急忙解释说:“我折了一个灯笼,她也想要,可是她又不会,她就要我给她折,我没给她折她就开始哭
网络培训、网络直播课程并非新鲜事物,在席卷全球的疫情的推动下,众多组织和机构纷纷开展利用网络组织教师学习的尝试。网课虽多,但效果各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缺乏互动体验,难以调动学员的主动性。线下研修时教师与学员面对面沟通,互动性和感染力强,容易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形成氛围浓厚的学习共同体,引领学员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网络研修缺乏实景互动与共学氛围,学与不学全凭学员个人的自
在迎接祖国妈妈70周年华诞之际,我园积极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氛围,大力支持班级开展多种多样的爱国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解放军的情怀,锻炼幼儿不怕辛苦、不怕累等意志品质。在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我们看到班上的孩子多数都愿意为集体做事,且能够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他们爱祖国,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他们不仅知道国家一些重大成就,更知道和平离不开军
2020年,正值国家脱贫攻坚收官之年,4月下旬,我有幸参加了单位组织的赴凉山州雷波县帕哈乡八合村幼教点帮扶支教活动。每天和村幼的老师、孩子们朝夕相处,我发现他们对外面的世界非常向往,觉得大城市什么都好,认为自己所在的村幼条件差,即使个人努力也追赶不上;而孩子们上学的目的也大多是有一天能走出大凉山,到大城市去工作和生活。  回想之前的“帮扶”,我总是不遗余力地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城市的教育资源、现代的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个大主题,如何在微班会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地气,更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地与学生见面?本文从“以大化小”处入手,提出了找个“小口子”、抖个“小包袱”、卖个“小关子”、设个“小岗位”是既容易操作,又能推陈出新的好方法。  【关键词】价值观 微课 实践 创新  在这个信息化极速发展的时代,微时代的到来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核心素养有深刻的认识。教师要在精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核心素养资源,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动手实践研究,强化体验,逐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
中午,小二班卧室里,孩子们安静地在老师的帮助下穿戴衣物。突然,志恒看着我,带着哭腔大喊:“老师,我的小狗拖鞋不见了!”生活老师苏老師赶紧走过去:“啊,志恒,不哭不哭,老师帮你找啊。”一边说一边立刻趴在地板上费劲地朝各个角落张望。  我走过去轻轻地拍拍苏老师的后背,对志恒说:“志恒,让我来和你一起找鞋子,好吗?”志恒用手揉着眼睛,在原地转着圈,想找到拖鞋。  “睡觉之前,你把拖鞋放在什么地方了呢?”
当前对幼儿园质量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园长的专业能力是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的重要因素。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中领导保育教育的专业职责中明确指出:“建立园长深入班级指导保育教育活动制度,利用日常观察、观摩活动等方式,及时了解、评价保育教育状况并给予建设性反馈。”业务园长作为承担领导保育教育职责的副园长,开展进班指导是一项常规且重要的保教管理工作。2019年北京市颁布的《北京市幼儿园办
积木区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游戏区,它就像拥有魔法的城堡,孩子们只要一进去就会变成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师。这里所有的材料都是孩子们手下的小士兵,听从他们的指挥,变幻出不同的造型和情境,使孩子们感到快乐和满足。  最近小朋友们对搭建坦克十分感兴趣,有时会用纸砖垒出类似围墙的造型,之后坐在里面假装打仗;有时又会用大型积木搭个坦克的架子,打开窗口从里面进行机枪扫射。坦克是一种很结实伤害性很强的武器装备,孩子们了解
大型活动出现安全问题的几率相较普通活动会更高,因此我们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从班级层面,我们一直将“提前谋划、个人负责”作为保障大型活动安全的一大法宝。  确定活动之初:向家长发放活动告知书,说明活动的流程及具体内容,并征集一定数量的家长志愿者配合教师组织当天活动。  活动开始前一天:教师提前将本班带班教师及家长志愿者的工作做一个统筹规划,并将幼儿进行适当分组,实行个人负责制。  召集家长志愿者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