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病理性瘢痕

来源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u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类创伤创面愈合后常形成病理性瘢痕,随之发生外形改变、引发畸形及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生理损害[1].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和瘢痕疙瘩(keloid),是皮肤损伤后肉芽组织过度增生修复的结果.创伤修复需经历炎性反应、肉芽组织形成及组织重塑等主要阶段,每一阶段都有血管及其相关生物活性物质的参与,新生血管对于创面愈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快速生长的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支持,以促进创伤组织的修复.对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组织学研究已经发现,其中有大量新生血管的存在,成纤维细胞合成大量的胶原可能与瘢痕组织内大量异常新生的血管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研究也发现,VEGF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高度表达[2-4],因此,VEGF及其受体已经成为预防和治疗瘢痕增生研究的热门靶点。

其他文献
皮脂腺癌是一种罕见的源于皮肤附属器的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及临床表现与良性肿瘤相似,极易误诊.我院收治1例颊部皮脂腺癌患者,在保存面型及美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根治肿瘤.病例 患者男,33岁.发现左颊部无痛性肿物1年,于2011年8月30日入院.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左颊部一圆形肿物,轻度压迫感,无疼痛,肿物体积无明显变化.左颊部较对侧稍丰满,皮肤完整,在左颧弓下可扪及一肿物,直径约2 cm,质地韧,
期刊
鼻小柱与鼻翼的位置关系在鼻成形术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鼻翼下端位于鼻小柱水平下方时为鼻翼下垂型[1].鼻翼下垂、肥大不符合鼻的审美观,临床上较为常见,而相关的文献报道却不多.自2003年1月以来,我们采用V-Y滑行皮瓣的方法矫正鼻翼下垂,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手术效果。
期刊
目的 观察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疗法对兔耳增生性瘢痕(hyperplastic scar,HS)的疗效.方法 成年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成5组.在声动力治疗第2、4、6、8周分别切取两组瘢痕组织,进行指标检测.结果 治疗组可降低成纤维细胞密度、瘢痕增生指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降低胶原纤维的面密度,从上皮化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常见到一些广告词语中有"医疗整形美容"的用法,甚至个别报刊的个别文章中也如此用词.殊不知,"医疗整形美容"是由"医疗"、"整形"、"美容"3个词构成的一个有违逻辑规则的"词组".因此,本文仅就这个词组中的3个词的逻辑关系加以分析.一、医疗、整形外科两词的逻辑关系:隶属关系整形外科(plastic surgery)是第1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出现的一个医学名词.张涤生院士认为,整形外科是一门修残补缺的外科
期刊
面中部色素痣、皮肤肿瘤、创伤瘢痕等所造成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常用局部随意型皮瓣及皮下蒂皮瓣修复,但常因皮瓣面积的大小及转移的距离不足等因素而受到限制,皮片移植的方法也会因移植后皮肤收缩并多有色素沉着现象而不易为患者所接受;眼轮匝肌蒂岛状肌皮瓣以其充分的组织量、良好的弹性、色泽、质地和能够较远距离的转移,以及其供瓣区不产生继发畸形等诸多优点而受到临床重视.我院自2001~2011年,采用眼轮匝肌蒂
期刊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lyacrylamide hydrogel,PAHG)曾作为软组织充填物广为应用.由于PAHG本身的缺陷及医师的操作不当,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多.近年来,有关于PAHG注射隆乳术后并发乳腺癌的个案报道,更加引起了人们对于PAHG安全性的关注.本文将PAHG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类型及其处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期刊
中国人鼻形较常见的特点是:鼻根起点较低,鼻梁高度不够,常合并鼻尖较低、鼻小柱较短且支撑力较为软弱、鼻尖肥厚、鼻尖点上旋、鼻翼基底宽大、鼻唇角大、鼻孔外露等多种表现[1].对于单纯鼻梁较低者,采用硅橡胶或是膨体聚四氟乙稀(ePTEE)材料制作的假体置入进行单纯隆鼻术可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对于还需延长或抬高鼻尖的美容就医者,以自体软骨(鼻中隔软骨、耳甲腔软骨较多选用)支撑塑形较为安全可靠[2].对于合并
期刊
目的 探讨真皮内注射二甲氨基乙醇(DMAE)和复方氨基酸溶液(AA)对皮肤胶原代谢和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80只大鼠随机分成衰老治疗组(60只)、衰老对照组(10只)和正常对照组(10只).皮下注射半乳糖制备衰老模型.衰老治疗组从第18天开始,在两侧臀部真皮内分别注射0.2% DMAE+AA、0.1% DMAE+AA、0.2% DMAE、0.1% DMAE、AA、生理盐水(NS),每周1次,连续4周
目的 探讨口内入路下颌角铣骨成形术矫正下颌角肥大的疗效及三维CT重建技术在术前设计及术后效果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局部麻醉下应用口内切口下颌角铣骨成形术对43例下颌角肥大者进行矫正.分别于术前、术后行头颅三维CT重建,测量相关数据,将铣骨术前、术后的下颌角角度和咬肌厚度的三维数据进行比较,观察面部轮廓改善情况.结果 43例中33例获得4~24个月随访,大部分受术者对术后效果满意,面下部正面观和侧面观
病例 患者男,63岁,病程6年.患者最初无意中发现颈后皮下有两处球形肿物,直径约3 cm,无瘙痒、疼痛等不适,表面皮肤完整无破溃、渗出,当地医院诊断为“脂肪瘤”,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未采纳;后发现颈背部及颈前出现类似肿物,颈部多处肿物逐渐增大,自觉秋冬季增大明显,春夏季肿物稍缩小,未感明显特殊不适,故未行治疗.现肿物明显增大,局部隆起,影响外观及日常生活,2013年来我院就医.查体:颈枕部、颈背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