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SABR再论放射敏感性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ly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放射治疗技术进步,放疗已由过去二维时代进入三维和四维时代,治疗精度大幅度提高,分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从传统放射治疗发展到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和调强放射治疗(IMRT)为代表的聚焦照射,提高了肿瘤靶区剂量,减少了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随着影像引导技术进步,治疗机与影像引导结合,每次治疗前通过影像扫描技术获得肿瘤靶区位置信息,或用4D影像引导技术精确地将射线投射到目标靶点,达到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 SABR)的目的,放射治疗完全进入精准、高效和低毒时代。高剂量、大分割照射已经取得令人信服和可喜的疗效,传统放射生物学理论已无法解释这种照射模式抗肿瘤细胞作用机制。传统放疗认为,肿瘤有敏感与不敏感之分,但是,进入SABR时代,肿瘤对其治疗均反应良好,放射治疗学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放射生物学学说和体系,在传统放射生物学理论基础上,更好地阐明新技术原理、作用机制,并建立与传统放射生物学内在联系,为临床普及和推广消融放疗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错配修复(MMR)基因包括MLH1、MSH2、MSH6、PMS2基因的蛋白表达及MLH1甲基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7—2016年10年间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组织蜡块共420份,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LH1、MSH2、MSH6、PMS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当出现MMR蛋白表达缺失(即MLH1、PMS2、MSH2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选取10例身高在120.0 cm左右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分上下两段行螺旋断层治疗(HT)实现全身照射(TBI),通过分析衔接处靶区剂量分布的变化情况,寻找最佳靶区间隔距离所对应的计划设计参数。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使用德国Siemens公司定位CT获得层厚为5 mm的全身图像,同时在髌骨上方10 cm处放置铅丝,作为上下两段靶区的分割线。在美国瓦里安Eclipse 13.5医生工作站进行靶区和危及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