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发展要求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创新发展之道路。分析了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紧迫性,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构建市场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联合办学机制,统筹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结构,宏观调控专业方向和专业设置,强化教学质量监督管理。
[关 键 词] 创新发展;市场引领;法律法规;劳动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7-0084-01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的高职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确立等方面步入困境。近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将创新发展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三年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刻不容缓。
一、创新发展的含义
(一)含义
“创新”理论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提出并系统化,即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局面。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求我们打破陈规,突破框框,以不同以往任何形式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创造出新的教育途径和模式。
(二)意义
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能力总是步人后尘,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高职教育只有创新改革,实现理论创新、理念突破、内涵延展,才能发展壮大,才能整体提高劳动力素质,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二、创新发展的紧迫性
(一)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随着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迫切需要有技术含量的技能型劳动者。时代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使我国的劳动者具备理论知识、生产技能和职业素质,并能较快地适应技术更新和新产品开发。
(二)整合旧的办学格局
中国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办学特色、投入不足、人才培养同质化程度较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高职教育要创新高职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以市场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联合管理的办学机制,统筹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结构,宏观调控专业方向和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开发和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监督管理,设置科学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三、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一)形成市场引领的办学思路
1.设立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组成的“行业教育委员会”。重点负责学校的教育事项,审批学院的设立或撤销,确立办学思想和运行模式,设置专业方向并制定专业,开发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体系。同时,协助制定学校一系列规章制度和重大的方针政策,保证学校履行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2.逐步优化高职院校和专业结构。地方政府应围绕地方经济特色,在“行业教育委员会”的作用下抓统筹,宏观调控各学校的服务领域和办学模式,逐步优化各院校的管理结构和专业方向。严格把控专业的设置,使学校的专业紧紧围绕院校的特色,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对接。
3.设立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设立由政府、“受质量管理专门培训的教育专家、教育行政人员、企业人员”的教育质量考评委员会,创新改革课程考核标准和毕业考核模式,瞄准企业评价标准设计课程考核标准,提高“考核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学生最后的毕业质量把关由“工商协会组织的考试来完成”。
(二)建立扶持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
1.推行岗位准入制度并立法,对于不守法的企业予以严惩,同时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提供职工技能培训和专业进修机会,以此为基础开设证书考试和技能等级考试,促进职工技能提高和更新。“建立一套完整的普职等值转化的体系”,提倡设置高职教育学历学位制度。
2.改革创新教育制度,政府通过增加对高职院校建设的资金投入,减免高职生学费,适当补助生活费,多开设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吸收学生数量和质量。尝试交叉式教学改革,动员高职生升本,本科生高职。在工资、福利和职称等方面普高与职高地位相等,使整个社会形成新的同质化价值。
四、结语
现代高职教育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新理论和新思想,开辟新途径。高职教育必须坚持“行业教育委员会”管理,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打破课堂教学常规,树立服务、就业、市场、技能为一体的思想理念,走出一条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刘红.落细落小落实 实现创新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
[2]何剑波,王珍.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J].成人教育,2016(1).
[3]黄令.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认识和启示[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4]张海容.德国职业教育对我院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模式的启示[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4).
[关 键 词] 创新发展;市场引领;法律法规;劳动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7-0084-01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的高职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确立等方面步入困境。近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将创新发展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三年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刻不容缓。
一、创新发展的含义
(一)含义
“创新”理论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提出并系统化,即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局面。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求我们打破陈规,突破框框,以不同以往任何形式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创造出新的教育途径和模式。
(二)意义
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能力总是步人后尘,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高职教育只有创新改革,实现理论创新、理念突破、内涵延展,才能发展壮大,才能整体提高劳动力素质,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二、创新发展的紧迫性
(一)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随着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迫切需要有技术含量的技能型劳动者。时代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使我国的劳动者具备理论知识、生产技能和职业素质,并能较快地适应技术更新和新产品开发。
(二)整合旧的办学格局
中国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办学特色、投入不足、人才培养同质化程度较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高职教育要创新高职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以市场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联合管理的办学机制,统筹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结构,宏观调控专业方向和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开发和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监督管理,设置科学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三、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一)形成市场引领的办学思路
1.设立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组成的“行业教育委员会”。重点负责学校的教育事项,审批学院的设立或撤销,确立办学思想和运行模式,设置专业方向并制定专业,开发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体系。同时,协助制定学校一系列规章制度和重大的方针政策,保证学校履行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2.逐步优化高职院校和专业结构。地方政府应围绕地方经济特色,在“行业教育委员会”的作用下抓统筹,宏观调控各学校的服务领域和办学模式,逐步优化各院校的管理结构和专业方向。严格把控专业的设置,使学校的专业紧紧围绕院校的特色,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对接。
3.设立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设立由政府、“受质量管理专门培训的教育专家、教育行政人员、企业人员”的教育质量考评委员会,创新改革课程考核标准和毕业考核模式,瞄准企业评价标准设计课程考核标准,提高“考核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学生最后的毕业质量把关由“工商协会组织的考试来完成”。
(二)建立扶持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
1.推行岗位准入制度并立法,对于不守法的企业予以严惩,同时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提供职工技能培训和专业进修机会,以此为基础开设证书考试和技能等级考试,促进职工技能提高和更新。“建立一套完整的普职等值转化的体系”,提倡设置高职教育学历学位制度。
2.改革创新教育制度,政府通过增加对高职院校建设的资金投入,减免高职生学费,适当补助生活费,多开设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吸收学生数量和质量。尝试交叉式教学改革,动员高职生升本,本科生高职。在工资、福利和职称等方面普高与职高地位相等,使整个社会形成新的同质化价值。
四、结语
现代高职教育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新理论和新思想,开辟新途径。高职教育必须坚持“行业教育委员会”管理,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打破课堂教学常规,树立服务、就业、市场、技能为一体的思想理念,走出一条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刘红.落细落小落实 实现创新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
[2]何剑波,王珍.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J].成人教育,2016(1).
[3]黄令.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认识和启示[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4]张海容.德国职业教育对我院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模式的启示[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