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静的三次转身

来源 :中华儿女·青联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2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有可能成为一个歌星,有可能成为一名翻译或外交家,甚至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播音员,但是在三次转身之后,她成了现在的自己——一名新闻主持人。
  
  不当童星当学生
  
  每天,方静都能收到很多的观众来信,这其中有赞扬、有激励,有人甚至直接在信件中表达爱慕。“在现在的《焦点访谈》节目里,方静的脸已经成为最有特点的一个符号。”展江认为,“主持人需要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需要符合栏目的定位,也是彰显主持个性的必需。”
  “我现在有一定的名气,但我不论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超越童年时的名气。”方静笑言。
  这倒不是夸张,在1970年代,方静是整个北京城家喻户晓的童星。从四岁左右,她就像模像样地捏着兰花指唱《白毛女》、《南泥湾》,她也成为那个年代北京胡同里茶余饭后最津津有味的谈资。
  “那时候我每天的演出安排得满满的,从剧场到广播电台,每天就是唱啊唱的,北京人要是看场演出,演员里一准儿有我。”那感觉就像是现在电视台里播放的脑白金广告,除非你不开电视,否则非窜进眼帘不成。虽然那时候电视还不普及,但方静楞是凭借精彩而频繁的演出让人印象深刻,甚至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注意。
  前国家主席李先念看了方静的演出,大为惊叹,特意对著名歌唱家郭兰英说了方静的情况。“民歌要后继有人啊。”李先念说。
  时隔不久,郭兰英专程来到方静家,主动要求收她为弟子。“那时候她的嗓音条件特别好,音域也很宽,可以很轻松的唱到高C。”已经70高龄的郭兰英回忆说。在那个年代,郭兰英是中国乐坛独一无二的“老大”,“老大”主动跑到学生家里收徒,方静的名头由此可见一斑。
  “她跟我学了近两年吧,如果坚持走下来,我还是很看好她的。”郭兰英这样评价方静的。不过6岁的时候,在母亲的坚持下,方静离开了舞台。和很多学龄的孩子一样,她也进入一所小学,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对于方静的选择,郭兰英至今还感觉有些遗憾。“假如让我预测,我觉得如果她一直走下去,未来应该是一条星光灿烂的路。”
  “这俩方静是同一个人?”社科院徐逢贤教授曾看出方静童年时的演出,他对方静转变极为惊诧。“唱《南泥湾》那小丫头多乖巧啊,怎么就板着脸上《焦点访谈》了。”
  不过方静却很感谢母亲。“我觉得母亲很有远见,她让女儿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是正确的。”
  
  放弃北外去北广
  
  方静的学习生涯是从一个“神童班”开始的。在1980年代前后,全国都掀起造神童热,中国科技大学甚至开辟了少年班,方静的班级就是一个聚集了各路神童的实验班。虽然是一年纪,但有的孩子能流利地读报纸、有的孩子数学呱呱叫、有的孩子熟读唐诗宋词……方静这个“神童”语文数学都不成,只会唱歌。
  


  因为入学前的“显赫名声”,在别的孩子学习、游戏时,方静总是被安排去演出。“虽然有掌声有喝彩,我却觉得不快乐。童年应该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但我与其他同龄人几乎是隔离的。在舞台上,别人看到的是风光,而我感觉那只是一个牵线木偶。”
  这种生活持续了很久,但却并没有太多影响到方静的学习成绩。1989年,即将高中毕业的方静被保送进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生来说,不必再经过高考而被保送上名牌大学,这是莫大的荣誉。不过方静却放弃了这一机会,她选择报考北京广播学院。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同桌告诉我北京广播学院正在招生。”想到自己小时候经常去电台录音,于是方静也跑去报名。“那年广院播音系在北京招收四个人,但一共有1000多名考生报考。”毕竟是唱过民歌高C的嗓子,还是保送上北外的高才生,方静一路过关斩将,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这丫头有点傻了吧?”很多人对方静的选择感觉纳闷。在那个年代,北外是很多学生梦寐以求的学府,那里甚至是外交部选拔人才的首选。而当时的电视普及率并不是很高,播音员也远不是现在这么风光,在大多数人看来,方静是废了老半天的劲儿干了一件丢西瓜拣芝麻的事儿。
  “我当时就是一股热情,就是觉得喜欢。”回忆当年,方静如此说。实际上,在正式进“广院”读书之前,她并不知道主持人究竟有什么意思,直到上了大学才知道将来很有可能要当主持人。
  也许从小唱民歌的原因,专业课的老师对她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的老师说她有特点,也有的说她气息不够,声音发飘,在播音上发展未必有优势。那时候,老师们更看好的是她的同班同学王雪纯、文清等人,不过方静执拗地坚持着自己的热情。1993年,她顺利进入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1994年,开始主持《中国新闻》。
  
  不当播音干主持
  
  刚到中央电视台实习的时候,方静做的是《中国报道》的采访报道,而她最终能进中央电视台,也是因为她出色的采访报道。可是进台之后,领导找到方静,让她做《中国新闻》的播音员。
  方静有意推辞,理由是声音偏柔。实际上,她打心眼里不愿意做一个念稿子的播音员,她更愿意做类似于《中国报道》式的访谈。
  方静找到领导:我做不了。
  领导:我说你行你就行。
  方静有些倔强:那我就去试试,如果不行你还得让我回去。
  这一试就是6年,这6年的播音形成了方静冷艳的风格,也让她获得了无数赞誉。这期间,她三次获得国家级政府奖,1995年更是获得国际华语主持人金奖。
  “一个播音员的职业水准会在她(他)从业的两三年内达到一个高点,调整到一个很好的状态。但当到达这个高峰之后,就会遇到一个瓶颈,很难突破。”2000年,被瓶颈钳制了两三年的方静终于找到了“逃离”的机会:她主动向领导提出去《东方时空》。
  “我很想做一些深度的人物采访,我希望在对话中揭示人物的灵魂。”方静的梦想在《东方时空》得以实现,但她的第一次访谈就“丢了魂儿”。
  “那是采访冯小刚。采访前冯小刚看了很多资料,侃起来滔滔不绝,我不知如何下嘴。就听耳机里导播跟我说:你插话,别让他说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打断他的话,那天他说起自己新拍的电影,兴致很高,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阻止他说下去,直到制片人从耳机里愤怒地跟我说:你不能再让他说了!”
  “这是我做过的最糟糕的一次采访。”因为很难采到冯小刚,所以片子几经修改还是播出了,但方静至今仍旧耿耿于怀。“因为我的原因,一个好的题材就在我手上废了,节目组那么多人付出的辛苦都可能付之东流。”
  在经过了糟糕的“第一次”之后,方静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成为最好的。那段时间,她天天闷在家里看别人的访谈节目,国内的看完了,看国外的,就是要找到访谈对话的感觉。“我要引导嘉宾,而不能让他牵着我的思路走。”
  毕竟做了八年的播音员,进入《东方时空》也让方静面临着从播音员到主持人转型。“播音员主要是完成传达的功能,更注重表达的技巧。而主持人则要提纲携领,通过对事件的思考,实现完整的报道意图。”
  虽然转型期很艰苦,但是在《东方时空》,方静终于回到了她最初想要做的事:当记者,做访谈节目。她一直想补上采访这一课,也终于如愿以偿。那段时间,她也在工作上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时至今日,她仍旧保持着在《东方时空》时的工作状态:她每次都是自己写采访提纲和讲词,轻易不用编导代替,她就是要这样执拗地坚持自己的声音。
  2002年,北京正值非典肆虐,方静主动提前结束了自己在美国福克斯新闻台的交流学习,回国参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筹建。当年6月,她开始主持《焦点访谈》,这一时期,她冷静、理性的主持风格开始家喻户晓。
  有人给她写信,“漂亮的方静姐姐总是那么忧国忧民,看电视那么久,什么时间能看到你美丽的微笑?”
  方静本来也有绽放笑容的机会。1994年,杨澜离开了《正大综艺》,时任《正大综艺》制片人的辛少英找到方静。“你主持的节目很有观众缘,考虑一下接接杨澜的班啊?”
  那时候,《正大综艺》是全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方静仔细想了想,最终还是拒绝了。“上《正大综艺》肯定比在《中国新闻》出名快,可我小时候已经出过名了,对出名没兴趣。”她不否认自己曾经犹豫过,可是在慎重思考之后,她认为自己做出了理智的选择。“文艺节目和新闻节目泾渭分明。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咱不是做综艺的那块料。”
  放弃综艺节目的方静开始“顽固”地延续其冷峻的主持风格。在主持《焦点访谈》的同时,2003年至2006年,她参与主持《国际观察》,2006年开始主持《防务新观察》,在或者动荡骚乱、或者绑架恐怖的事件背后,她总能以自己严谨、理性的主持风格让观众看清事件的本质。
  现在,人们更多地记住了方静在主持《焦点访谈》时的严肃冷静、严谨理性,记住她在主持《防务新观察》里的追问和刁难。“很多问题,你一听就知道是方静问的,她的风格是别人模仿不了的。”一位参加过《防务新观察》的军事专家说。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技术,但是我国的机械工程由于发展起步的较慢,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不能全面的促进制造业的进步和经济的长足发展。本文从机械工程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机械工程研究的现状,然后阐述了机械工程科学发展总趋势。  【关键词】机械工程;摩擦学;机械动力学;绿色制造  一、机械工程概述  所谓的机械工程主要指的是是研究机械系统、机械产品性能、机械设计
此文简单介绍了工商管理的主要特征,详细分析了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具有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
电气设备的接地故障将影响接地和电气保护技术的质量和效果.如果建筑电气设备的接地和电气保护技术不能科学设计,严重时会导致建筑接地故障甚至触电事故的发生.本文对电气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