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底板的结构组分、形成时代及侵位机制:对大洋初始俯冲过程的约束

来源 :地质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8833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质底板是俯冲下插板片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一般与俯冲带之上热的地幔橄榄岩直接接触.主要包括石榴子石角闪岩等高温和变质泥岩等低温变质底板.全球范围内,变质底板一般以岩块形式出露在蛇绿混杂岩中.但是阿曼蛇绿岩中出现了相对完整的变质底板序列,由顶至底依次出露高温变质底板和低温变质底板,它们位于条带状橄榄岩之下.由于变质底板中包含的高温变质底板部分只能形成于板块初始俯冲阶段,因此变质底板能很好记录板块初始俯冲过程.初始俯冲是指俯冲带在转变为成熟俯冲体系之前的一个相对短暂的过程.变质底板形成时间的约束方法主要包括:1)40Ar/39Ar定年,定年矿物包括角闪石和白云母等;2)U?Pb定年,定年矿物包括榍石、锆石和独居石等;3)Lu?Hf定年,定年矿物包括石榴子石等.而变质底板侵位机制主要有:1)俯冲角度变缓模型,2)浮力驱动模型,3)局部应变增生模型.为了探讨变质底板对初始俯冲过程的约束,本文收集了大量新特提斯中蛇绿岩和变质底板的年龄数据.结果 表明每期变质底板形成时都会有对应的俯冲带之上型蛇绿岩形成,而且它们在不同的测年体系下有近乎相同的定年结果,这可能反映变质底板和蛇绿岩在后期经历了快速的剥露作用.通过研究发现,仅仅依靠蛇绿岩和变质底板之间的年龄对比无法约束初始俯冲机制.只有在确定变质底板原岩、变质底板和蛇绿岩三者的年龄关系并重建变质底板的P?T?t轨迹等条件下,才能有效约束初始俯冲机制及蛇绿岩的形成背景.
其他文献
混杂岩广泛出现于世界范围内的碰撞和增生型造山带中,是汇聚板块边缘增生杂岩内标志性岩石构造单元之一,记录了板块汇聚边缘增生的大地构造演化史.大比例尺野外地质填图、组
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的自然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方面的原因,往往在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方面较差,再加上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兴趣;激发;调动  传统应试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将精力过多地放在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由于教师讲授的知识只是
缝合带是两个板块间的分界面,是造山带的一级构造界面.古老造山带常经历过多期构造作用,缝合带被改造,结构复杂化,给造山带研究带来挑战.因此,合理厘定具有复杂结构的缝合带,
蛇绿混杂岩是大洋板块俯冲增生的产物,往往发育不同时代、来源和成因的蛇绿岩岩块或岩片,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十分复杂.蛇绿混杂岩内发育的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是
OPS混杂岩是大洋板片地层的岩石经历破碎和混杂之后的产物,是造山带中一种标志性的混杂岩类型.日本列岛保留了自晚古生代以来的俯冲—增生记录,包括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