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专业,联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举办高职本科”这一模式为主要分析对象,借用战略管理中的态势分析法(SWOT),辨析高职优势专业举办本科教育的优势、劣势及其机遇和挑战,以期为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职优势专业 本科教育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82-03
自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后,在理论上,关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日益深入;在实践上,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举办问题。理论上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实践上的探索却还欠稳定。本文将以“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专业,联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举办高职本科”这一模式为主要分析对象,借用战略管理中的态势分析法(SWOT),辨析高职优势专业举办本科教育的优势、劣势及其机遇和挑战,以期明晰举办高层次职业教育之路。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从世界范围上看,德国从20世纪60年代便设置具有普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美国则建立了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学历教育中分为两个层次,即2年制的副学士学位和4年制的学士学位;法国则有明确的职业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人才由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
在我国,理论研究先于实践探索。研究者马树超提出拓展专科以上层次的技术教育,即应尽快完善技术教育体系,着手技术本科建设,培养技术精英。郭扬提议上海应着手建立技术型本科,以高职高专毕业作为起点进行职教体系内“专升本”的试点。研究生教育阶段暂不分普职两条系列,但技术本科与普通本科毕业生同样可以报考,强调技术精英和学术精英的双重培养目标。王明伦指出我国高职教育应以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式层次结构体系。潘懋元提出在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基础上增设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将多科性或单科性的技术型专科学校与中等教育水平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衔接起来,构成完整的从低到高的独立体系。
在政策上,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明确的政策指引。从2006年国家相关政策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再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这些都纷纷表明“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艰巨任务。
在实践上,目前以各个地区在现有政策允许下的试点探索为主。形式上主要有早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如2003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山东科技大学高等职业本科面向全国招生;还有实行多年的“优秀专科生选拔升入本科学习”(俗称“专升本”)的途径;也有少数高职院校獲批独立的或整体的或以重点建设专业举办本科教育;此外还有很多省份逐渐开始探索高职院校与应用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的模式,如四川、辽宁、河北、江苏、贵州、福建、广东等省通过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和省内普通本科高校联合办学,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批次为本科二批,毕业时颁发对应的本科院校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方式”开展了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的试点和探索。
本文将以“依托优势专业,联合本科院校,共同培养高职教育本科层次人才”这一办学模式,借用战略管理中的态势分析法,试图明晰这种依托专业探索高职本科举办之路的优劣势,以期为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二、以优势专业试点,联合举办本科教育的SWOT分析
(一)高职优势专业举办本科教育的优势分析
1.优势专业有良好办学基础,高职院校举办有热情。从获批试点的高职专业来看,所有试点专业均是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拥有较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业规划与建设较为科学、教学管理较为规范、社会认可程度较高、社会需求出现层次上移的、办学特色与效果较为显著的专业。这些获批的试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实践,重新规划了课程设置与课程群间的逻辑关系,整体调整和优化专业与课程直接的逻辑结构,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与技能培养环节,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得本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系统、科学,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从获批试点的高职院校来看,崭新的办学模式、层次上移的办学经历,对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而言无疑是一种肯定,高职院校具有举办本科教育的本能热情。在组织保障上,联合举办本科教育将位于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地位;在政策上,高职院校对举办本科教育的试点专业提供制度保障甚至制度倾斜;在资源上,高职院校对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须按照本科教育标准进行配置;在师资队伍上,倾力建设的“专家能手型”的高职教师将充分满足培养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人才的需要;从实训条件上看,高职院校有较为成熟的实训教学体系和稳定的实训基地,符合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
2.合作本科院校具有培养本科层次人才的办学经验。本科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层次,自身具有独特的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普通本科教育和职业本科教育均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层次,其区别是人才培养类型的差异,而对于本科层次的教育本身,是具有共性的。因此,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专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教育,正是基于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
合作的本科院校通常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21世纪初期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而通过合并、重组或是升格而来,一直肩负着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这类本科院校,既具有举办本科教育的基础与经验,同时在培养规格目标上又与职业教育所契合,是探索职业教育本科的最佳合作机构。 (二)高职优势专业举办本科教育的劣势分析
1.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合作与衔接问题。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专业,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教育的模式,通常是一种分段式的培养形式,即4~5年的培养时长分别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完成,具体分段略有不同,如常见的“3+2”模式,前3年在高职院校完成,后2年在本科院校完成;也有“2+2”模式,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分别完成为期2年的教学时长;也有“1+3”模式,第一年在本科院校完成基础理论教育,后3年在高职院校强化实践技能,等等。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办学,均涉及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过程,要分成两个阶段、由不同的教学单位完成,这里便涉及双方的合作问题以及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问题。从联合办学的意向愿望到具体的合作事宜,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从招生到学生管理再到就业,一系列的问题摆在联合办学的两个教育机构之间,使得联合举办的高职本科教育易从早期办学的信心十足陷入举办后的步履维艰。
2.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关于“高职本科”的共识问题。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专业,联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这一模式,必然涉及一个最为本质的认识,那就是“什么是高职本科”的问题。高职院校显然是职业教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对于“高职本科”有基于“职业教育”特征的认识和基于社会需求的认识;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身份目前是缺乏官方定位的,有学者认为其设立本身和培养目标就是职业教育的本科体现,亦有学者认为其从管理上、运行上仍然体现的是普通本科教育的形式。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关于“高职本科”的认识,与高职院校的认识,是不同的。认识不同,极易影响日后的人才培养过程。
(三)高职优势专业举办本科教育的机遇
1.产业转型与社会需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当前正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进入攻坚时期。这种快速发展的步伐,迫切需要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持。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次也将逐步提高,同时形成层次分明、流通顺畅的培养格局。
2.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受教育者诉求。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此后,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过30年的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发展的实际过程,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迎来了最佳时期。
同时,作为一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校学生人数已突破1000万人。庞大的受教育群体,仅有5%~10%的毕业生能够通过“专升本”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这使得教育在促进人才向上流动的空间与层次非常有限。越来越多的专科层次高职学生有强烈的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诉求。
(四)高职优势专业举办本科教育的挑战
1.学历层次的上移与人才实质的不变。若干省市在政策允许下尝试探索了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途径,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可鉴之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将要形成完整的、从低到高的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的完善以及学历层次的上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社会生產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学历层次上移,意味着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本质区别。致力于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而忽略层次间的本质区别,将要面临着学历层次上移与人才培养实质不变的挑战。
2.传统观念关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偏见。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专业,联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还将面临着思想观念层面的挑战。由于高等职业教育长期定位为专科层次,社会民众普遍存在着“高职=专科”的思想观念,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一直低水平的、低成本的、仅仅是低层次的教育”。受传统观念的禁锢,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和实用化取向使得职业教育成为民众眼中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技能性教育。而这样的认识误区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
三、高职举办本科教育的思考
(一)理论体系亟待完善
虽然从国家到地方都明确了“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上也强调,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但是,目前关于“高职本科”的理论体系还处于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探讨阶段,关于高职本科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尚未取得官方认可,而关于高职本科办学的具体标准、制度规范也还是空白。理论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关系到高职本科的办学过程和办学质量,同时面对社会的强大需求,也极易引起一哄而上、盲目举办的情况。
(二)教育类型亟须落到实处
不管以何种途径探索高职本科的举办,最难以逾越的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却真正成为一种类型的运转系统。从办学体制、招生制度到收费制度、投资体制等,高等职业教育都存在着明显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政策,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不可能成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地位平等的一种教育类型。独立的教育类型未能在实际中落到实处,举办高职本科将会掀起另一轮“升本热”,以此改变高职院校地位低下的情形。
综上所述,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应然需求。在尚未形成逻辑体系的前期,以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联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同时,探索过程中也应明晰这一模式的优劣势,准确看待机遇与挑战,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有用之鉴。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加入WTO与高职高专的终身教育功能[J].职教通信,2001(1)
[2]郭扬.改造上海教育”立交桥”的构想和建议[J].职教通信,2002(4)
[3]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8
[4]潘懋元.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刍议[J].教育研究,2005(5)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YB2014518)
【作者简介】潘杰宁(1980-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与评估。
【关键词】高职优势专业 本科教育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82-03
自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后,在理论上,关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日益深入;在实践上,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举办问题。理论上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实践上的探索却还欠稳定。本文将以“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专业,联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举办高职本科”这一模式为主要分析对象,借用战略管理中的态势分析法(SWOT),辨析高职优势专业举办本科教育的优势、劣势及其机遇和挑战,以期明晰举办高层次职业教育之路。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从世界范围上看,德国从20世纪60年代便设置具有普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美国则建立了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学历教育中分为两个层次,即2年制的副学士学位和4年制的学士学位;法国则有明确的职业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人才由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
在我国,理论研究先于实践探索。研究者马树超提出拓展专科以上层次的技术教育,即应尽快完善技术教育体系,着手技术本科建设,培养技术精英。郭扬提议上海应着手建立技术型本科,以高职高专毕业作为起点进行职教体系内“专升本”的试点。研究生教育阶段暂不分普职两条系列,但技术本科与普通本科毕业生同样可以报考,强调技术精英和学术精英的双重培养目标。王明伦指出我国高职教育应以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式层次结构体系。潘懋元提出在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基础上增设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将多科性或单科性的技术型专科学校与中等教育水平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衔接起来,构成完整的从低到高的独立体系。
在政策上,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明确的政策指引。从2006年国家相关政策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再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这些都纷纷表明“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艰巨任务。
在实践上,目前以各个地区在现有政策允许下的试点探索为主。形式上主要有早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如2003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山东科技大学高等职业本科面向全国招生;还有实行多年的“优秀专科生选拔升入本科学习”(俗称“专升本”)的途径;也有少数高职院校獲批独立的或整体的或以重点建设专业举办本科教育;此外还有很多省份逐渐开始探索高职院校与应用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的模式,如四川、辽宁、河北、江苏、贵州、福建、广东等省通过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和省内普通本科高校联合办学,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批次为本科二批,毕业时颁发对应的本科院校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方式”开展了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的试点和探索。
本文将以“依托优势专业,联合本科院校,共同培养高职教育本科层次人才”这一办学模式,借用战略管理中的态势分析法,试图明晰这种依托专业探索高职本科举办之路的优劣势,以期为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二、以优势专业试点,联合举办本科教育的SWOT分析
(一)高职优势专业举办本科教育的优势分析
1.优势专业有良好办学基础,高职院校举办有热情。从获批试点的高职专业来看,所有试点专业均是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拥有较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业规划与建设较为科学、教学管理较为规范、社会认可程度较高、社会需求出现层次上移的、办学特色与效果较为显著的专业。这些获批的试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实践,重新规划了课程设置与课程群间的逻辑关系,整体调整和优化专业与课程直接的逻辑结构,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与技能培养环节,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得本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系统、科学,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从获批试点的高职院校来看,崭新的办学模式、层次上移的办学经历,对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而言无疑是一种肯定,高职院校具有举办本科教育的本能热情。在组织保障上,联合举办本科教育将位于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地位;在政策上,高职院校对举办本科教育的试点专业提供制度保障甚至制度倾斜;在资源上,高职院校对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须按照本科教育标准进行配置;在师资队伍上,倾力建设的“专家能手型”的高职教师将充分满足培养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人才的需要;从实训条件上看,高职院校有较为成熟的实训教学体系和稳定的实训基地,符合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
2.合作本科院校具有培养本科层次人才的办学经验。本科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层次,自身具有独特的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普通本科教育和职业本科教育均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层次,其区别是人才培养类型的差异,而对于本科层次的教育本身,是具有共性的。因此,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专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教育,正是基于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
合作的本科院校通常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21世纪初期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而通过合并、重组或是升格而来,一直肩负着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这类本科院校,既具有举办本科教育的基础与经验,同时在培养规格目标上又与职业教育所契合,是探索职业教育本科的最佳合作机构。 (二)高职优势专业举办本科教育的劣势分析
1.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合作与衔接问题。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专业,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教育的模式,通常是一种分段式的培养形式,即4~5年的培养时长分别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完成,具体分段略有不同,如常见的“3+2”模式,前3年在高职院校完成,后2年在本科院校完成;也有“2+2”模式,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分别完成为期2年的教学时长;也有“1+3”模式,第一年在本科院校完成基础理论教育,后3年在高职院校强化实践技能,等等。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办学,均涉及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过程,要分成两个阶段、由不同的教学单位完成,这里便涉及双方的合作问题以及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问题。从联合办学的意向愿望到具体的合作事宜,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从招生到学生管理再到就业,一系列的问题摆在联合办学的两个教育机构之间,使得联合举办的高职本科教育易从早期办学的信心十足陷入举办后的步履维艰。
2.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关于“高职本科”的共识问题。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专业,联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这一模式,必然涉及一个最为本质的认识,那就是“什么是高职本科”的问题。高职院校显然是职业教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对于“高职本科”有基于“职业教育”特征的认识和基于社会需求的认识;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身份目前是缺乏官方定位的,有学者认为其设立本身和培养目标就是职业教育的本科体现,亦有学者认为其从管理上、运行上仍然体现的是普通本科教育的形式。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关于“高职本科”的认识,与高职院校的认识,是不同的。认识不同,极易影响日后的人才培养过程。
(三)高职优势专业举办本科教育的机遇
1.产业转型与社会需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当前正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进入攻坚时期。这种快速发展的步伐,迫切需要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持。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次也将逐步提高,同时形成层次分明、流通顺畅的培养格局。
2.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受教育者诉求。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此后,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过30年的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发展的实际过程,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迎来了最佳时期。
同时,作为一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校学生人数已突破1000万人。庞大的受教育群体,仅有5%~10%的毕业生能够通过“专升本”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这使得教育在促进人才向上流动的空间与层次非常有限。越来越多的专科层次高职学生有强烈的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诉求。
(四)高职优势专业举办本科教育的挑战
1.学历层次的上移与人才实质的不变。若干省市在政策允许下尝试探索了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途径,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可鉴之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将要形成完整的、从低到高的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的完善以及学历层次的上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社会生產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学历层次上移,意味着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本质区别。致力于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而忽略层次间的本质区别,将要面临着学历层次上移与人才培养实质不变的挑战。
2.传统观念关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偏见。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专业,联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还将面临着思想观念层面的挑战。由于高等职业教育长期定位为专科层次,社会民众普遍存在着“高职=专科”的思想观念,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一直低水平的、低成本的、仅仅是低层次的教育”。受传统观念的禁锢,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和实用化取向使得职业教育成为民众眼中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技能性教育。而这样的认识误区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
三、高职举办本科教育的思考
(一)理论体系亟待完善
虽然从国家到地方都明确了“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上也强调,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但是,目前关于“高职本科”的理论体系还处于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探讨阶段,关于高职本科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尚未取得官方认可,而关于高职本科办学的具体标准、制度规范也还是空白。理论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关系到高职本科的办学过程和办学质量,同时面对社会的强大需求,也极易引起一哄而上、盲目举办的情况。
(二)教育类型亟须落到实处
不管以何种途径探索高职本科的举办,最难以逾越的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却真正成为一种类型的运转系统。从办学体制、招生制度到收费制度、投资体制等,高等职业教育都存在着明显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政策,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不可能成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地位平等的一种教育类型。独立的教育类型未能在实际中落到实处,举办高职本科将会掀起另一轮“升本热”,以此改变高职院校地位低下的情形。
综上所述,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应然需求。在尚未形成逻辑体系的前期,以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联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同时,探索过程中也应明晰这一模式的优劣势,准确看待机遇与挑战,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有用之鉴。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加入WTO与高职高专的终身教育功能[J].职教通信,2001(1)
[2]郭扬.改造上海教育”立交桥”的构想和建议[J].职教通信,2002(4)
[3]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8
[4]潘懋元.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刍议[J].教育研究,2005(5)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YB2014518)
【作者简介】潘杰宁(1980-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