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实录与赏析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y6543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它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了阳刚之美。文章条理清晰,语句优美,用词精练,是一篇非常适合学生朗诵的课文。
  一、课前游戏,激情热身
  师:同学们,连上了2节课是不是有点累了?正式开始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振奋一下精神,好不好?
  生:好!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拍打桌子,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一会儿根据我的手势的节奏拍打桌子,我说停,再停下来,好吗?
  生:好!
  师发指令,生自由拍打桌子。30秒后,师用手势指挥学生根据节奏拍打桌子。
  师:我们再来一次。
  生再次跟随教师的手势,有节奏地拍打桌子。
  师:请你们一边拍打桌子一边跟着老师喊口号——嘿!嘿嘿!嘿!嘿嘿!
  生跟着教师喊口号并拍打桌子。
  师:声音不够响亮,再来!
  生再次跟随教师大声喊口号并拍打桌子。
  师:我们把刚才的游戏再做一遍,同学们先自由拍打桌子,再根据老师的手势喊口号。
  二、观看短片,导入新课
  师:游戏结束。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刚才我们玩拍打桌子的游戏,大家有没有觉得拍打桌子就像在打鼓?
  生:(齐)像!
  师:你们知道鼓是怎么来的吗?
  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鼓,最早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工具,后来慢慢变成一种战争用具,主要用来发军令,鼓士气,壮军威。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视频介绍鼓的作用、演变以及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段;师板书课题“安塞腰鼓”)
  师:视频中最后一段讲的就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一种有魅力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距今已有2 000多年历史,表演时可以是几个人,也可以是几千人,气势宏大,被誉为“天下第一鼓”,这个我们可以从视频中感受到。作家刘成章把一场腰鼓表演写成了文字,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
  三、分层诵读,整体感知
  师:一篇课文可以有多种读法,如个人读、集体读,默读、诵读等。像这样一种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老师觉得集体朗读会更好。朗读课文时老师有一个要求,对于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同学们在读完这句话之后,用上刚才拍打桌子时喊的口号“嘿!嘿嘿!”可以吗?
  生:可以!
  师:一会儿请两位女同学读课文,读的时候声音要舒缓一点,慢一点。其余同学要读准字音,声音要响亮,节奏要鲜明。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师:在读课文时,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没读对字音,咱们先来正音。第11自然段的“晦暗”,第12自然段的“束缚”“羁绊”“晦涩”“闭塞”“挣脱”,第14自然段的“蓦然”,第15自然段的“冗杂”。
  师:哪位同学来谈一谈对安塞腰鼓的认识?请用一些词语或成语来说一说。
  生1:安塞腰鼓壮阔、豪放,表达了一种热烈的情感。
  师:你用了几个关键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很好!
  生2:安塞腰鼓十分壮阔,十分豪放,十分热烈,铿锵有力。
  师:这位同学说的词语课本上都有,还用到了铿锵有力。这些都是我们对安塞腰鼓的初步认识。大家想一想,课文哪些段落写到了安塞腰鼓?
  生3:第12自然段写了安塞腰鼓的宏大、雄浑和激昂。
  师:还有吗?
  生4:第4自然段写了安塞腰鼓表演前的安静。
  师:对。那么,表演是从哪一段到哪一段呢?
  生:(小声)从第5到第27自然段。
  师:我听到有同学说是从第5到第27自然段,那最后3个自然段是表演后的什么样的画面?
  生:(齐)静止的画面。
  师:由此可见,课文结构很清晰,首先是表演前安静的画面,其次是表演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与“静”相对应的是什么?
  生:动。
  师:最后又变回什么?
  生:静。
  师:(板书:静—动—静)课文就是这样一个结构,主体部分就是“动”的内容,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我们在朗读时也对这个地方做了补充,是哪一句话?
  生:(齐)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大声点!
  生:(大声重复)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这句话出现了几次?
  生:4次。
  师:是的,但每一次都有变化,它们分别对应什么内容?请同学们看课文,“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了4次,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生:“好”。
  师:好一个五一中路学校的学生!你觉得老师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是五一中路学校的学生们很好。
  师:对。也就是说,这句话表示赞美的意思,它在文中出现了4次,分别赞美了什么?请完成填空。(课件出示: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好一个   的黄土高原,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   安塞腰鼓!)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可以从课文中找依据。
  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师巡堂指导。
  四、研读课文,品味語言
  师:我们先看课文第3—7自然段,这段文字写了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哪个小组来说一说?
  生1:我们小组认为是“好一个豪放的安塞腰鼓”。
  师:豪放。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们小组觉得是“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   师:我们来看这段文字,“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文中除了“狂舞”,还有哪些词语体现了“狂”的含义?
  生3:好一个壮阔的安塞腰鼓。
  师:在哪里出现了?
  生3:第7自然段。
  师:这段文字写了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
  生4:豪放。
  师:豪放的什么?这段文字后面有一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师: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1:壮阔、豪放。
  师:它们是什么词?
  生:形容词。
  师:形容什么?
  生:(齐)舞蹈。
  师:安塞腰鼓是一种舞蹈艺术,形容词都是用来形容舞蹈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师:(板书:舞蹈)如果将这些形容词用到之前需要填空的题目中,我们应该怎么说?
  生:(齐)好一个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
  师:腰鼓是这样的壮阔、豪放、火烈!我们来看这段文字。(课件出示句子:红色部分文字改动过,蓝色部分文字是原文。对比这两部分文字,你认为哪一种效果更好?)
  女生读红色部分句子:“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儿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男生读蓝色部分句子:“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儿;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这两段文字有什么区别?
  生1:红色部分文字显得更加激昂。
  生2:蓝色部分文字比红色部分文字更生动。
  师:更生动。因为它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2: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板书:比喻)你们发现没有?蓝色部分句子更短,变成了短句,短句有什么作用?
  生2:更简略。
  师:还有什么?我们敲鼓的时候,如果是“咚,咚咚”,或者“咚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2:更有节奏。
  师:对,节奏感更强,这也是课文的一个特点,用了很多短句。大量使用短句使得文章的节奏感更强,读起来更带劲、更振奋。这段文字除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齐)排比。
  师:对!作者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而且还是5个排比句,这个气势怎么样?
  生:更加豪放。
  师:是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看课文第二部分。刚才写舞蹈,接下来会是什么?请这边的同学回答。
  生3:写了安塞腰鼓的声音。
  师:能不能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3:非常的沉重。
  师:应该怎么说?
  生3:好一个沉重的安塞腰鼓!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应该说好一个什么的安塞腰鼓?
  生4:我觉得是好一个响亮的安塞腰鼓!
  师:除了响亮,还有一个形容词是什么?
  生4:豪壮。
  师:这段文字里有的词语反复出现,是什么?
  生:隆隆隆隆。
  师:出现了几次?
  生5:6次。
  师:如果“隆隆”做一组的话,出现了多少次?
  生:14次。
  师:这么多!在文中不断出现的,包括刚才不断出现的“好一个”,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排比。
  师:我说了一次,再说一次是排比吗?
  生:(小声回答)叠词。
  师:是叠词吗?可能很多同学没有学习过,其实这叫反复(板书:反复)。这个“隆隆隆隆”的声音不断出现,就好像声音不断地在耳边回荡,说明这个鼓声怎么样?
  生:非常震撼。
  师:对。配合刚才拍打桌子的狠劲儿我们来读一读第14—15自然段,读到“隆隆”时就拍打桌子。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师:好!刚才有同学说“沉重”是鼓声的特质。接下来的第3个片段讲了什么?我们可以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生1:我们小组认为第3部分是“好一个厚实的黄土高原,好一个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
  师:“厚实”“奇伟磅礴”把黄土高原的特点和安塞腰鼓的气势表现出来了,这个段落也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语是什么?
  生2:搏击。
  师:对。(课件出示课文节选,标红“搏击”)老师把“搏击”换成“敲击”好不好?
  生2: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
  生2:搏击更有力度。
  师:请你展示一下“搏击”的动作。
  生2做了一个用力敲打的动作。
  师:(重复学生的动作)这样用力捶,是吧?现在请你再做一个“敲击”的动作。
  生2做敲击的动作。
  师:力道很轻。这个词语出现了3次,修饰语一样吗?
  生3:不一樣。
  师:第一次是什么?
  生3:有力。
  师:第二次呢?
  生3:急速地。
  师:第三次呢?
  生3:大起大落。
  师: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谁来说一说?
  生沉默、思考。
  师:有力的搏击,搏击什么?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第一个代表力量,第二个呢?   生4:速度。
  师:第三个呢?
  生4:幅度。
  师:很好!“搏击”写出了它的力量、速度、幅度,十分具有层次感,表现了后生们击鼓时的样子。这些能够击打出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的后生们生活在哪里?
  生:黄土高原。
  五、深入探究,明确主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后生们生活的黄土高原是怎样一种情况?(出示黄土高原的图片)黄土高原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但是那里的人们不仅活着,还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是什么让他们活得这么精彩呢?
  生:是一种像击打安塞腰鼓一样的豪放和努力的精神,使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师:这位同学说到了“一种精神”。请问击鼓的这些演员们是艺术团的舞者吗?
  生:不是。
  师:他们是什么?
  生:农民。
  师:课文里有直接说他们是农民吗?
  生:(小声)“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
  师:“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说明他们是农民。他们吃的是什么?
  生:红豆角角和老南瓜。
  师:这说明什么?
  生:生活十分贫困、艰苦。
  师:黄土高原上的这些人们虽然贫困,但却能打出如此震撼的腰鼓。我们生活的城市南宁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生活在西北的人们可能唱不出我们广西民歌的优美,我们也可能打不出如此震撼的腰鼓。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他们的鼓,有我们打不出的气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个片段,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课文。
  生朗读课文。
  师: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生:舞姿。
  师:先写舞蹈,后寫舞姿,是不是重复了?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回答不出来。
  师: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找找文中的关键词。“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不只是舞姿美,它还告诉我们,安塞腰鼓的表演给了我们一种艺术的享受。
  六、拓展深化,学习写法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内容。课文结构是“静—动—静”,线索清晰,前后呼应。作者写“动”涉及4个方面,分别是舞蹈、鼓声、地域文化、舞姿给人以享受,这些内容围绕“好一个安塞腰鼓”展开,给人以刚劲有力的感受。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出了的那么一股劲儿。”实际上,整篇课文都是围绕这股“劲儿”来表现的。黄土高原的后生们生活艰苦,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黄土地,他们生命中有一股“劲儿”,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打鼓表现出来。所以,这股“劲儿”非常重要,它是一种生命力,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我们的生活也需要这股“劲儿”,学习更需要这股“劲儿”,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课件出示课文节选)下面让我们带着这股“劲儿”再读一段文字,读到有画线的地方就一起拍桌子,一个字拍一次。
  师生合作读课文片段,师读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遥远的鸡鸣……”。教学结束。
  【点评】
  语文教学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场域,并致力于场域的教学经营非常重要。在这节课里,陆老师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诗经·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篇课文以短句为主,节奏快,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语音的轻重。学生要读出气势和酣畅淋漓的氛围,需要下足功夫。陆老师先是选择课前模拟擂鼓的游戏,为学生的诵读蓄势,也为关键词句的演绎埋下伏笔。
  陆老师在阅读指导上颇费心思。例如,要读懂课文,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是突破点。课文出现了4次“好一个安塞腰鼓”,陆老师抓住这个关键点,让学生自主研读文本,通过阅读交流与整合阅读资源,实现课堂心得共享。当然,只对重点词句的解析并不足以支撑对一篇课文的解析,但对文本整体构架积极呼应,是架构课堂教学逻辑的有益尝试。教学中有许多从修辞解析切入的例子,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对整篇课文的学习转化成对重点字句的解析,也就体现出了本节课注重语言赏析的教学特色。比如,陆老师将原文与改动过的两段文字进行比较阅读,不仅解决了“比喻”“反复”修辞手法意义上的差异,而且对正确理解作者的行文意图、品悟文章情感起到了促进作用。
  另外,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对文章主体部分进行有效阅读,拥有较多的独立阅读思考时间,能够充分发表看法,交流观点。更可贵的是,学生的意见被看作是一种观点,进入教学视野并进行讨论,尽管有的意见和观点不够准确,但这种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做法,使语文课堂富有思辨性,生动、朴实、鲜活。
  (该课例获得八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责编 欧孔群)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途径,提出要联系生活主题、结合课文仿写、循序渐进地指导、加强反馈和分享的教学建议,从而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本文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提出设计启发性问题、采用直观实验、以生活案例为出发点、温故知新等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自主
河道管理是城市生态治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与居民的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在修建河道前,施工单位要对周边地形、水文情况有所了解,确保修建的科学性,进而充分发挥河道防汛
经济型数控车床在现代制造业中越来越普及,而刀架故障是数控机床的重要故障之一,为了更好的发挥机床效率,对刀架故障正确迅速的判断是保证正常工作的关键一步。通过分析刀架
本文阐明思维导图的概念和作用,从教学内容分析、运用思维导图开展课堂导入、运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运用思维导图开展话题讨论等方面,论述思维导